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0 March 2008

答案在风中飘荡

《联合早报》2008年3月30日

已经过了一个月,追捕马士沙拉末的行动仍然在进行,而那个被搜寻的目标,则仍然逍遥在法网之外。没有人知道,马士沙拉末什么时候会被寻获,追捕行动什么时候会结束。不过,就在几天前,副总理黄根成说,马士沙拉末应该还藏匿在新加坡,而军警会根据情报和线索,进行有目标和更针对性的搜寻。这番话,对于一些可能还心存担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马士沙拉末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于他能够从紧密的监视中逃脱,普遍感到意外而不可置信。会有这种反应,可能是因为新加坡政府向来给人办事可靠有效率的印象,而人民也都认为任何危机都有政府妥善处理,自己不需要操心。多年来,人民对于政府的这种信任和依赖,已经成为不需要怀疑也不需要思考的关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常态。

就算是马士沙拉末逃脱了,对于这种关系,政府和人民两方面几乎也都没有产生多大的疑问:政府仍然展现出一幅“有我在,请放心”的诚恳态度,而人民仍然相信凡事都会在政府的英明领导之下迎刃而解。尤其是在时间的距离中,一个月之后,人们也很清楚地看到,虽然逃犯还没有下落,人们的生活早已经恢复“正常”,甚至连在咖啡店里的民间论坛,早也被马来西亚和台湾的选举等更热门的话题取而代之。

马士沙拉末目前究竟躲在什么地方?没有人说得出来。也许,就如Bob Dylan的名曲所说的,“答案啊,吾友,是在风中飘荡”。

这首1963年的名曲,普遍被看成是60年代反越战的代表之作。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那些炮弹要飞过多少次,才会被禁止?”还有:“一个人要多少只耳朵,才会听到人们的哭泣?要死了多少个人,他才会明白已经死了太多?”这首歌问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至于答案,并没有明确的说出来,只是在每一段的结尾,重复地说:“答案是在风中飘荡”。

有人认为,歌词暗示的是,答案太过明显了,还需要明白说出来吗。不过,也有人认为,对于这些问题,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人可以提供明确的答案,答案就像是在风中飘荡一般,永远捉摸不到。两种对立的诠释,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哪一个比较可能?面对文本的开放性,就看读者选择从哪一个角度,采用什么策略进行解读了。

最近,有人问我:“人文学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说:“答案啊,吾友,是在风中飘荡。”当然,我无法代别人发言。对我来说,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和教师,答案不是最重要的,何况,很多问题没有答案,即使有答案,也往往不是那么明显而确定。有的时候,思考与探索所引向的,刚好相反,是对于答案的质疑甚至否定。比较重要的,反而是问题的提出,以及对于问题的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从各个层面反复设问与思辨,而不是急于获得答案,更不是一开始就预设答案。

第一次上我的课的学生当中,有的觉得我这种不给答案、鼓励探索的教学方式,有些难以适应。多数人在当学生的时候,都习惯等着老师提供答案,尤其是标准答案。当他们在我的课上发现竟然没有答案,刚开始的反应是感到有些惊讶——“噢,怎么会没有答案的呢?那考试怎么办?”

有很多问题而没有答案,生活不正是如此吗?我们日常面对的各种问题,多数时候不都是没有完满的答案的吗?为什么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又那么渴望得到明确的答案?等待别人给予答案,是被动的;期待有答案,是天真的。既天真又被动的人,是被长期熏陶而有了这种惯性?他们无法得到答案时,是不是会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或者,会不会觉得那些惯常给他们答案的人,欺骗了他们,剥夺了他们面对生活的能力?

我的学生很快地了解我不提供答案的用意,也开始享受提问和思考过程的乐趣。我有点好奇的倒是,这一个月里,当马士沙拉末的行踪越来越像是“在风中飘荡”的时候,我的学生的反应,会不会跟一般人有所不同。

Friday 28 March 2008

心意



打开办公室的信箱,就看到这个可爱的小东西躺在里头。一根涂成蓝色的棒子,上面有两颗重叠的心,一颗粉红色,一颗黄色。仔细看,棒子正面写着银色的字:“很忙吧?别累坏身子,加油!”翻过来,棒子后面写着:“第一届中文系系学会 08” 。

系学会同学的心意,躺在每一个老师的信箱里,也传到每一个中文系同学的手中。每个学期末,正当同学们要开始准备交报告和考试,老师们忙着改报告和试卷,系学会的同学在忙碌之余,还特地做了这么让人感到窝心的小礼物送给大家。他们需要准备多少个礼物啊?目前,中文系就有差不多250个同学呢!

看到他们的心思,而且还有创意,心里就很感动。这种感动,我不独享,要在这里和我的读者们分享,也要大声地对中文系的同学说:

学习愉快!考试顺利!加油!

Tuesday 25 March 2008

铁窗花

建筑的设计,说的是一个年代的故事。建筑上的铁窗花,也说着不同的故事。有一天,重游某个旧地,在同一个范围里的几栋建筑上,看到不同设计的铁窗花,显然是不同年代装上去的。

亲爱的读者,你们能够说得出,这四张照片里的铁窗花,分别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吗?你们可以猜一猜,也许可以问问年纪比较大的朋友或长辈。如果你知道的话,可以在这里留言。

好久没有有奖问答了。同样的,只限南大中文系的同学参加。问题是:这几栋建筑,是在什么地方?或者说,是属于什么机构?请将答案email给我。最快寄给我的两个对的答案,可以获得奖品。

A

B

C

D

Saturday 22 March 2008

Perspectives - Film Festival 08



由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同学所主办的这个电影节,从3月31日到4月3日,在新加坡博物馆举行,将放映五部从1958年到1962年的新加坡电影。开幕电影《狮子城》(1960年)被认为是新加坡第一部本土制作的华语电影。那个年代是马来语电影的黄金时期,另外四部,都是马来语片。

很期待这个电影节。有这个电影节,让新加坡观众知道,新加坡电影不是从1980年代才开始,导演也不是只有目前人们所熟知的那些名字呢。

电影节网页: http://www.ntu.edu.sg/sci/perspectives/

华艺节演出报告

上个星期四,HC214 的同学完成了所有四个演出的报告。

今年的华艺节,要同学们看四个演出:《上海之夜》、《水浒传》、《光种音子》、《如影随行》,然后在辅导课作小组报告。这是我上 “HC214 华文剧场与表演”,最有趣也最期待的一个部分。既然是有关剧场与表演的课,就必须到剧场亲身体验,那种在剧场看演出,感受现场互动与气氛的经验,是无法在讲堂课里复制的——虽然我的讲堂课也是一种表演,嘿嘿。

四个演出各有不同,《上海之夜》直接而煽情,《水浒传》睿智而充斥符码,《光种音子》感性而象征性强,《如影随行》叙述方式错综复杂。每个星期,两组同学分别报告同一个演出,解读的方式与解读出来的意义却又各有重点,往往少有重复。文本分析让读者找到自我,属于我的独特感知方式,属于我的关注。

在同学作报告的过程中,我也很有收获。他们的报告,往往会出现一些我在面对文本时也没有发现的细节,以及我所没有想到的阅读角度。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过度诠释的情况,不过,对我来说,那显示的是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自我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找到在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彰显自我的意识,论证的方法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调整与学习。

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到了剧场体验的兴奋,也看到了阅读的喜悦。

精彩的报告,可以看“华文剧场与表演部落格”。

Friday 14 March 2008

New HSS Building

自从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2003年成立以来,新的学院大楼就一直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经过多番讨论修改,去年中开始,终于看到华裔馆后面的那个斜坡开始围起来,然后就是各种机械在开动。对于我们的办公室来说,倒没有造成太多干扰。现在的地基,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打起庄来天摇地动,是用几乎无声的钻地方式进行。

最近下了几天大雨,今天终于放晴。下午,跑到商学院顶层,往下看,呵,就是这幅工地的模样:



右边绿瓦红墙的建筑,就是华裔馆,一眼就辨认得出来。更远处是裕廊西的祖屋。工地中央低陷下去的部分,是未来的大讲堂。根据地基的方位,大致上已经能够看出将来某些地下层与地面层的设施。工程已经进展到这个阶段,地面上的部分应该会进行得很快。明年中下旬,应该就可以让人文学院(当然包括中文系)的师生,有一个新的家了。

建好的大楼会是什么样子?最近,在工地的围板上,挂上了大楼的图片:




我很期待。我想,很多人都很期待。有点遗憾的是,第一届中文系的同学,也许在新大楼建竣之前就毕业了。不过,希望你们毕业后回来,同样对中文系和学院有归属感。我为你们感到自豪,你们是中文系的先驱,是你们勇敢的选择了南大中文系。当我的研究室搬进这栋大楼之后,我的大门随时为你们而开。

我真想念给你们上HC101的时候呢。

李邪编导《极乐世界》

剧评人黄浩威今早来电,向我强力推荐——

剧场恶女李邪最新编导之作《极乐世界》

一个美满的家庭在一个神圣的夜晚,参加一个救世的计划。为了让罪人得救,他们牺牲到底,永不回头。

戏剧盒罪孽呈献《极乐世界》,内容无耻,乱性演出,票价卑鄙,日期淫荡。为配合人类兽性,此剧列为R(A)限制级,只适合18岁以上的罪人,堕落观赏。

* 演出附英文字幕,保证出现道德沦亡的F#@字母。

犯罪日期/时间:2008年3月13-16日, 8pm & 3pm (周末加演)
犯罪地点:光华剧院
犯罪代价:$28, $38, $48 (不包括 $3 SISTIC 行政费)


OCBC Arts Card – 15% off, other OCBC Credit Cards, Students, NSFs and Senior Citizens – 10% off

犯罪热卖:

播电6348 5555或上网 http://www.sistic.com.sg

骗你的红包钱大优惠! 2月4日至10日购票可享有20%折扣!

Monday 10 March 2008

“剧场艺术”讲座系列②

主讲人:张子健(Company Director, The Finger Players)
讲座题目:“Dramatic Action in Storytelling” (戏剧张力/故事)

日期:15/03/2008 (星期六)
时间:0945-1230
地点:HSS-SR10 (S3.2-B3-10)

主讲人资料:www.fingerplayers.com

无论你是不是中文系的同学,都欢迎参加。

click here for location map.

Friday 7 March 2008

慢下来

从台北回来一个星期,每天都像是战场,精神紧绷,工作忙碌,而且同时有好几件事情在进行。整个生活的方式和素质,和一个星期前在台北只做一件事,就是专心致志的写剧本,真是天壤之别。

吃饭的时候,B 说他们公司有一句 slogan: “we must slow down, so that we can move faster.” 呵呵,这个口号真应该在新加坡每一个角落张挂——简直就是政府最佳的宣导!

B 说,前一句说得好,后一句就可以免了。太对了,这句话可以改为: “we must slow down, so that we can really slow down.”

昨天傍晚,L 也告诉我,可以慢下来。是啊,能够慢下来多好,那是一种幸福。我想,我给人的印象,是速度非常快,也许,和我一起工作的人会认为我的步伐太快了,快得把周遭的人都弄得很累。我现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经觉得时间不够,如果慢下来的话,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我每天要工作30个小时(一天有30个小时吗?),一个是有些事情不要做。

是的,我该慢下来。但是,如果有些事情我没有做的话,请不要怪我。

如果少做一些事的话,也许我就可以写部落格写得勤一点,而不是隔了五天才写!读者每天 refresh 都没有看到 update, 我的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呢。

Sunday 2 March 2008

挪威森林

好几年前,在S的介绍之下,我到台北时都回去挪威森林,那是一家咖啡馆,当时是在台大外的新生南路后面,与大路平行的巷子里。这家咖啡馆最特别的地方,是门口放了各种艺术活动的宣传资料,贴满了各种电影和戏剧演出的海报,还有免费的《破报》。去年初,当我想去时,却看到招牌仍在,内部却已经搬空,看来是结束营业了。心里难免有一点失落感,向着一家有独特风格的咖啡馆又消失了。

这次到台北,还不死心,又绕到巷子里,想看看挪威森林是不是会在那里,去年的印象,也许只是幻觉。当然,不是幻觉。店面已经变成卖廉价商品的店铺,日光灯打得很亮,看得一清二楚。

我到了另外一家J介绍的咖啡馆,叫做 Cafe Lumiere, 就在同一条巷子隔不远的地方。这家的情调也不错,颇有当年挪威森林的味道。J帮我问店员,才知道挪威森林已经搬到罗斯福路的巷子里。我很高兴,第二天就找到那里去了。挪威森林的新店,在罗斯福路三段284巷9号,也就是新生南路对面的巷子里。这是挪威森林的店面:




店里四面挂了许多电影海报,有点暗,有点旧,不过很有味道。接下来的五天,我每天都到这里,主要的工作就是写剧本。这是从我坐的位置望向入口处。我几乎都是第一个或第二个到的客人,开店的时间是中午12点,而我一般吃过午饭12点30分就会报到。



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我每天都要在这里6个或7个小时,两杯咖啡,有时会叫一片起司蛋糕,从午饭后一直写到肚子饿了,就收拾电脑,到附近回味一下大学时期吃的东西。

从前在咖啡馆里的人,要不是看书,要不是拿着笔在纸上写字。现在,每张桌上,几乎都是一台笔记型电脑。蛮多人在挪威森林,像我一样,一坐就是一整个下午。下一回,当我的剧本演出或出版时,我会记得在某个适当的地方,注明这个剧本是在挪威森林写的。呵呵,真不知道多少个剧本,多少篇小说,多少文字,是不同的人,在挪威森林敲敲打打着电脑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