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电影.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电影. Show all posts

Sunday, 26 September 2010

沙城

巫俊峰的第一部长片《沙城》,没有惊艳,却有深沉的触动。没有惊艳,是因为电影的风格平实,不特别在声光色影上有所渲染,而是通过宁静达到一种适当的抽离。也许这是最好的方式。

对于五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历史,有太多的不明朗与包袱。身历其境者,就如电影中的父亲和母亲,许多都不愿意重提,也不愿意面对。即使是历史学者,还在尝试重新从多元的角度在建构中。电影不是历史,说什么春秋笔法,太过沉重。

导演从当下的角度,视察半个世纪前的纷纭,以一个少年的观点,看父亲母亲,祖父祖母。那个时代的故事,在这些人物身上,多数隐晦。听说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看了《沙城》很感动。也许,他们在半个世纪后,回望那个时代,以及当年的自己,许多过往也变得隐晦。

没有经历过的人,每一个都像电影中的少年,从叛逆开始,经历好奇,然后从接触中有所感受。结果是知道了一些片断,更多的已经无法得知。

就像那个已经不在的父亲那样,永远随着过往被埋葬。不仅是被埋葬,而且是被埋葬在曾经只是一水之隔,而现在是另一个国度的地方。此地的历史,难道就这样掩埋在他国?

Thursday, 18 December 2008

想象的别人的观点

很明显的是文本中所再现的,比较不明显的,是文本中没有再现的。当读者看到文本中的再现,是不是也会想到,为什么不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再现呢?换一种再现方式,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海角七号》里运用想象的日本人的观点来看台湾人的奋斗,是不是可以换另外一种人的观点?如果是 A 人的观点,可能只有对台湾人的剥削和利用。如果是 B 人的观点,可能只有对台湾人的嘲笑和蔑视。如果是 C 人的观点,可能只有对台湾人的压迫和威胁。怎么可能运用这些人的观点来看台湾?怎么可能通过这些人的观点,看到台湾的深情和个性?

日本人的观点,也许是伤害最少的吧。人往往需要通过别人的观点,来确定自我的存在意义。现实中的日本人看台湾,可能冷漠得多。不过,《海角七号》里的日本人,是某些台湾人想象中的日本人。也许通过这种想象,还可以得到一些自我的确认。可以问一问的,倒不是为什么《海角七号》里的台湾人没有后殖民意识,而是问,全球化的新殖民时代里,谁是新的殖民者?

岛国的人,不也很没有后殖民意识的通过前殖民者的观点来看自己吗?岛国的历史,从1819年开始算起,从此以后的近两百年,也都是在这样的观点中建构起来的。不是没有人批评过岛国的缺乏后殖民意识,而是,岛国是现实的,不在乎有没有后殖民意识。不但如此,也许岛国在这个全球化的新殖民时代,最大的心愿,是在掌握资源和规则之后,竞逐成为新的殖民者呢。

Wednesday, 17 December 2008

海角七号

好看的电影,从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到歌曲、摄影、剪接等等,《海角七号》会创造台湾电影史的奇迹,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纯粹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也可以谈得很多。

不过,从“再现” (representation) 的角度来说,可以玩味和批判的地方,也还真不少。

中国的论者说这部电影有“皇民化的殖民意识”,有“台独意识”,也不算是没有道理。只是,这种批判的出发点与批判位置是什么,倒也可以反过来成为另外一个角度的批判对象。

我还是把焦点放在文本。有意思的是,《海角七号》是以两个不同时代的日本人来框架这群被别人看作“没有人才”的恒春人的故事。

整部电影,穿插着那个1945年离开台湾的日本人的画外音叙述,念他当年写了没有寄出去的七封情书。作为一个主要情节以外的,没有露面的人物,他的声音,可以看成是这部电影的叙述者。

另外,这群恒春人“挣扎奋斗”的故事,则是在一个现代日本女子“友子”的观点之中,逐渐呈现出来。因此,也可以说,“友子”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框架了这群恒春人的生命故事。

这两个日本人,相对于那群恒春(台湾)人来说,都是外在的人物,可是,他们却也都形成这群人的外在框架。不过,这是一部台湾人拍摄制作的电影——《海角七号》是台湾人想象中的日本人的观点中的台湾。

先说到这里吧。纯粹在分析文本,意识形态的部分,还没有开始谈呢。解读的工作,只算是做了一半。这些日子来太忙了,部落格好一阵子没有写了呢。

Tuesday, 24 June 2008

4:30 by Yeo Wei Wei



no, there’s no typo in the heading - this 4:30 is not by royston tan.

my friend yeo wei wei has just published a novel based on royston tan’s film 4:30. wei wei’s novel was launched last week at NLB together with two other books, which were also novelisation of singaporean films - eric khoo’s 12 storeys and kelvin tong’s eating air. i just can't wait to start reading the book, but decided to advertise it on my blog first. 4:30 is, i would say, royston’s finest film to date - poetic, and humurous at times. i thought it’s the ideal piece to be turned into a literary work.

wei wei also wanted to send a copy to royston and asked me to contact him. unfortunately, his mobile was off when i called. he must be away or busy with the production of his new film.

so, royston, if you are reading this, please send me your mailing address so that i can pass it to wei wei.

Tuesday, 6 May 2008

《狮子城》目前在Sinema放映

专门放映新加坡电影的 “新戏院”(Sinema)在五月会放映《狮子城》。我在部落格里,曾经两次谈到这部电影:“暴力的爱”和“爱国电影”。

《狮子城》:国泰机构在1960年制作的彩色电影,长 105分钟,导演 : Yi Sui

日期/时间:

May 3, 2008 - 3:00 pm
May 8, 2008 - 7:00 pm
May 10, 2008 - 9:00 pm
May 16, 2008 - 9:00 pm
May 17, 2008 - 5:00 pm
May 23, 2008 - 3:00 pm
May 29, 2008 - 3:00 pm
May 30, 2008 - 7:00 pm

此外,“新戏院”在五月也放映多部华语老片,如:《星星、月亮、太阳》、《虎山行》、《温柔乡》。

地点:苏菲雅山(Mt Sophia)The Old School,
11B Mount Sophia B1-12 Singapore 228466。(即前卫理公会女校旧址),
电话:+65 6336 9707

票价:每张5元,乐龄及学生票价:4元

《狮子城》消息: www.sinema.sg/oldschool/calendar/lion-city/

新戏院主页: www.sinema.sg

Sunday, 4 May 2008

暴力的爱

《联合早报》2008年5月4日

暴力的爱——多么吊诡的表述。所谓吊诡,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充满矛盾,内在的意涵却有某种真实性。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受到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经验所形塑,对于某些超出这些经验的事物,可能就会不甚理解,或者难以理解,而认为是不可理喻的矛盾。如果抛开这种固定的认知模式,就可能发现新的真实性。

譬如说,人们往往无法理解为什么爱的表现可以是暴力行为。当你在爱着一个对象的时候,你对他╱她所展示的爱的行为,总是被爱所浸濡,总是沉浸在幸福之中。可是,当某一种超出常规的状况出现,这种爱,尤其是当你爱得非常深刻,很可能就会以暴力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对那个被爱的对象或者别人,将遭受以爱为名的暴力对待。

如果,爱,是一种集体意识,譬如说爱国,这个集体之中的爱意互相影响激荡,很可能表现出来的暴力的强度,会以倍数增加,终致对被爱的对象与周边的人造成破坏的结果。人类历史上,这种以爱为名的暴力行为,我们还会陌生吗?

不过,有一些暴力的爱,并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出暴力的性质。譬如说,以国民教育为名的行动,是一种具有压抑性质的“理性”暴力。国民教育的进行,向人们灌输爱国的意识,往往要求人们对于爱的对象毫无条件、毫无批判地接受。爱国,只有“为什么要爱国?”和“怎样爱国?”的问题,而没有“可以不可以不爱国?”的问题。那些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稍为有所迟疑的人,很轻易地就会被爱国的非理性集体意识,以理性为名,标签为“叛徒”。

爱国的方式和理由,可以运用理性和批判性的方式来进行辩论。可是,爱国的底线,是对于所爱之国,必须非理性和放弃批判性地接受。89年前的今天,中国的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生。现在还在进行的西藏事件,也是同样的性质。可是,我爱的“国”是你说的“国”吗?无论是哪一个“国”,我可以不可以通通不爱?

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人们在重新省视五四运动时,可以运用比较批判性的方式。这种做法,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时过境迁之后,可能行使暴力的个人或集体已经不存在,他们的暴力行为也就无法发挥作用。时间和空间,是最有效的批判工具。

上个月,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放映了一部1960年摄制的《狮子城》,据称是新加坡第一部华语电影。那个年代,是反殖与独立运动如火如荼的时代,也是左翼思潮盛行的时代。在这种历史语境中,爱国的意识往往最热烈也最不诉之于批判性。观众看到电影中所表现的主要故事,是一个工人阶级的女子和工厂少东之间的恋爱。1960年代后期的文艺作品中常常展现阶级斗争意识,工人和富商这两种阶级是本质上对立的,分别来自这两个阶级的男女,是不可能结合。《狮子城》中来自不同阶级的男女,最后却有情人终成眷属。

很明显的,这是一个充满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有意思的是,《狮子城》的爱情故事中,却穿插了好几个与情节看起来没有直接关系的片段。有一场是老师上课的情形,电影中运用巨大的篇幅,让老师讲述新加坡的地理、社会、种族等等细节。爱国意识通过教师的讲课,具体而微地向学生也向观众灌输。另一场是一个大概八九岁的女孩在家里一面做功课,一面唱歌。她唱的歌,是新加坡国歌。女孩差不多要唱完时,妈妈出来叫她睡觉,她说,还要唱一下,而不是说要把功课做完。这时,爱国的表现超越了一般认知的理性。接近尾声时,一家人围着收音机收听大选(1959年)的结果。广播中播出了好几个选区人民行动党获胜的消息,听广播的人显得非常兴奋,说选的是为人民做事的政党。

坦白说,《狮子城》的剧本并不好,既老套又牵强。上面所说的情节,穿插在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中,看不出太多的动机与合理性。可是,观众却又感受到电影中传达的充满热情与期望的爱国意识。爱国,竟然可以通过这种温柔而又感性的方式,强行嵌入一个恋爱故事,这难道不是一种暴力吗?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新加坡人,也许认为我的看法太过暴力。也是因为时间所带来的距离,我能够感性地理解那个时代,却也能够批判性地对待爱国意识所形成的暴力。

Friday, 4 April 2008

爱国电影



普遍被认为是新加坡第一部华语电影,《狮子城》的摄制年代是1960年,由国泰制片厂(Cathay Kris Studios)出品。

我第一次知道国泰(以及邵氏)曾经在1950年代有意在新加坡发展电影事业,是当我做跟郭宝崑有关的资料收集时,知道他曾经在1957年参加国泰的演员训练班。当时的导师,都是新加坡有名的戏剧家,如王秋田、朱绪、刘仁心、林晨。国泰和邵氏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在新加坡摄制了不少电影,华语片和马来语片都有,那是新加坡电影的黄金年代。

星期一晚上,在国家博物馆看《狮子城》的放映。那是由南大传播与信息学院的同学筹办的电影节,除了唯一的华语电影《狮子城》,还有四部同个时代的马来语电影。这个电影节,是同学上的一门课的作业。我跟上课的老师聊了一下,很佩服他带领同学做出了这么一个有意义、有历史感的电影节。

也许是第一部华语电影,也许当时的观众市场主要是香港,《狮子城》有许多介绍新加坡的片段。电影一开始,许多镜头是新加坡景观的介绍,如宽阔笔直的尼诰大道和独立桥、独立桥头的石狮子、海港、驳船码头、新加坡河上的舯舡、邮政总局(现在的 Fullerton Hotel)和周边的建筑、改良局时代间的组屋,等等等等。有好些景观,和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有的是存在于我有记忆以前。


《狮子城》的故事蛮老套的(不只是现在,以当时来说也是),说的是一个工人阶级的女子和一个富家子发生感情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另外一对女工和富家子谈恋爱,女工怀孕,而富家子却弃她而去,成为主角的借鉴和对比。不过,主角最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趣的部分,是电影情节中穿插的几个片段,看起来跟剧情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确有清楚地提醒观众他们看的是一部新加坡的电影。有一幕上课的情形,老师拿着一个巨大的地球仪走进教室(这是现场的年轻观众大笑起来,可能现在的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地球仪?),开始将新加坡的地理和社会。新加坡的人口150万,新加坡是多元种族的社会。老师问学生,新加坡有哪些种族,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华族、马来族、印度族,一连说了十几个种族。坦白说,有的我也没听过。也许,那个年代的新加坡,种族比现在多元得多呢。

后来的一幕,小女孩一面做功课,一面唱歌。你猜她唱什么歌?“Mari kita”! 新加坡国歌呢。她唱了好长一段,差不多是整首歌,然后妈妈出来说晚了,叫女孩不要唱歌,去睡觉。女孩说,还要唱一下。

接近尾声,全家人讨论大选,问起选哪一个候选人,妈妈还说:“投票是秘密的。”不久之后,一家人围着收音机,收听大选结果,播报出来的,一个一个都是人民行动党的候选人当选,家人都很高兴,说选的是为人民做事的政党。

这些片段,看起来跟剧情没什么关系,可是,作为今天的观众的我,就像是在上历史课。我看得目瞪口呆,因为我没有想到一部那么老套的爱情片,竟然穿插了那么多充满爱国意识的片段。这些对于国家对于政党的正面再现,充满热情和期望,好像是在电影中,即使跟剧情无关,编剧和导演也要设法加插进去,才能够显示他们的爱国情绪。电影情节是不是承载得了这些爱国情绪,看来也并不是太重要了。

看完电影后,我突然想,也许负责 National Education 的政府部门,可以考虑以这部电影作为教材。多么适合啊。让学生看看,当时的人民是多么爱国,多么支持行动党呢。这也不禁让人思考,那个时候没有 NE,可是,人民是那么自动自发的爱国的啊。

Saturday, 22 March 2008

Perspectives - Film Festival 08



由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同学所主办的这个电影节,从3月31日到4月3日,在新加坡博物馆举行,将放映五部从1958年到1962年的新加坡电影。开幕电影《狮子城》(1960年)被认为是新加坡第一部本土制作的华语电影。那个年代是马来语电影的黄金时期,另外四部,都是马来语片。

很期待这个电影节。有这个电影节,让新加坡观众知道,新加坡电影不是从1980年代才开始,导演也不是只有目前人们所熟知的那些名字呢。

电影节网页: http://www.ntu.edu.sg/sci/perspectives/

Sunday, 3 February 2008

美国鬼上身



一个阿富汗人的故事,如果由美国人来说,会说成什么样子?

The Kite Runner 的原著小说作者 Khaled Hosseini 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后来移居美国,并在美国上学工作。电影导演 Marc Forster 出生于德国,在瑞士长大,在美国上大学、拍电影。更不用说的是,制作这部电影的是美国的电影大厂 DreamWorks.

美国观点的叙事,是怎样的呢?从前,那是一个或几个美国人,在任何一种危机之中,排除万难,以个人的力量解救人类与世界。这几年来,这些人物很多时候并不是绝对的英雄了,不过,他的“救世意志”仍然坚强,最后,在某些其他人物的协助之下,还是一样成功解决了危机。

电影中的主角 Amir 在喀布尔的童年时期,就是一个懦弱、更企图逃避自己懦弱性格的人。可是,当他到了美国以后,这种懦弱性格就没有再出现了。后来,他回到喀布尔试图要从卡利班军人的手中救出 Sohrab, 其性格的改变,除了因为他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完全没有其他的动机。如果电影把 Amir 塑造得像 Rambo, 那就完全失败了。Amir 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英雄人物,最后他能够救出 Sohrab, 还得靠后者(一个小孩)的帮助。不过,他的“救世意志”,清楚无误的,仍然是那个“美国英雄”。

“美国英雄”的鬼魂,是“美国梦”的主要演员。相信“美国梦”,追求“美国梦”的人,迟早要被这个“美国鬼”上身呢。

Sunday, 16 September 2007

肥胖的隐喻

《联合早报》2007年9月16日

最近上映的一部歌舞电影《膨发飞舞》(Hairspray),歌舞场面精彩,剧情扣人心弦,人物塑造有说服力。不过,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膨发飞舞》让观众通过历史作为隐喻,思考某些当前的现实课题。

《膨发飞舞》的背景设于1962年的美国城市Baltimore,描述一个胖姑娘Tracy梦想成为电视节目的歌舞演员,虽然她能歌善舞,却被具有私心的电视台制作人以她超重为理由而淘汰。另一方面,在种族主义仍然盛行的1960年代初,电视台的节目以白人为主,不让白人和黑人同场演出,而黑人的节目也只是每个月播映一次。就像所有好莱坞电影所展示的美国式的理想主义,最后,Tracy战胜了他人对于她的肥胖的偏见,争取到在电视节目中表演的机会,而Tracy勇敢地参加黑人争取平等地位的游行,也间接使得黑人在电视节目中有一席之地。

今天我们看这部电影,也许不觉得其中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有太大的挑战。不过,当我们知道这部2007年版的歌舞电影是改编自2002年的好莱坞音乐剧,而后者则是改编自1988年由另类电影导演瓦特斯(John Waters)所编导的喜剧电影,也许有不同的体会。1988年,正是冷战结束前的意识形态对峙的最后高峰期,也是里根政府的保守主义高涨的时代。虽然我们无法得知(也不需要知道)瓦特斯在这一年编导《膨发飞舞》的动机,但是,电影中展示的自由开放气氛和具有社会运动热潮的1960年代,显然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语境中,具有某种隐喻意义。

人们记忆中的1960年代,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争取平权运动的时代。在美国,以及西欧国家,譬如第二波的女性主义,少数种族争取公民权益的运动,以及同性恋者的平权运动,都在这个时代有积极的社会运动,不仅提高人们对于这些边缘族群的理解和意识,也为这些族群争取一些比较平等的待遇。

《膨发飞舞》里的黑人为争取在电视节目中与白人同场演出而走上街头,再现了社会运动的某个场景。Tracy以白人女孩的身份,加入黑人的游行行列,并以歌舞的形式呈现,也显示了后来者的某种理想主义的想象与感性投射。值得玩味的是,Tracy的肥胖,使她成为主流审美观念中的异类而被排挤,《膨发飞舞》的主题,正是借用肥胖作为隐喻,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

我们现在看Tracy的肥胖而引起的种种情节转折和高潮,觉得好笑,又具有娱乐性。可是,如果想一想肥胖者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歧视,不得不承认,女性、少数种族、同性恋者的权益和社会地位,在美国这个社会中,也许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肥胖者所遭受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迫害,似乎没有太大的进展。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属于那个主流群体中的一分子,不自觉但是实际上对某个边缘族群进行迫害。就像是一个盆栽的种植者,他认为盆栽是美丽而有意境的,他把这种他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加之于这棵植物上,用铁丝和各种工具,根据他心目中的意境,把植物扭曲摆弄,不让植物自然生长。

盆栽——这是我近日看到的最震撼也最让人感觉悲哀的隐喻。与盆栽相比,《膨发飞舞》中的那种浪漫气氛和理想主义,显然离开1960年代社会运动的悲壮和惨烈颇远了。不过,《膨发飞舞》毕竟是又一部好莱坞宣扬主流意识的电影,其中的隐喻就只好由那些具有社会意识的观众自己去解读了。

倒是盆栽。任何时代都有被扭曲的盆栽,也有自以为是的盆栽种植者。也许,因此,每个时代都还有勇敢和悲壮的社会运动者。

Monday, 10 September 2007

Hairspray



看好莱坞的电影,本来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如果电影中有一些巧思,或者娱乐性还不错的话,就已经算是可以接受的了。没有想到的是,Hairspray 让我从头到尾感到兴奋,看完之后,还颇有回味,想到可以作为我的“文学与文化导论”中“种族”和“阶级”两个课题不错的教材呢。

Hairspray 是由 John Waters 编剧和导演的电影,在2003年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还得了东尼奖的最佳音乐剧奖。2007年的这个电影版本,是由 Adam Shankman 导演,Nikki Blonsky 饰演追求梦想而有正义感的女主角。其他值得注意的演员还有 John Travolta, Michelle Pfeiffer, Zac Efron 等等。

作为音乐片,Hairspray 一开场由 Nikki 唱的歌,将一个少女的平常生活和她不平凡的性格唱出来,马上使观众向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认同。电影成功的地方,是通过非常少的篇幅,通常是一两首歌和几场戏,让每个人物,即使是相当次要的人物,都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观众知道每个人物说话和行动的 motivation, 而且很有说服力。

就像是大部分的好莱坞制作,电影隐含某种美国式的理想主义,不过,由于这种具有说服力的叙述方式,加上非常精彩的歌舞场面,让人不致于太过抗拒。反过来说,这也正是美国文化霸权征服世界的最佳范例了。

如果要用批判性的文化理论来讨论这部电影,那又是另外的一篇文章了。暂时不去批判的话,Hairspray 倒是我很少能够那么 enjoy 的好莱坞电影呢。

Sunday, 12 August 2007

用自己的方式认识过去

《联合早报》 2007年8月12日

第一时间看了陈子谦的新作《881》。电影叙述的是一对执著于歌唱的年轻女子“木瓜姐妹”,她们的歌台奋斗和个人命运。陈子谦这次将关注重点放在“七月歌台”,一个生命力坚韧而且非常活跃的,可是却又向来少被文化界和知识界重视的文化现象。如果说《15》是关于抽离过去、隔绝未来的当下,《4:30》是对于未来时态的情感联系的想象,那么,《881》则是回到过去,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建构一种对于传统的认知和感受。

我原本早在两个星期前就有机会看《881》的预映,可是,那晚已经订了票看陈彬彬的《备忘录》。这部纪录片也是关于过去,说的是历史的记录者与历史的受害者。片中一个老人,曾经拍了大量早年新加坡乡村生活的胶卷,却无法记得那些影像的具体语境。一个英籍老妇,曾经用相机拍下许多已经消失的建筑物的照片,如今却孤独地卧病在床,老妇和她的照片主题,都被社会遗忘。还有韩山元,激动地说起50年代学生运动被扭曲的往事,却表示就算他说了,现在的年轻人也无法理解。

陈子谦和陈彬彬用他们的影片,表述和记录一些被社会主流所遗忘或忽视的过去。这些都是我们在历史教科书和学校课程中,或任何主流媒体和宣传性质的材料中所无法看到的,可是,却又那么深刻的组成我们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的内容。

如果不是他们的影片,也许多数的新加坡人无法想象,在这个我们共同的空间里,曾经有过这些人事物的存在。人们现在所看到和记得的,是乌节路的消费活动,是虚构的鱼尾狮神话,是刺激物质欲念的股市和房市,是贯彻怕输精神的建国史。对于那些无法纳入这些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人们都很自然的将它们排除在关注范围之外。

《881》里的姐姐学业成绩优秀,是名校的毕业生,却不愿意踏上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成功之路,而选择了歌台这个民间底层的生活空间。她的母亲因此把她赶出家门,始终不能够原谅女儿的选择。这个隐喻其实并不新鲜,每一个时代都有这种反抗主流的力量。只是,反抗成功的就成为正统的历史,成为另一波的主流意识形态;失败的,就被人们遗弃和遗忘。

就像《备忘录》里那个英籍老妇。她躺在病床上,眼睛看不见了,手脚也不大能够活动。她说:“我唯一感到遗憾的事,是当我还有机会的时候,没有离开新加坡回到英国。新加坡不是一个让人能够老死的地方。”无论是她年轻时候的追求,或者她年迈时候的存在,在这个社会里,都没有一席之地。可是,难道她早一点就不能够领悟到这个道理吗?

陈子谦和陈彬彬,就没有这种领悟。其实,还有很多人,譬如说,为安柏路23号别墅和布莱德路的青龙木请命的人,为陈平和方壮壁出书写传的人,研究地方戏曲和宗乡会馆的人,他们都没有这种领悟。不过,当他们像那个英籍老妇那样垂垂老矣,是不是心中会有那个“唯一感到遗憾的事”?

《881》和《备忘录》上映的此刻,正是新加坡举国欢庆8月国庆之时,这两部电影,在那铺天盖地的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热潮之中,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甚至闪烁着嘲讽的暗光。因为《881》的提醒,我也想起了在这个热闹的月份,其实还有另外一批为数众多的人,正在庆祝另外一个和国家没有关系的节日——中元节。

国庆日是由各个政府部门动员最庞大的资源,由上而下,冀望带领民众建构一个共同的国家认同。根据官方制定的蓝图,民众被动地将自己放置在蓝图中的一个适当位置。反观中元节,则是传统上民间自动自发形成的一种集体活动,不需要任何宣传机器的推动而能够持续散发活力,甚至连主流社会也想要从他们的活动中分得经济利益。

只是,时间上差不多重叠的国庆日和中元节,却又那么干脆利落地将新加坡的两个几乎隔绝的空间划分得泾渭分明。我不禁怀疑,若干年后,如果中元节的经济价值消失了,人们是不是还会记得这个曾经庞大的社会空间?还是得等待像陈彬彬这样的导演,把它像文物一样,带着平淡而无法掩藏哀伤的情绪,向少数关心非主流叙述的观众展示?如果还有这样的观众的话。

Wednesday, 8 August 2007

881: 陈子谦的商业片

陈子谦要证明给电影评论家看,他不只是《15》中的一个愤怒青年,也不只是《4:30》中的艺术电影导演,他也可以拍商业片,而且可以 song2 得淋漓尽致,无与伦比!

但是,由于陈子谦的艺术的 touch, 《881》就不仅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片了。看商业片的观众,可以尽情笑到 peng, 也可以为了电影中的声光色影,尤其是夸张的服装造型,而目瞪口呆。其中相当多细节,却也使得《881》更有值得玩味的层次,而不是看了笑了就可以忘记的那种商业片。

最让我深思的,是《881》对“歌台”的态度,是一种对于神明的崇拜。“歌台”被叙述成一种传统,电影中的每个人用一种“继承”的方式来对待。

什么是“传统”?我的“传统”和你的“传统”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有没有一种“我们的”传统?谁是“我们”?作为一个集体中的个体,“我的”传统是不是可以和“我们的”传统不一样?

这么一想,突然发现“传统”真是一个可怕的概念啊。

Friday, 20 July 2007

Harry Potter



Dissent will not be tolerated.
-- Dolores Umbridge

看了最新一集的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eonix, 最让我在情绪上整个卷入的部分,大概就是那个由 Ministry of Magic 派来的 Dolores Umbidge, 想尽各种方法,要改变 Hogwarts 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将 Ministry 自以为是的条规和戒律强加在老师和学生的身上。

后来,Hogwarts 的师生对此所进行的反抗,倒是在意料之中,也大部分显得老套而乏善可陈。这种情节发展使得这部电影有点反高潮的效果。

不过,前面大部分那种 Ministry 和师生之间意识形态的对峙,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倒使我非常深切地联想到现实。坐在电影院里,一面看 Harry 和他的同学老师怎样的秘密进行反抗的准备,又时常戒备预防被发现可能带来的压迫,一面想着:老师们应该看这部电影,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生。

可是,我们作为老师的,是不是就意识到我们可能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压迫之中?还是毫无防备和反思地就接受了任何向我们直接或间接灌输的意识形态?

看完电影,每当我想起那个 Dolores Umbridge, 我就不寒而栗。而每当我想起现实中许许多多的 Dolores Umbridge, 我才发现原来噩梦并不会因为走出电影院而成为过去。

Friday, 13 July 2007

881 by Royston Tan



陈子谦的新作《881》终于在8月9日上映了!

期待已久的作品,我会在第一时间去电影院看。

从《15》到《4:30》,陈子谦的转变和成熟让人既惊讶又佩服。这次,他又要给观众什么惊喜?

我想请陈子谦来给南大中文系的同学演讲。你们认为好吗?

Invisible City by Tan Pin Pin



某一些历史在不断建构的同时,另外一些历史也在不断的消逝。这是一个有关如何对待岛国历史的纪录片。我不知道片中如何叙述历史,但相信其叙述方式将会让我们对于熟知的历史,开始采取一种不同的视角的看待。

Invisible City is directed by Tan Pin Pin, one of Singapore’s best known filmmakers. She directed the critically and commercially acclaimed Singapore GaGa as well as the multi award-winning Moving House. She now turns her camera to the subject of memory.

Invisible City chronicles the ways people attempt to leave a mark before they and their histories disappear. From an avid amateur film director trying to preserve his decaying trove of Singapore footage to an intrepid Japanese journalist hunting down Singaporean war veterans, Tan Pin Pin draws out doubts, hopes and the ordinary moments of these protagonists who attempt immortality. Through their footage and photos rarely seen until now, we begin to perceive faint silhouettes of a City that could have been.

http://invisiblecity.sg

opens 22 july 2007. tickets 63326919.

Sunday, 3 June 2007

“Welcome to Singapore!”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第三集 At World’s End 里出现了新加坡——电影开始不久,周润发就说出了这句:“Welcome to Singapore!”

这一集把重点描述的海盗窝放在新加坡,周润发是这里的海盗王。既然是海盗窝,里头当然就是各种奇奇怪怪的人物,妖里妖气的女子、满身刺青的壮汉、留着鞭子的男子、还有许多神情阴森古怪的人物。开始不久的这场戏里,只有一个人物是像“人”的,那就是美女 Keira Knightley.

我有一点惊讶,2007年的电影里,竟然还有这样把亚洲人东方化、妖魔化的做法——我还以为看的是20世纪初拍的电影呢。把这个“东方”海盗窝放在新加坡,还算是有点“进步”吧——如果是10年前拍这部电影,大概不会是“Welcome to Singapore” 而是“Welcome to Shanghai” 。不过,我看新加坡政府对于新加坡的名字被提到,大概还是蛮高兴的——说不定还有投资呢。

那场九个各方海盗王齐聚的戏里,其中有看起来像日本人的、阿拉伯人、印度人等等“东方”种族的海盗王,真正是把 Orientalism 发挥到最高峰了呢!

不过,话说回来,法力最大的妖魔,还不是“东方人”,而是黑人——正是 Calypso, goddess of the sea! 看来美国人心里最恐惧、最歧视的还是黑人了。

Sunday, 8 April 2007

《黑眼圈》



我其实已经预料到了,不过我从来没有在新加坡的电影院里看过蔡明亮的作品。电影一开始,就是饰演植物人的李康生睡在病床上,镜头一动不懂的好几分钟。坐在我后面的一对男女,开始说话了:“就这样啊?一直到戏演完啊?”果然,他们在电影放映过程中,一直窃窃私语。我不忍心转头请他们安静,他们肯定没有想到会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他们没有半场愤而离去,我倒是有点意外。当然——是的,当然!——电影放映过程中不时有人离去,而且没有回来。

这是一部 hate it or love it 的电影——恐怕蔡明亮所有的电影都是这样。B 说得没错,《黑眼圈》没有一点关于美的东西。人的存在,往往就是关于丑的存在,以及以丑为对象的挣扎。挣扎的方式,就如台北衣蝶外的那个布条所写的,不是“化妆”就是“假装”。哈哈。蔡明亮不仅把整个电影用来叙述丑,还将这种现实延长、冻结、推到极致。我们总是不敢或不愿面对丑,在现实中往往如此,在电影中更是如此。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停格在水面上,让那块床褥慢慢漂进来。在观众的耐心被磨了很久之后,终于看到床褥上睡着三个人。我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结局,因为这种温情似乎在蔡明亮之前的电影里面没有出现过。我也可以预料到这样的结局,因为从整部电影的叙事中,已经可以看到温情的暗示。我看了这么多部蔡明亮的电影,这是可以不那么充满抑郁走出电影院的一次。三个人睡得那么安详宁静。

蔡明亮教会我的是,丑是不可逃避的现实。但是,为什么要逃避?其实在现实中,我们没有那么憎恨丑,而且懂得存在的多元价值,包括丑的价值。“丑”和“美”的意识形态,是多么需要不断省视、颠覆和重新建构啊。

Tuesday, 26 December 2006

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一部用钱砸出来的电影,张艺谋的国际声望使他成为吸金机器,可是,他显然并不懂得怎样有意义的花钱,而尽是砸钱在缝制几十万一件重得不能穿的皇袍(这可是周润发说的),宫廷走廊上五光十色看多了眼睛会患散光的琉璃,把绿叶拔光的光秃秃的看起来像是塑胶花的上万盆黄菊,超大的方桌在超高的楼台为的是要制造天圆地方的已经俗不可耐的所谓象征符号……

电影中只有场面和画面效果,而这些效果却没有足够的动机来支撑。例如那场皇帝派能者刺客到山里的房子灭口的场面,刺客从高山上四面八方吊索下滑的场面固然壮观,却没有办法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难道从地面进房子会有什么困难吗?

花了这么多钱在制造效果,却不好好花点钱写个好剧本,实在匪夷所思。借用了曹禺的故事和人物,免费得到的是一个空壳子,曹禺的剧本中的万钧戏剧张力却荡然无存。加多了一个三王子,好像是有点创意,最后三王子谋反的情节,最能看出编剧一点能力也没有,几乎没有伏笔,也没有人物建设,只是几个三王子怨恨的特写镜头,就以为能够把动机交代得了吗?

这也是一部用乳房堆出来的电影。不过,看了画面中充斥的乳房,不禁想笑出声来。这种又托又挤的露乳方式,是不是唐代的穿着习惯,我没有做过研究不敢随便说,不过,显然是欧洲宫廷戏里常见到的。只是,看巩俐被托起的双乳,就是露出来的那部分了,下半部有穿衣服的部分,几乎扁平得看不见了。也许是巩俐不够唐代女子胖,有得露了就没得藏了。

巩俐用来擦汗的丝巾,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够吸水的,看了真担心会擦破她的额头皮肤。还有她喝药之后用来擦嘴的手帕,擦完随手一扔,好像还听到“哐啷”一声,用来擦地板都嫌粗呢。

钱多了不一定能拍得出好电影来呢,这些年来的例证还不够多吗?

Monday, 10 July 2006

Superman



Superman Returns
Directed by Bryan Singer
Cast: Brandon Routh, Kate Bosworth, Kavin Spacey

Superman 将水晶衍生出来的大陆从海底拔起,丢进太空之后,他也被 kryptonite 刺伤,从太空中一直往下坠。街上的人都静止不动,惊愕地看着 Superman 从空中掉下来。最后,Superman 掉在地球上的一片树林中,造成土地陷下大洞,昏迷了过去。接下来的一幕,是 Superman 躺在推床上,从人群中被推进医院的手术室。人们挤在医院外的街道上,关心着 Superman 的安危。

我想起了去年看的 Spiderman. 当 Spiderman 成功阻挡列车掉进海里之后,也累得昏迷了过去。列车里的乘客,将 Spiderman 高举过顶,移向安全的地方。他们还尝试阻止不省人事的 Spiderman 被伤害。

这些有超能力的,随时准备拯救世界的“人”,是会受伤的,甚至有生命的危险。他们越来越像普通的人类了。这一集的 Superman 还流血呢,而我们这才知道原来他的血也是红色的,跟你我的没有什么不同。

也许,在世界屡屡遭到各种真正的灾难之后的今天,那些不死的、不会受伤的英雄,竟成了一种反讽。人们可能觉得和他们比较接近的,有更多的人性的英雄,显得比较亲切一点。

拯救世界是一种幻想,就让它作为一种幻想。在电影里还是不可以缺少,不过,却不像从前那样,塑造得让观众信以为真。

人群簇拥在英雄生命垂危之际,那个场面特别感人。这样的场面美国人特别印象深刻。而当那个真实的场景发生的时候,却是没有任何一个 Superhero 曾经出现的啊。当这个场景再现于电影画面时,加上那个虚构的英雄人物,特别感人之处,恐怕不是那个垂死的虚构的英雄,而是那些充满关怀与企盼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