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4 April 2008
爱国电影
普遍被认为是新加坡第一部华语电影,《狮子城》的摄制年代是1960年,由国泰制片厂(Cathay Kris Studios)出品。
我第一次知道国泰(以及邵氏)曾经在1950年代有意在新加坡发展电影事业,是当我做跟郭宝崑有关的资料收集时,知道他曾经在1957年参加国泰的演员训练班。当时的导师,都是新加坡有名的戏剧家,如王秋田、朱绪、刘仁心、林晨。国泰和邵氏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在新加坡摄制了不少电影,华语片和马来语片都有,那是新加坡电影的黄金年代。
星期一晚上,在国家博物馆看《狮子城》的放映。那是由南大传播与信息学院的同学筹办的电影节,除了唯一的华语电影《狮子城》,还有四部同个时代的马来语电影。这个电影节,是同学上的一门课的作业。我跟上课的老师聊了一下,很佩服他带领同学做出了这么一个有意义、有历史感的电影节。
也许是第一部华语电影,也许当时的观众市场主要是香港,《狮子城》有许多介绍新加坡的片段。电影一开始,许多镜头是新加坡景观的介绍,如宽阔笔直的尼诰大道和独立桥、独立桥头的石狮子、海港、驳船码头、新加坡河上的舯舡、邮政总局(现在的 Fullerton Hotel)和周边的建筑、改良局时代间的组屋,等等等等。有好些景观,和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有的是存在于我有记忆以前。
《狮子城》的故事蛮老套的(不只是现在,以当时来说也是),说的是一个工人阶级的女子和一个富家子发生感情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另外一对女工和富家子谈恋爱,女工怀孕,而富家子却弃她而去,成为主角的借鉴和对比。不过,主角最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趣的部分,是电影情节中穿插的几个片段,看起来跟剧情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确有清楚地提醒观众他们看的是一部新加坡的电影。有一幕上课的情形,老师拿着一个巨大的地球仪走进教室(这是现场的年轻观众大笑起来,可能现在的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地球仪?),开始将新加坡的地理和社会。新加坡的人口150万,新加坡是多元种族的社会。老师问学生,新加坡有哪些种族,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华族、马来族、印度族,一连说了十几个种族。坦白说,有的我也没听过。也许,那个年代的新加坡,种族比现在多元得多呢。
后来的一幕,小女孩一面做功课,一面唱歌。你猜她唱什么歌?“Mari kita”! 新加坡国歌呢。她唱了好长一段,差不多是整首歌,然后妈妈出来说晚了,叫女孩不要唱歌,去睡觉。女孩说,还要唱一下。
接近尾声,全家人讨论大选,问起选哪一个候选人,妈妈还说:“投票是秘密的。”不久之后,一家人围着收音机,收听大选结果,播报出来的,一个一个都是人民行动党的候选人当选,家人都很高兴,说选的是为人民做事的政党。
这些片段,看起来跟剧情没什么关系,可是,作为今天的观众的我,就像是在上历史课。我看得目瞪口呆,因为我没有想到一部那么老套的爱情片,竟然穿插了那么多充满爱国意识的片段。这些对于国家对于政党的正面再现,充满热情和期望,好像是在电影中,即使跟剧情无关,编剧和导演也要设法加插进去,才能够显示他们的爱国情绪。电影情节是不是承载得了这些爱国情绪,看来也并不是太重要了。
看完电影后,我突然想,也许负责 National Education 的政府部门,可以考虑以这部电影作为教材。多么适合啊。让学生看看,当时的人民是多么爱国,多么支持行动党呢。这也不禁让人思考,那个时候没有 NE,可是,人民是那么自动自发的爱国的啊。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4 comments:
看完大吃一惊。老师原来没有研究过本地文学呢。
新加坡的本地意识20年代就形成(我认为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萌芽了),民族国家意识在独立期间尤其达到一个新高潮。看20世纪40年代以后(或者说是50年代以来)的小说、诗歌、戏剧大都充满了极其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所以这部片子出现那样的细节正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我奇怪的是老师竟然要将这个拿来进行爱国教育?--当然也不是不可以拉。只是从艺术的角度讲,这些细节不正是艺术委身政治的明证,我们如今应该详加辨析,甚至要有所反对的吗?---一点浅见,如有冒犯,还望老师海涵。
你大概没有上过柯老师的HC101吧?这个作者用的是反讽,你不要被他骗了哦。
这是一个大问题。让我想一想,再详细讨论吧。基本上,我是对于电影中那么“粗暴”的表现爱国意识,相当惊讶,而不是对电影中有爱国意识感到惊讶。
哎呀,我真的没上过老师的那门课,所以被老师“骗”了一次。有机会的话会去听老师精彩的课堂“演”“说”。其实我的发言涉及了好几个问题。再想想好像不应该这么不准确地表述。让老师伤脑筋是我的错。不过,老师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谢谢您的解释。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