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家常食谱.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家常食谱. Show all posts

Tuesday, 15 February 2022

清燉牛肉湯


材料:牛腱400克、紅蘿蔔2小條、白蘿蔔半大條、洋葱一個、老薑半塊切厚片、香菜1棵。

調味:鹽適量、柴魚醬青少許。

紅燒牛肉湯我還是很愛,那是台灣獨有的記憶的味道。兩年未能回去,最接近的就是島國相當容易找到的鼎泰豐。雖然那也是嚴選食材精心調製,總是少了獨立店家的某種獨特配方的神秘與驚喜。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在淡水老街的某家小店,心血來潮捨紅燒牛肉湯而選擇清燉牛肉湯,就在一個寒風凜冽的傍晚,獨自欣賞過了那經典的冬日夕照之後。淡水風大原本就不是什麽稀罕的事,走在街上突然那家店的玻璃門拉開,走出三個靦腆的少年郎,隨風飄來淡淡香氣。恍惚之間我還以爲是少年身上噴灑的古龍水。回過神來,哦原來是清燉牛肉湯的鮮甜。

選用能夠凝聚溫度的砂鍋,而不是金屬鍋子。我總喜歡用砂鍋煮湯,講究的是溫度的均匀和持久。倒入兩大碗冷水,再將切成塊狀的牛肉、紅白蘿蔔、洋葱、薑片放入水中。選用牛腱的好處是肉嫩又帶筋,長時間燉煮後鮮嫩又還有些彈牙。蔬菜是爲了添加甜味,喜歡的話也可加點西芹,但我覺得味道太强烈。當然也可以加點八角,但那更是太超過,除非喜歡濃鬱的香料味道。大火煮沸後關小火,繼續悶煮三個小時。煮湯非得要有耐性,這個時候也許可以先喝兩杯餐前酒。煮好後加入適量的鹽,少許柴魚醬青。我偏愛一款日本人喜歡用的柴魚醬青,一般上做冷奴常用,但我煮湯也愛加。盛碗後再撒上切碎的香菜。香菜往往是終結的神來一筆,就是有人避之唯恐不及。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這湯的味道當然與淡水那家或者任何一家,都不一樣,是我自家靠感覺與靈感調製出來,下一回再煮也找不回一模一樣的味道。那三個多年前的少年,下次再去淡水也不會再遇到。那麽多年了,他們也許融入河邊幽幽垂釣的衆多歐吉桑之中,或者去了台北還是哪裡。什麽時候再能夠回去台灣,也許到淡水要順便留意一下。

Saturday, 5 December 2015

记忆汤面

《联合早报》2015年12月5日
◎ 柯思仁

每天准备家常晚餐也算是充满挑战也富有乐趣的一件事,就像每隔一周写那短短一篇专栏文章。从构思到下笔,从经营到修饰,最后终于完篇,一千几百字竟也消耗大半天,尚不计可能早在一两周前就开始绞尽脑汁搜索灵感。虽然不是鸿篇巨制,也要有所触动的对象才能成文;不是豪席盛宴,可以引起食欲的材料才能成餐。多番尝试之后,锁定一道百吃不厌的汤面。日复一日出现在餐桌上,抚慰一整天的辛劳,无论是挫败还是成就,也都在这一只碗里得到消解。

首先是作为基础的汤底,无需过于复杂却也还要追求一些层次。最基本的材料是包菜与萝卜,白红相间立即产生视觉上的戏剧性对比。此地买不到台湾的高丽菜,那年在清境农场微风细雨的夜晚,简朴的热炒店里吃过最单纯鲜甜的清炒高丽菜。红萝卜则是童年的味道,母亲将外皮仔细削除,让我像兔子一样整根生啃。两种蔬菜加起来,慢火熬煮二十分钟,就是一锅滋味美好的汤底。

如果能够添加一点别的,那就更为丰富而几近豪奢。譬如说昆布。特别是今年夏天从北海道利尻岛带回来的当地生产的早煮昆布,每一次只用半小片,不愿意太快吃完。利尻岛的民宅旁常见一片碎石铺满的空地,过去就是大海。想说走过空地就近看海,没几步就从屋子里走出一个欧巴桑,语气严厉地喊了几句听不懂的日语,吓得跨出去的脚赶紧缩回。后来看到他处空地上铺着黑色长条状的东西,看着像昆布。想起来觉得抱歉,原来踩进人家的昆布田里。加了昆布的汤,有北海的淡淡咸味,总要记起几乎没有外国游客的清静悠闲的利尻岛。

譬如说干贝。同一趟北海道之行在东北岸的猿払买了一小包,收在冰格里久久舍不得吃。有时拿出一小块,剥成丝状放在汤里,扩大干贝和水的接触面以增加味道。要不然换用蚝豉亦可,邻里商店买的,随时可得而不会担心用完感到遗憾。两种海味各有其鲜,其实也都来自童年。干贝煲汤少有,蚝豉熬粥常见,母亲的巧手烹煮而成的记忆。现在煮汤用干贝还是蚝豉,都在努力回想搭配调理而又不会过于奢侈。

汤煮得差不多,再加一点猪肉碎和其他蔬菜。如果有台湾鲁肉饭里那种半肥半瘦猪肉当然最为理想,可惜油而不腻的口感只存在于梦境之中。用的是一般冷冻绞肉,加一汤匙日本味噌腌半个小时。要不然用酱油、麻油、花雕酒也可以,再撒一点友人老远从伦敦带回来的小小一罐干香芹,也是舍不得多用。猪肉的微甜加上调味料的辛香,为原已清甜的汤锦上添花。

各种易熟的蔬菜最后才下锅,可以有各种组合变化,并添加赏心悦目的色彩。基本款是青椒,或者还可以是红色或黄色的灯笼椒,爽脆甘甜各有特色。以往餐桌上只见过前者,在剑桥饭堂里方与后二者邂逅。还有苦瓜,尤其是枯而不涩的品种,我的最爱之一。最好是手掌般长的迷你苦瓜,方便一次用完。母亲爱吃苦瓜,家人也都爱吃常吃。饮食习惯差不多是一种家教,从小培养起来不容易改变的传统文化。就好像母亲不吃羊角豆,带毛还牵丝,我从来碰也不碰。

没有忘记另外还得准备与汤相配的面。其实最喜欢的是从小吃惯的本地口味黄面,每吃叻沙必定要求将白色粗米粉换成黄面。可惜无法久存,在家里用太麻烦。最方便的是干制的日本荞麦面,也正好与北海道带回来的各色味道融洽搭配。抓起一把丢在锅里滚煮四五分钟,过一次冷河,即可盛在碗里待用。早先煮了一段时间的汤这时也已经完成,直接倒进装了荞麦面的大碗。画龙点睛的一笔,当然最好是慷慨地撒上一把台湾宜兰三星葱切成的葱花,不过,从海峡对岸的大陆就近越过长堤运来的青葱也很好。

这时天色早已暗沉,打开一盏昏黄的灯,满室瞬间亮起。端放在餐桌上,盛装记忆的汤面登场亮相。这一碗,入口的不是新鲜味道而是熟悉感觉,下肚的不是激情澎湃而是荡气回肠。

Wednesday, 21 December 2011

中式炒通心粉

以西式食材,做中式家常菜,是我在当留学生时的发明。用可以轻易购买得到的原料,加上中式的调味酱料,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也方便得很。


首先是基本材料:灯笼椒黄色、绿色各一个,蘑菇几个,切成小块。会辣的辣椒,去籽切更小块,主要是增加色泽,而辣味也更能够带出中菜的味道。蒜头切片。



主要的肉类是垂手可得的绞碎牛肉,调味可用酱青、蚝油、麻油、胡椒粉,如果有绍兴酒的话,也可以加一点。


通心粉,依据所需,煮好待用。煮的方式,完全可依照一般通心粉的煮法,在滚水中加一点盐和橄榄油。从前还不大懂得煮通心粉的时候,我实在煮好通心粉后,用中式的做法,为通心粉过冷河,也一样有效,而且通心粉会比较Q呢。


开始下锅啦。热锅、下油。油热了之后,把所有的蒜头丢到锅里,烧得微黄。然后将牛肉倒进锅里,快速翻炒到八分熟。所有剩下的材料,红辣椒、灯笼椒、蘑菇,依次下锅。翻炒一下,与牛肉混均匀,加半杯水,再翻炒,加上锅盖焖煮几分钟。


锅里的材料都煮熟后,直接加入准备好的通心粉。将锅里所有的东西搅混一番,一道中式炒通心粉,就可以上桌啦!很简单方便的做法,一锅油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陆续加入完成。如果要准备饭盒的话,这道中式炒通心粉,算是满适合的呢。




Friday, 31 December 2010

火鸡三吃



圣诞节那天,在妹妹家里的家庭聚会,少不了配合节日的火鸡和火腿。这是妹妹买的火鸡,而我是每年的 official carver,负责用舅母的电锯,把火鸡切片。今年的考试,在圣诞节前夕才结束。我以为那几天得关在家里改考卷,原本跟家人说我无法参加了。少了火鸡,好像少了节日气氛。少了我这个 official carver,倒还有表弟 JS,或者妹夫或表妹夫,也应该可以胜任愉快。还好一切在掌控之中,总算保住 official carver 的位子。呵。圣诞节吃火鸡,这是火鸡一吃。

那天的食物,就像每年一样,多得吃不完。聚会结束时,大家都打包了一些带走。我装了一盒切片火鸡。几天之后,准备晚餐时,将火鸡片再切成小块,加上切成条状的青椒,用姜丝快炒。原本西式的火鸡,变成中式的火鸡炒青椒。火鸡的味道原来就调味相当重,我也没有加什么额外的调味,只是加了点胡椒粉。如此这般,几分钟之内,就是一道家常菜。是为火鸡二吃。带回来的火鸡相当多,结果父亲和我两个人也没有把这道菜吃完。

新年除夕,父亲到教会欢庆聚餐,剩下我一个人在家。把父亲送到教会后,我自己一个人得打点晚餐。于是,烧了一锅水,把吃剩的火鸡炒青椒倒进水里,加一点盐和酱清,下一个面。嘿,晚餐好大一碗火鸡青椒面!是为火鸡三吃。



火鸡三吃,从西到中,从十几个人的家庭聚餐,到两个人的家常晚饭,到一个人的孤独汤面。吃过了回味无穷的火鸡青椒面,重新回到桌上,又埋在纸堆中。别人在等着倒数过年,我在寂静的书房里,数着纸张上的文字。

Sunday, 11 April 2010

宅男的晚餐



伦敦住的地方,是一个 studio apartment, 虽然不大,完全自给自足,有一个小小的开放式厨房,要煮一点简单的伙食,还算可以。H很细心的帮我准备了一些厨房用具,包括一个电饭锅。想起S说过,他当年到剑桥时,继承了HL在伦敦用了一年的旧电饭锅,后来还转送给J。一个电饭锅,可以给几代的离人使用啊。我当年在剑桥用的,不知道现在落到谁的宿舍里还是家里,每天晚上,煮着香喷喷的白米饭。

没有出门的日子,晚餐多数是自己煮自己吃。一个人,也不想太麻烦,一般上就是一道菜,煮个饭,就是一顿晚餐了。我在台北的那几年和在剑桥的那几年,开始知道注意要有 balanced diet, 也就是一顿饭里,蛋白质、淀粉、蔬菜纤维,都要齐全。新加坡在外吃饭,往往都是没有营养均衡,几乎都是淀粉和油。这些年在外头吃饭多了,也实在没办法。奇怪啊,无论是在台湾的很普通的排骨饭,还是英格兰的很普通的三文治,作为很普通的一餐,都是很均衡的。新加坡好像就很难吃到这样很普通但是很均衡的食物。

这是我这些日子来,做过最普通但是最喜欢的一道菜。很简单:先把猪肉碎稍为阉一下(酱清、胡椒粉之类的)待用。把一个洋葱切碎(随便切,怎样都可以,只要碎),在锅里炒香。然后加入猪肉碎炒一下,差不多熟了,丢下几棵 broccoli, 盖上锅盖闷一下。然后打一个鸡蛋,将蛋汁平均的淋上去,再盖上锅盖。蛋汁变金黄色了,一道菜就好了。

这就是宅男的营养晚餐。离家在外的(或者真正的)宅男宅女,欢迎试一试我的 recipe.

Monday, 26 January 2009

过年煮夫 part 2

除夕中午在妹妹家吃团圆饭,妹妹准备了丰富的菜肴,尤其是一道芋头闷鸭。太好吃了,总是就忘了拍照。妹妹问恩欣,好不好吃,恩欣说,像 restaurant 的一样好吃,妹妹开心到合不拢嘴。
下午回家后,就开始在厨房里准备初一的食物,暂时按下不表。

晚上,根据这些年的习惯,我跟父亲到舅舅舅母家吃团圆饭。今年的鱼生比较特别,不是用西刀鱼(新加坡人好像很少用西刀鱼做鱼生了),也不是一般常用的三文鱼。今年的鱼生,是用鲍鱼!舅母说,三文鱼的胆固醇太高,要少吃一点。鱼生还加了剥开的柚子肉,是表弟和表弟妇,一起甜甜蜜蜜地细心地剥的,吃起来味道特别好。结果,又是我吃得最多,吃完鱼生,我已经差不多饱了!



这怎么能行?还有舅母准备的丰富的海鲜火锅呢!这里只是看到部分的材料,从左上角开始逆时钟方向:鱼丸、蟹肉棒、干贝、苏东、大虾、金针菇、芋头、猪肝、冬笋、一种不知道叫什么的贝类、牛肉。其他不在桌上的,还有肉丸、青菜、各种面条和米粉。我还漏了什么吗?



这么丰富的火锅,当然吃不完啦。我当然又大包小包地带了好些回家。刚好我初一要煮两餐,可以加菜了!我本来还担心不够菜呢。

初一早上,竟然得放闹钟,bo bian, 得要早起准备午餐。妹妹、妹夫、两个外甥女要来我家拜年兼吃饭,我得要做一些好吃的啦。不过,太久没有下厨,也没时间想新的菜式,就做两样比较顺手的:炒饭和鱼鳔汤。嘿嘿,不要小看这两样,好像很普通,足足花了我两天准备呢!最麻烦的,是用料都要仔细的切,最花时间了。

第一道:炒饭。



这是比较简单的炒饭。用料只是腊肠(过年嘛,要吃腊肠)、青椒和洋葱。先热锅,下油,将腊肠煎香,也把腊肠里的油煎出来,炒饭用最适合了。第二轮下锅的,是洋葱和青椒。炒过之后老期待用。然后,用很多很多蒜头爆香,把煮好又晾好(摊在大盘里吹风,干一点比较好炒)的饭倒下去。翻炒一下,就在锅里的饭中间拨开一个洞,下一点油,再把蛋液倒在里头,然后把饭盖在蛋液上,让饭压着蛋液一下子,这样,蛋就会比较干,而且会有香味。接下来,要不断重复。这样一来,炒饭就会变成“金包银”,也就是香喷喷的蛋液会包着每一粒饭。最后,把腊肠、洋葱、青椒加入,翻炒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道:鱼鳔汤。



鱼鳔汤的做法,以前已经交待过了。不过,这次有改进,加了蟹肉和舅母给的冬笋,还记得买了芫荽。果然芫荽的味道,和鱼鳔汤的味道很配合呢。

我问恩欣,我煮的好吃还是妈妈煮的好吃,恩欣只有六岁,竟然很 diplomatic 地说,一样好吃。
晚上,表弟和表弟妇来我家吃饭,我又煮了一餐。这一餐的菜虽然比较多,但是准备起来比较简单。炒一道青菜,一道姜丝炒牛肉,还有一道家传的蒸鸡酒,不过,我变了一下,加了一些干贝。

这道蒸鸡酒真的很简单:将鸡肉带骨切块,用盐和绍兴酒腌一两个小时,加一匙太白粉。另外,将几颗干贝用热水泡软,要放进蒸锅之前,将干贝混在鸡肉中。大火蒸15分钟,一切就ok了!快而简单,又健康有营养!这是外婆的拿手好菜呢,经过母亲传了给我。值得注意的,是用来蒸鸡酒的那个搪瓷大盆,很可能是外婆用过的。我不是很记得了,不过,肯定是母亲常用来蒸鸡酒的器皿呢——少少也有30年的历史。



好了,如此这般,年又过去了。我已经累得两条腿麻掉了。别人有的是初三开工,好像还蛮多是初四、初五开工。我呢,明天就要开始准备星期三、星期四的 lecture 了。呵呵,还是早点睡觉,明天还有得忙的了。

对了,其中一张照片,有我在里面呢。有发现吗?

Saturday, 24 January 2009

过年煮夫

是的,题目没有打错字,不是“过年祝福”,而是“过年煮夫”。当然,这个“夫”,不是“丈夫”的“夫”,而是“屠夫”、“伙夫”的“夫”。

赫然发现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下厨了。上一回,可能是去年过年的时候。昨天晚上,下了班开完会后,和父亲到 NTUC 买菜,吓,人多到——!虽然知道现在过年期间,要吃饭很方便,但是已经成为一种仪式性的活动,就是过年前要先囤积粮食,害怕过年期间会没有东西吃。

其实,今年没有什么计划要煮很多,只是年初一中午,妹妹一家会来吃饭。

既然买了粮食,今天中午,就简单煮一点东西,和父亲吃个家常午餐。这就是我们吃的榨菜肉碎面:



绞碎猪肉一份,用酱油、胡椒粉、绍兴酒腌一下待用。

热锅,下油,下蒜头,然后将肉碎加入,大火翻炒,再加入适量的榨菜,加水,这样会有一点汤汁,比较方便捞面。现在的榨菜,不是像以前那样要清洗、长时间泡水。超级市场可以买到真空包装,已经处理好的榨菜丝,直接下锅就可以了。

话分两头,另一边开始煮面。煮软后,先过冷水,再过一下热水。几根青菜,在热水里烫一下,待用。

把面条放在碗里,加上煮好的榨菜肉碎,再加几条青菜,撒上一点青葱点缀。ok, 简单而营养均衡的午餐就准备好了。

今年过年第一次下厨。感觉不错,厨艺还没有太过生疏呢。

在此,先恭祝各位:健康快乐,万事顺意!

Saturday, 5 January 2008

牛肉面+小菜

台湾红烧牛肉面

牛腱(shin, 带点筋的最好)一公斤(可以足够四到五个人——我那天为准备15个人,准备了近四公斤,结果大概够煮20份牛肉面!),切大块(煮了会稍为缩小),先在滚水里烫一下去血水,捞起备用。

烧开一大锅水,将牛肉放进去,再放进以下所有材料:白萝卜、红萝卜、小洋葱(三者为增加甜味)、葱白、老姜(二者去除腥味)、番茄(让汤带点酸味开胃)、八角、桂皮、白胡椒粒、辣椒干



水大滚后,将火转弱,慢火煮1小时30分钟。加适量金兰酱油和白糖。牛肉汤已经准备好啦。

还有一个步骤,就是汤里的材料,除了牛肉以外,所有的都要捞出来扔掉。上桌的是牛肉清汤和牛肉块而已。如果你想要吃红、白萝卜,可以在最后30分钟才下锅,否则就煮得太烂了。我的做法,是只为增加味道,不准备食用的。

面条,我用的是在裕华买的荞麦面——裕华卖的各种各样的面条,真的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你对面条有兴趣的话,一定要去看一看。

水烧开,将面条放入,煮7分钟。捞起面条,过冷水。

将面条放在大碗里,加上煮好的牛肉汤。加几棵稍为烫过的青菜,一些青葱。可以上桌啦!

这张照片是用手机相机拍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不过味道还不错啦。



鼎泰丰式小菜

小菜的材料,其实很简单:粉丝、海带丝、豆干丝、豆芽(去头去尾)、红萝卜丝、黑木耳丝

功夫在于切丝——所有的材料都要切成丝状。不过,我在裕华(又是裕华)买到已经切好成丝的海带、黑木耳和豆丝。

每一样材料都要在滚水里烫过,不过烫的时间长短不一,要看材料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豆芽不要烫太久,否则就不爽口了。材料分别烫过之后,都要过冷水。然后沥干,放在冰箱镇凉。

浆料:黑醋(裕华可以买到永春老醋,这是我最喜欢用的黑醋)、金兰酱油(没有代替品!)、麻油(不要吝啬,可以多放,否则材料搅拌不起来)、白糖少许。

把浆料调好,要上桌之前,才将冰箱里的切丝材料拿出来,淋上浆料。大功告成。吃起来味道还蛮像鼎泰丰的小菜呢。

后来发现,鼎泰丰的小菜和我的材料有点不同,鼎泰丰的,没有黑木耳和萝卜丝,不过有红辣椒丝,而且,可能加了一点辣椒油,所以带点辣味。


好啦,食谱已经写出来了,读者有兴趣的话,不妨试一试。这两道菜,看起来或吃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不然。道理是什么呢?

嘿嘿,跟HC101是一样的:要把问题复杂化!烹饪也是如此,尽量想一想,要怎样才可以有那么多层次的味道和口感,不妨发挥一点创意,那就是你独特的秘方食谱啦。

Thursday, 18 October 2007

三杯鸡

目前在台湾当交换学生的 PJ 问我,金兰酱油除了做卤汁还可以做什么菜。我想了一下,就在留言板简单地写下三杯鸡的做法。

想到三杯鸡,我就开始吞口水。于是,第二天就做了这道菜:



这里我再详细地把材料和做法写下来,有兴趣的人可以尝试一下。

材料:

两个鸡腿和一块鸡胸肉,连骨切小块待用——基本上,就是把一只鸡肢解了,翅膀和鸡脚可以留着卤,鸡背可以煮汤,鸡颈和鸡屁股嘛,可以卤也可以丢掉。

蒜头数瓣,数片,辣椒数棵,少许,九层塔几棵(不是几片叶子而已)。注意:九层塔不是西餐用的 basil, 超级市场不容易买得到,巴刹比较可能有卖。台湾料理和泰国料理用很多九层塔。

麻油一杯,金兰酱油一杯,米酒一杯——请注意,这里的杯,不是指早上用来喝牛奶的大玻璃杯,也不是只喝咖啡的 mug, 而是喝烈酒的小杯。如果没有小杯,每一杯份量差不多等于两个中餐用的汤匙。这三杯,也就是“三杯鸡”名称的来由了。

做法:

锅子烧热,倒一点食用油,将蒜头、姜、辣椒放在锅里炒香。

加入鸡块大火翻炒一下,加麻油、酱油、米酒、糖,再翻炒。可以加一点水,使汁多一点。收小火,加锅盖,闷煮10-15分钟。间中可以将鸡块翻几次,让鸡块的两面在煮的过程中都沾上酱汁。如果不翻,煮出来的就会是“黑白鸡”了。

最后,打开锅盖,开大火2-3分钟,让酱汁稍为收干。最后,加入九层塔,翻炒几下,香味四溢,就可以起锅上桌了。

这个食谱,就是我这回煮三杯鸡后的“回忆录”。不过,我没有九层塔——我怎么可能有空上巴刹?

读者不妨试一试,作法简单。要注意的是,这道菜的味道颇重,很好下饭。吃得比较清淡的人可能就不喜欢了。

Sunday, 8 July 2007

红烧牛肉 + 凉拌茄子

昨天晚上请客的菜单,在这里记下两道,和读者们分享。

除了这两道,我还煮了蘑菇鸡汤和炒青菜。妹妹做了她拿手的苹果派,还买了荔枝;舅舅和舅母带来 awfully chocolate ice-cream (非常好的带有一点巧克力苦味的冰淇淋),我也买了西瓜。(后来吃得太投入,都没有拍照了!)

红烧牛肉



牛腩一公斤,先用开水快速煮过,以除掉血水。捞起待用。

油锅烧热后,加入姜块、八角爆香,再加入牛肉翻炒。加几棵小葱头、白葱段、parsley,加开水盖过牛肉,加适量金兰酱油、白糖,小火闷烧约一小时。

加红萝卜、白萝卜,再煮20-30分钟。

附加贴士:如果加多一点水,变成牛肉汤,就可以做牛肉面了!


凉拌茄子



茄子用旺火蒸熟,大约8-10分钟即可。待凉后去皮,切成条状。(记得:要买没有种籽或较少种籽的茄子,否则切起来就不好看了。)切好之后,放在冰箱里镇凉。

酱料:虾米洗净,切碎。蒜头、小洋葱切碎。在锅里爆香。取出,加金兰酱油、麻油,一点水,调匀。如果嗜辣,可以加辣油。

把酱料加在镇凉的茄子上,就可以上桌了。

Friday, 6 July 2007

咸饭



好一阵子想煮咸饭,今天在家里,就尝试一下。其实我从来没有煮过,不过以前看妈妈煮,又从舅母和朋友的妈妈那里听到一些秘方和经验。结果还不错呢。

1. 猪肉切薄片,先用金兰酱油(当然如果你没有金兰酱油就“只好”用别的罗)、蚝油、米酒、麻油、胡椒粉腌过。腌料不妨放多一点,等一下放在饭锅里和米一起煮的时候,就不用再另外加啦。

2. 用开水泡一把虾米,虾米要先洗过。

3. 香菇几片,也用开水泡了,切片待用。

4. 用电饭锅煮饭,水在锅里开了之后,就可以把猪肉片、虾米、香菇加入,再加几片八角。你吃的时候就知道八角的作用了——不过,记得要在上桌前把八角从饭里挑出来,否则就会以为饭里怎么会有骨头。如果讲究的话,这些用料可以先在油锅里炒一炒。我懒得炒,也还不坏。如果有腊肠更好,可惜我今天买不到。

5. 等饭锅的开关跳了,再过10分钟,打开锅盖,整个厨房都是香喷喷的呢。

Sunday, 17 June 2007

舅母的薄饼

舅母的薄饼是天下第一美味。今晚她又煮薄饼,而我又有口福了。这是我们开始吃之前拍的照片:



不过,有几样东西没有在照片里:薄饼皮、生菜、虾,还有虎蹄。我希望没有漏掉什么。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舅母的部落格——我说她应该把 recipe 放在上面,她什么时候会写就不知道了。

单单是那碗薄饼料,舅母从两天前就开始准备了,里面包括笋(舅母说有冬笋更好)、包菜、豆干、红萝卜、mang-guang(中文叫什么一下子忘记了)、三层肉——我还忘记什么了吗?她说切得很累,因为她的那把刀不够好。可惜又不能送她一把新刀,因为“送刀”表示要“一刀两断”。

我吃了四条,就撑得不行了——不过,嘿嘿,我每次吃舅母的薄饼都是纪录保持者呢。创纪录的功劳是舅舅的,因为每次我刚包完一条才要吃,舅舅就会去拿一片新的薄饼皮给我!

谢谢舅母和舅舅!

Saturday, 24 February 2007

年初一煮的菜:卤汁

本来上一回要写两道菜的食谱,写完一道之后,太累了就没有继续写。现在把另一道也公诸于世,让食家在“理论上”评鉴一下吧。

卤汁:最重要的当然是金兰酱油啦,以一份酱油加十份水的比例做底。里面加丁香、八角、白胡椒粒、冬菇蒂、老姜、蒜头(整个不剥皮),煮滚了之后,把第一次要卤的肉(我用的是鸡肉块)放下去,小火煮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看是什么肉而定,鸡肉稍短,猪肉则要久一点),然后关火让肉闷着入味。

这样就可以了。重点是后续。这锅卤汁,可以一直循环使用,非常环保呢。不过,首先要把卤汁里的所有渣滓用筛网隔掉,装在密封的容器里收在冰箱。下次要用的时候,可以再酌量加酱油和各种配料。如此一般,就可以用上好久好久。记得要每两三个星期就拿来用一用,否则放在冰箱里也会发霉的呢。

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卤过猪肉丸、三层肉、包菜、broccoli 和豆干。想到什么就可以卤什么,非常方便。烫一个面,加一汤匙的卤汁,噢,太美味了。

嘿嘿,明年过年,我就可以少准备一道菜,各位等着吃我用这锅“卤汁精”卤出来的美味佳肴吧。

Thursday, 22 February 2007

年初一煮的菜:鱼鳔汤

年初一,中午煮一餐,晚上又煮一餐,累得当天晚上睡到半夜两点头痛痛醒了,还好找到止痛药,吃了再回头睡,总算睡到天亮。放假前从办公室拿了两大袋文件回家,接下来两天,就在家里啃这些文件,竟忙得没在部落格上说到底煮得怎样了。说不定读者以为真的煮得太糟了,所以没敢在这里报告。

不过,煮得好吃还是不好吃,还是让别人说吧。我忙得没有拍照,就把其中一道鱼鳔汤的简单食谱记下来,免得以后(也许是明年过年)忘了,还要想破头脑要煮什么菜。你们有兴趣的话不妨试一试,不过我没有担保好吃就是了。

上汤:鸡骨两块(奢侈一点的可以放一大块鸡胸肉,我是节俭惯的所以没放)、一把白胡椒粒、一把枸杞子、几个干贝(数目视干贝的大小而定)、几个蚝干、几块老姜,放在水里,水滚之后,小火煮2至3个小时。煮好后,先把煮上汤用的所有材料捞起来(这时大概都已经煮成一沱烂渣了)。

鱼鳔:用开水烫过,稍浸让鱼鳔变软。切块(多大块看你的客人的嘴巴有多大啦,我的家人都是樱桃小嘴,所以我切的小块)。

其他汤料:香菇切细丝(越细越好,多细就看刀工了),瘦猪肉切丝(或者鸡肉丝也可以,不过不是用来煮上汤的那块,那块大概已经变成鸡肉尸了)。我忘了买,不过还可以加冬笋丝。

最后准备:在汤里加蛋白(要一面加一面搅汤,蛋白才会成丝状),加薯粉让汤变得浓稠(薯粉当然要先在冷水中溶化啦,否则汤里就会有“粉圆”了)。最后,加上切好的鱼鳔、香菇、瘦肉,稍煮一下(不要煮太久,否则鱼鳔会溶掉),就大功告成了。

上菜时:可以在汤里加一些切碎的青葱点缀(据说芫茜的味道更配合鱼鳔汤呢)。要记得提供黑醋(要买到好的黑醋不容易,我用浙醋并不理想)和胡椒粉给客人自己酌量加哦。

Saturday, 17 February 2007

年夜饭

今天是除夕,家里的年夜饭这几年都是和舅舅、舅母一家人一起吃。我家里只有父亲和我,妹妹婚后要到婆家吃年夜饭,除夕的午餐就和我们家人先吃过了。晚上,父亲和我就到舅舅家,就在不远,只隔了一条大马路。表妹婚后也到婆家吃年夜饭,今晚吃饭的是父亲、舅舅、舅母、表弟和我。明年如果还去吃年夜饭的话,就会多一个人了,因为表弟四月要办喜事了。

每次到舅舅家里吃饭,舅母总是会煮两倍到三倍的人数都可以吃得饱的食物。今晚也不例外。

首先是捞鱼生。现成的鱼生礼盒,还外加一份三文鱼(而且显然比附在鱼生礼盒里的三文鱼要好得多),以及从三瓣柚子中剥出来的果粒(我被吩咐负责这项工作)。

鱼生算是开胃菜,主菜共有五道,都是过年菜。第一道是排骨发菜香菇,第二道是大虾,第三道是冬笋鱼鳔猪肉丸,第四道是猪肚汤,第五道是菠菜鲍鱼。




其实,吃了鱼生我已经有点半饱的感觉了,看到这么丰富可口的菜色,我还是不能拒绝,大概吃了我平时食量的两倍。

明天轮到我煮了。中午妹妹、妹夫和两个小外甥女回来拜年吃午饭。下午舅舅、舅母、表弟、表妹、表妹夫会来给我父亲拜年,然后留下来吃晚饭。我今天下午已经开始准备了,明天得忙一整天了。不过有人来家里,忙是忙,总是开心的。至于我煮什么,要看看明天做出来是不是成功。如果成功的话,我就会 blog, 否则就免了吧。

除夕夜就快过去了,祝各位新年如意,健康幸福。

Wednesday, 19 July 2006

Chicken with Lemon Grass

难得休假在家里,一整天其实都在写论文,跟在办公室工作没什么太大的差别,只是清静得多,也比较能够专心思考。拿假在家里写论文,是我常做的事。

于是决定乘机做一点 therapy,下厨做一两样菜。平时都是父亲做晚饭,偶尔我也试一试,重新操练在台北和剑桥时自己做饭磨出来的技能。

主菜是香茅炒鸡丁。首先将两个鸡腿一个鸡胸起骨切成小块,用酱清、胡椒粉、绍兴酒腌过。放在一旁待用。

接着,准备佐料,如下:



香茅一根,切成三段,敲扁。,数片。辣椒,视嗜辣程度,两棵或三棵,切碎。

热锅(油烟太大,没有拍照),下适量食油。将香茅、姜、辣椒下锅爆香后,将腌好的鸡丁倒入锅中,大火翻炒,表面稍呈金黄色后,将火关小,盖上锅盖,小火闷煮15分钟。



这时,可以准备一个大柠檬,将柠檬汁挤出。另外,准备适量芫荽,以作为 garnish 之用。

煮好鸡丁后,淋上柠檬汁,快速翻搅几下,上碟,再撒上芫荽。成果如下:



这就是父亲和我的晚餐主菜。另外,还有一道简单而健康的水煮芥兰菜,怎么准备就不必说啦。还有一道汤,也是蛮简单的,样子长得普通,就没有拍照了。



不做学生之后,我很少下厨,做过的菜常常会忘记。不是忘记怎么做,而是完全忘记了有那道菜。偶尔尝试回忆起做过的菜,就像尝试回忆过往的事一样。支离破碎的记忆总还有拼凑起来的机会,如果完全从记忆中消失,就连遗憾都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