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校园遗事.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校园遗事. Show all posts

Tuesday, 5 April 2011

论坛剧场来南大

戏剧盒是这些年来在新加坡做最多论坛剧场的剧团。他们多数时候在社区演出,把社会课题直接带到大众的生活空间。这也是论坛剧场的重点。人们可能以为可以回返自己的生活空间,就不必面对社会问题,问题变得与己无关。可是,这些问题仍然存在,问题所再现的意识形态仍然充斥社会,形成压迫性的氛围。

戏剧盒让这些问题,直接摆在眼前,人们必须面对,必须认识,必须思考。

南大人文学院的小小的剧场空间,不久前演出中文系同学全力制作的《棺材太大洞太小》,现在又有戏剧盒带来的论坛剧场《多少?》。听说,英文系也有好些活动在这里举行。看来,这个空间的出现,可以期待许多惊喜。

Friday, 13 November 2009

下台一鞠躬

两年前,十一月一日,当上中文系代主任一职,我还开玩笑说这个 acting 的工作是我的专长。没想到,这么一“表演”,就是两年有余。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希望很快可以不必站在 spot light 之下,也不必任由那些看不见的导演、监制之类的人在幕后摆布。这个日子终于到来。

今天,十一月十三日,是我“表演”的最后一天。以后,也许还有别的形式的表演,那是以后的事了。不必再表演,可以做一些原本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想做的,是再次染头发。哈哈。今天在系里的聚餐时问大家,应该染什么颜色。两个选择:绿色或者紫色。后来有老师说,紫色看起来就是我的颜色。哈哈。如果真的染了紫色,以后在校园里,就不会被认出来了!到时,我就是“市中隐者”了。

btw, 我的剧本《市中隐者》会在明年重演。请注意下个星期的报纸。

Saturday, 10 October 2009

辅导课

这几年教101,多数的辅导课都是由k.d.上的,我主要负责讲堂课。但是,我总是希望能够上一些辅导课,比较近距离地和同学们接触,通过互动的方式,让我更了解他们,也让他们更了解我。

这个星期,刚刚上过了第一轮的辅导课,一共是八组。连续几天下来,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文本。根据我以往如此上辅导课的经验,不但不会觉得重复单调,反而体会到不同组别的同学的不同反应,让我再辅导课上享受着不同的互动经验。

有一些班的同学开始时比较被动,我不断地通过各种问题引导,看到他们开始仔细面对文本,也开始思考。有一些一开始就很有看法,一系列的问题之后,他们又发现新的思考方向与方式。有一些则带着怀疑的态度,辅导课结束前,其中一些被说服了,还有一些可能仍然带着怀疑。

各种反应都有,好些是预料之中,也有一些让我有意外的感觉,呵呵,意外的惊喜。

如果我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在教室里与同学们接触,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偶尔会有同学问我:“老师,你下个学期开什么新课?”星期四晚上,在中文系的中秋晚会上,又有同学问我这个问题。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很高兴。

上个学期,我几乎是命也不要了,开了363,增加额外的教课负担。但是,那也是我上得最开心、最有满足感的课之一。接下来,当我的行政工作结束之后,我应该就会有更多机会,在教室里和同学们见面了。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Saturday, 25 July 2009

当时与当下

当时,你们是南大中文系一年级的先锋。这是你们为自己办的第一次活动时拍的照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忘了是谁拍的,是周老师吗?



现在,你们将离开这里。不过,先锋的精神永远烙印在你们的生命中。虽然一些老师和同学无法出席,也算是为四年的南大生活,画下了一个美丽的句点。



谢谢静欣把照片放在facebook上,也谢谢郁芬的tag。我不问自取,就放在部落格上,希望你们不会介意。

Friday, 24 July 2009

南大中文系的第一届毕业生

2009年7月24日,南大中文系的第一届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我无法告诉你们,我有多高兴,有多感动。从2003年开始筹备,2005年开始招生,你们是加入中文系的第一批学生。现在,竟然就过了四年,而你们竟然就要离开中文系,开始闯荡各自的人生。

毕业典礼是在早上10点举行,我特别安排了下午3点,请所有的毕业生和老师,一起在我们创系的所在,华裔馆,拍摄一张全体照。

我们的专属专业摄影师是周老师,正式的团体照在他的相机里,他的照片还没有给我们。这里看到的,是同学们在准备扔方帽时,我用手机拍到的照片。

你们在准备中,周老师在调相机:



好了,一二三,往上扔:



然后,你们又对着在你们面前看你们拍照的家长家人,九十度鞠躬,整齐而大声地说:“谢谢爸爸妈妈!”然后,又再一次鞠躬,整齐而大声地说:“谢谢老师!”

你们那么懂得尊重,那么懂得体谅,我为你们感到非常非常骄傲。加油!

Tuesday, 30 June 2009

新研究室

上个星期四,搬运公司把我们的书架和箱子,都运到新的办公大楼里的研究室。我心里想,我有41个箱子、8个书架、1个柜子,比原来的研究室小了三分之一的新空间,是不是装得下这么多东西?如果箱子堆在书架该摆的地方,那我怎么搬得懂那些箱子啊?

星期五早上到研究室,打开门一看,呵!书架已经相当整齐的沿着墙壁摆好(虽然不是跟我想摆的位置一模一样,不过也相差不远),而箱子分成两堆,摆在中央,虽然叠得很高,不过一点都不阻碍行动。果然是专业的搬运公司!

星期五开始开箱,开到一半,有点累了。这时,三个中文系的同学经过,主动问我要不要帮忙。我一向来都不是太好意思要同学们帮我做事的,看到她们这么诚恳热心,就请她们帮我开箱。果然三个年轻人就多了六只手,没有两下子,就把所有的箱子打开,东西摆满了一地!(那天在旧办公室收拾东西时,也有一个在工读的同学要帮我装箱,我不知道该怎么让他帮我决定什么该装什么不要装,不过,同样感动。)

星期五忙了一天,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回来整理,再加上星期一,快手快脚,东西都整理得差不多了。看,这就是我的书桌周围的环境: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摆满了书架的那面墙。书架都已经塞得满满的,接下来的日子,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淘汰旧书,一是不买新书。对于读书人来说,这真是两难啊。最后决定,还是要淘汰一些我已经不太用的旧书。记得往年中文系学会都买书筹募活动经费,不知道接下来又没有这样的计划。如果有系学会的同学看到这里,赶快写电邮给我,我好把书保留下来,否则,我准备捐给图书馆,如果图书馆不要的话,我就只好捐给 karang kuni 了。



接下来,我大概就会在这个空间里,继续蜗居下去,直到退休了吧。算一算,应该还有好些年呢。说真的,一两年内的事情都还不容易说得准呢,谁又知道20年后的事?或者,20年内会发生什么事?

Tuesday, 23 June 2009

中文系搬迁

中文系的办公室,从2003年9月创系以来,就设在华裔馆里,原本的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的办公室。我从一开始加入中文系,用的就是这个研究室,CLC01-10,之前是李元瑾老师用的。她搬到主任办公室之后,我就占据了这个研究室。

与其他老师比起来,我最嚣张了,不仅是在门上贴上各种海报传单,还占用了门旁的墙壁。有一张海报,是台湾诚品书店的一百本好书。有时候,我会看到有同学站在我的门外,检查他们看了多少本。旁边的海报,是林奕华2008年第一次来新加坡演出的《水浒传》传单。不过,这张传单,是我前一年在台北拿到的。



既然是研究室,里面各种书本资料当然就很多啦。我的桌子后面摆的书架上,就乱七八糟的放了许多东西。桌子看来比较整齐干净,不过,这不是“常态”哦。平时,连桌上都堆满了书本和文件夹的呢。有时候,访客来坐在桌前,我还得将东西移开,否则就遮住他们的脸了。哈!



书桌对面,看到的才是我主要的书架。嘿嘿,简直是书满为患了。书架已经承载不了,地上也都摆满了书。读书人最大的灾难,就是书太多了。不过,这当然也是读书人的乐趣所在。



这个研究室用了五年半,除了2004年有几个月装修办公室的时候,暂时搬到 S3.2-B2 的人文学院,绝大部分时间,中文系就是在这里,和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共用一室,远离人文学院其他的学系。不过,最近人文学院的新大楼盖好了,我们中文系也要搬到新楼。

要搬研究室,恐怕比搬家还吓人。我的东西那么多,要怎么搬啊?而新的研究室,最多只有这间的三分之二大呢。

无论如何,首先就是要把东西装箱。原本杂乱的研究室,整理装箱之后,变成了堆在研究室里的16个箱子。书架上都空了,地板上也不再堆满杂物:



16个箱子?怎么可能?我的东西那么多,而且前面两张照片,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啦。当然不只啦。研究是装不下,只好暂时放在外面的办公室走道上了。看,这一排25个箱子,都是我的!



哈哈!看到了吗,一共是41个箱子!都搬过去之后,新的研究室马上就成为货舱了!不过,到时再说吧。搬迁的日期,是6月25日,星期四。也就是说,星期四之后,同学们和旧雨新知要来找我,就不是在华裔馆了。

我的新地址是:HSS-03-02,也就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新楼的三楼,靠近南大湖那头最尾端的最后第二间研究室。嘿嘿,够边缘了吧?处在边缘地带,看来是我这一辈子最好的位置呢。

Tuesday, 16 June 2009

Hands Off KNUA

前阵子才刚刚贴了台湾学界的压迫事件,今天又收到韩国学界的消息。学术的自主性,在很多地方,是一个理想也是一个神话。政治对于学术的压迫,往往可以提出政治家认为言之成理的堂皇说词。

***********************

In 1993, The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 (KNUA) was established in response to an increased demand for specialized arts education by the Korean government. KNUA started with only a school of music with 98 students. Currently about 3,200 students and 730 professors and lecturers are working together in the schools of Music; Dance; Visual Art; Film, TV & Multimedia; Drama; Korean Traditional Arts; and Inter School Division with devotion, in its entire curriculum, to various artistic endeavors. The six independent but correlative schools have become a vibrant, creative academic community, a well-developed and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institution that has produced 473 students that have received first prize awards i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across the art specialities since 1998.

Now the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 is in crisis. This March,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 did a “usual, comprehensive” audit of the university. Usually, an audit is done in two or three weeks. However this year's audit ran for more than five weeks --March 18 to April 24--with ten auditors. On May 18th at 6:00 p.m. the ministry delivered an Audit Result Report with demands to the university, with 12 items cited for improvement or reprimand and suggestion of discipline of the president and three other professors. On May 19, 2009, KNUA president, Hwang Ji-woo, resigned as an act of protest against the audit, which he called a “blitzkrieg audit.”

It is reported that among the 12 items, some seem to be infringements on the university’s institutional autonomy, and include:

Scraping the U-AT project that fuses a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ducing the theory departments;
closing down the Creation of Narrative Department; and
developing the "practical abilities" of students,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ories.

The adit's demands are clearly a serious suppression of the academic autonomy of the university, something unprecedented in the history of Korean university education.

We -- students, art professionals, mass media practitioners, and concerned citizen of Korea and other countries -- strongly protest this violation of institutional autonomy, which infringes upon educational rights. We demand that the government withdraw its demands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running of the university and stop interfering with the autonomy, integrity, and privileges of the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

***PLEASE NOTE: Comments containing apostrophes and quotes may turn grey - please do not use these symbols when you sign.

THIS PETITION IS OPEN TO SIGNING BY ANY CONCERNED PARTY YOU DO NOT HAVE TO PAY TO SIGN THIS PETITION

Please visit the site for the petition: http://www.ipetitions.com/petition/forknua/index.html

Thursday, 15 January 2009

上高年级的课

这个学期开了一门新课,主要是给三、四年级的同学选修。当我接到上课地点,在网上查了一下,把我吓了一跳:课室在 north spine 的最后一个 finger 的差不多最尾端,比 canteen A 还远,已经快到 NIE 的图书馆了。我的办公室是在华裔馆,也就是校园差不多最南端的位置。上一次课,就要从校园的东南,走到校园的西北。

下图绿色的线条,就是我每次上课需要走的路。



刚好我今年有一个减肥计划,每个星期要走这么多路,看来应该会成功!嘿嘿。不过,可能我会开车去上课。哈哈。

上这门的同学,都是两三年前上过我的课。好几个学期没有在课室里见到他们,上课的时候,我们讨论一些社会与文化的课题,他们的回应和提问,让我相当惊喜。

这些年来,我上的都是一年级的课。刚上大学的同学,比较腼腆,也比较犹豫,多数时候是我在引导他们进入课题的讨论。

可是,这次见到这些同学,已经有不小的改变:敢于提问,也敢于质疑,提出的一些看法,具有针对性和批判性,也看得出他们这些年来,已经累积了不少知识,能够以这些别的课或书本上得到知识,强化他们的提问力度。

看到这些同学的成长,相当感动。我要好好珍惜这门课,尤其是那些大四的同学,这是我最后一次在课室里和你们交流的机会了。

Wednesday, 26 November 2008

华校校史展&研讨会

无论是对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社,或者整体社会而言,华校是重要的文化资产,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这个难得的展览,由24所华校的校友会联合参与筹办。另外,还有多场演讲和研讨会。其中一场是由我主持,南大中文系的李元瑾老师、游俊豪老师有主讲的(星期天下午2点)。

专修E组的同学,应该去看看展览和听讲座。其他同学和朋友,也希望看到你们出席。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哦。请注意,展览的时间相当短,从11月29日到12月6日,只有一个星期呢。详情请看以下的海报。



Monday, 17 November 2008

考试的季节

一个学期过了又是一个学期,11月又是考试的季节。大一的同学比较紧张,A水准的那种备战态度,带到大学里来。他们的学长和学姐,看起来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包括考试的方式,而比较享受读书的过程。

大学的确和高中不同。我常常和同学们说,如果大学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和从前一样,那就不需要上大学了啊。不过,说的倒是比较容易的呢。要做得到,还得要经历一段时间,慢慢学习做一个大学生。

这样想来,也真难为高中和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了。岛国的教育体系,已经把考试当成最终目的,学习过程和乐趣,往往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有一些老师还是比较坚强,能够在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制度中,寻找一些空隙,将过程和乐趣带给同学。不过,制度是那么铺天盖地,要找到一点空间也真不容易。

还好,大学还能够容纳一点这样的空间。我们能够认认真真的学一些扎实的东西,也能够操练一点批判的思维。要维持这么一个空间,也实在不容易啊。以现在的各种改革和变化的趋势来看,不知道什么时候,“制度”又要将大学的空间侵蚀殆尽了。嘿嘿,中学和高中刚刚摆脱了排名的紧箍咒,现在是轮到大学了,而且是国际性的排名呢。

当我们还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时,尽量享受吧。

祝同学们考试顺利。考试只是大学生活的一个瞬间片断。过了之后,又要再次投入到真正能够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了。

Tuesday, 14 October 2008

夜晚



每次夜晚离开南大校园,从华裔馆右翼侧门离开,总是就匆匆走到停在外头的车子,开动引擎,就直奔回家的路上。因为夜了,总想快一点回到家。

今晚,车子开动之后,发现有一些怪声音,然后嗅到一点塑胶烧焦的味道,再然后,有一点白色的烟,从车前冒出。我碰到这种情况,总是完全没有办法。而这次,是在晚上九点多,又是在偏远的南大校园,我更是求助无门。打开车前的盖子,东看西看,怎么都看不懂。一本我从来没有用心读过的书。或者,我知道怎么读都无法读懂的书。

于是,决定放弃车子,搭计程车回家。突然,发现原来从华裔馆侧门走出来之后,并不是只有一条走向我的车子的路。东张西望地找德士,抬头看到天边的一个满月。呵,中秋的月是怎么一个圆法,我都没有留意过,而现在,看到圆月,才想起好像是九月十五还是十六。

那条从华裔馆走向车子的路,就是我的那条窄窄的没有其他风景的学术之路吗?我想起很多很多年以前,我曾经写过,我的大学教授每天走的路,是从家里到研究室到教室再到研究室再到家里,一个不断重复的三个点和两条线的地图。我现在走的路线,是不是在复制这样的地图?

想起近来世界和岛国的种种大小新闻,环球性的经济风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界限模糊的吊诡,美国总统大选给世人带来的希望和幻想,岛国的一个洪亮的声音的销陨,报纸上银行猛打增强信心的广告,诽谤和更多的诽谤和赔钱和更多的赔钱……这个世界正经历大风大浪,我即使有能力把这一切都当作文本一样来分析,可是,我的由几条简单的线条组成的简单的路线,是不是会和这个复杂的世界有所交错?

夜晚,南大的校园是那么宁静。我发现,夜晚的南大,竟然还是那么热闹。

那么多走着简单路线的人,在校园里简单的行走。

Friday, 26 September 2008

人文学院大楼

每天到华裔馆的中文系办公室,都会经过建筑工地旁。围起来部分,原本什么都看不到,偶尔听到一些机械的声响。今年三月,我到华裔馆后面的商学院大楼,从楼顶往下看,不得了,原来围墙内已经挖了大洞,正在建地下层了呢。当时,我拍了一些照片,也记录在这个部落格里

接下来,一天一天的过去,渐渐的从围墙顶缘望过去,也可以看到建筑一层一层的高起来。下面这张照片,是今年八月初拍的,下面远处是绿瓦红墙华裔馆。



最近,从南大湖那头走回中文系办公室,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这栋逐渐成形的建筑物。我很少从这里走过,看到的原来是很不同的景观。照片左边的是人文学院的办公楼,右边的是三座讲堂,已经都看到具体的形状了。



我从一开始就参与人文学院大楼的蓝图讨论,很能够感受到人文学科训练的老师,在投入建筑构思的过程中所显露的人文关怀。不过,这些抽象的人文性,不知道是不是会在建筑落成后,具体的展现出来。 也许,不仅是作为硬体的建筑,而是整个人文学院环境的创造和经营,更能够显示人文的精神吧。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文学院最后是不是让人感觉具有人文性,那是全体老师和同学,到时共同努力才会完成的呢。

Thursday, 11 September 2008

南大中文系中秋晚会

一整天出席一个学术会议,是由国大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主办的 Chineseness Unbound. 下午是我的演讲。晚上,主办者设宴招待主讲者,不过,我没有参加。为什么?因为我要赶回南大,参加中文系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晚会。

这个活动,已经成为南大中文系的一个传统。记得第一次举办,那是在2005年,我们只有第一届的同学。虽然人数比较少,不过,那种热情和投入,是我永远记得的。接下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举行,人数越来越多。去年的中秋晚会,我还在部落格里写了一些感想,想不到,这么快又过了一年。

今年,我们已经有了所有四个年级的同学,出席的同学也是历来最多的,每一个年级都有同学出席。当我面对坐在华裔馆门前台阶的同学,跟他们说话时,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中文系的归宿感。明年,我大概不会再以现在的身份跟他们说话,不过,我还是会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

这是这一届中文系学会执委上任后办的第一个活动,办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辛苦了,谢谢你们。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一年,在为中文系同学办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就像你们前几年的学长和学姐一样,会得到很多充实和满足。

有一点特别的是,今年还有几位国大中文系学会的同学,也来参加南大中文系的中秋晚会呢。这可是第一次,也显示了南大和国大中文系同学之间,开始有所交流。最近,南大中文系的网站茶霓思馆,也放了国大中文系网站的链接。我跟几位同学谈话,对他们说,很高兴看到双方同学越来越多的交流。

这么巧,早上在学术会议的会场上,也看到几位国大中文系的老师。我们也谈起老师之间,应该有更多交流。其实,我们已经有好些交流在进行了,最大规模的,就是在去年底,两校的研究生共同举办了一个两天的研讨会。

这一晚,也见到好几个大四的同学。呵呵,时间过得真快,明年的这个时候,你们就要毕业了。我开始有一点舍不得的感觉了呢。后来,已经毕业的郁芬,还匆匆的下班之后赶过来。真得很高兴看到你们,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你们会以校友的身份,回来看看老师,看看学弟学妹。

中秋节快乐。

Thursday, 28 August 2008

新加坡大专文学奖



上个星期六,福建会馆的三个文学奖在南大的讲堂举行颁奖典礼,我受邀出席。简单的仪式,却显示了福建会馆这些年来持续推动华文写作的努力。我曾经主办过文学奖,很清楚知道要持之以恒,不仅是资金的问题,也是一种使命感的力量在推动。这种精神,的确是值得赞赏和表扬的。

出席颁奖里前,我知道有南大中文系的同学得奖,但是不知道是谁得奖。看到颁奖礼的得奖名单,的确是我非常惊喜。四个主要奖项,都有我们的同学的奖呢。



看着他们一个一个上台领奖,有的还上台不止一次。我真的很高兴,颁奖礼结束后,一一跟他们道贺。

得奖,是值得庆贺的。不过,得奖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他们这些年来的耕耘,肯定付出不少。一点一滴的累积,也是一个漫长而充实的学习过程。这是得奖之前的努力。得奖之后,希望他们还继续写作,或者从写作开始,发现其他也同样有意义的活动。

我很庆幸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出席了这么一个颁奖礼,亲自分享了同学们的喜悦和成就。

Sunday, 3 August 2008

迎新会

星期天早上来到校园。明天就正式开学了,而今天的校园特别寂静。华裔馆前的停车场只停了我的车子,办公室里只有我的研究室亮灯。离开华裔馆,我一个人沿着斜坡走向 south spine, 小山坡上是 canteen B. 餐厅里除了马来食物摊的几个人在整理东西,就没有其他人了。再往上走,一路还是那么安静。明天,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又将是拥挤而热闹的场面了。不过今天,我感觉这个校园里,只有我一个。

当然不是。特地在星期天的早上来到这里,是为了参加中文系的迎新活动。同学们告诉我,他们会再LT25, 活动是早上10点开始。9点50分,当我接近讲堂时,就看到一群一群的同学,围坐在讲堂外。还蛮远的,我只看到他们的动作,听不到一点声音。他们是那么专心,没有看到我渐行渐近。

当二、三年级的同学发现我时,就很有礼貌的叫“老师”,而且还微微的鞠躬。哦,现在要到哪里找这样多礼的学生?那些学长学姐,去年这个时候,我还看到他们怯生生地坐在那里的呢。一年之后,他们已经策划了整个丰富的迎新活动,带领着刚刚加入的新生。由二、三年级的同学所组成的系学会,一年里办了许多活动,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中文系同学的归属感加强了不少。今天,是他们任内的最后一个重大的任务。

迎新会的节目,非常精彩。系学会制作的 video, 看到他们不仅用心,创意和活力也十足。他们一起工作了一年,完全就从 video 中显示了充分的团队精神和默契。茶霓思剧团的团员报告他们一年的成绩,有讲座、演出、训练,而且还参加了外面剧团的工作,成果很扎实丰富。茶霓思乐团的经营不容易,看他们架势十足的表演,乐手和歌手的配合,为迎新会制造了柔和亲切的气氛。

还好他们没有叫我讲话。呵呵,这是同学们的迎新会,是同学们展示一年努力的场合啊。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来给他们精神支持,看到他们的丰富成果,心里感动又高兴。是的,星期天早上,特地开车二十几公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来讲堂里坐一下。眼里看到的,心里感受到的,就觉得专程来到,是多么有意义。

Sunday, 27 July 2008

大学毕业之后

《联合早报》2008年7月27日

每年七月,是大学毕业典礼举行的季节。南大的校园里,各处看到穿上礼袍的毕业生,兴奋地和他们的亲人朋友在选景拍照。我的办公室在华裔馆里,这栋具有华族风格的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毗邻的云南园,往往是学生最喜爱的景点。

在这里生活了三年或四年,大学毕业之后,除了知识和谋生技能这类实用的东西,他们还会想要带走一些什么?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人自豪的学术奖项?感情深厚的朋友?有用的人际网络?我总是在想,学生会认为他们所带走的,什么是最有意义的?而作为大学里的老师,我又认为他们应该带走什么?

多年来,新加坡的大学教育,一直都把重点放在培养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全球趋势,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为优先目标的新加坡,显然在这方面更是配合得相当完善。在这个直接的务实目标以外,这些年来,大学也开始强调一些实用教育以外的层面,譬如说,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就如这些年政府多方强调国人的认同感,并向居住外地的新加坡人招手一样,归根究底,还是以务实为主要动机。不过,也许我们可以暂时撇开这个务实的部分,谈一谈类似做法的象征意义。

今年的南大毕业典礼,我作为教授代表坐在台上观礼。一般来说颇为冗长枯燥的仪式性程序,到了中间部分,却让我精神振作起来——那是“大学优秀生奖”(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的颁发。这个奖项颁给的对象没什么特别,也就是各系学术和各方面表现杰出的毕业生。倒是奖项颁发的方式,别有深意。

得奖的南大毕业生,可以提名两位对他具有启发和影响的老师,南大的一位,初院或理工学院的一位。后者将获得五千元的奖学金,不过,不是由老师获得,而是由老师提名一个他目前在教的学生;这个学生在进入南大就读后,即可领取这份奖学金。

今年是“大学优秀生奖”第二次颁发,一共有20个来自各院系的毕业生获得。最让人感动的是,除了获奖的毕业生上台领奖,他们所提名的两位老师,也上台接受表扬,以及全体来宾和师生的鼓掌致意。这些老师,有来自本地初院和理工学院,还有中国和印尼的高级中学的老师专程前来参加。国家初级学院的经济老师陈玉珠老师,被两个得奖学生提名,两次上台接受掌声,那个场面与情景,深深感动了我。

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一个感性的理想主义者。“大学优秀生奖”的颁发及其象征意义,的确是让人感受到对于老师的尊崇与感激。如果教育只有纯粹的实用功能,那么,学校和老师,就如即用即丢的餐具一样,完成了他们的阶段性任务之后,就可以被遗弃了。这个奖项提醒我们,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他作为学生的每一个阶段,曾经遇到对他有所启发的老师,而老师的影响会是长久的,也让学生一辈子记得。

当天的毕业典礼结束前,是由经济系的毕业生代表致词。最后,她请坐在礼堂前半部分的全体毕业生起立,转身朝后,向那些来参加毕业典礼的亲友,鼓掌表示谢意。这又是让人感动的场景。毕业典礼的重点,往往就是那些穿上礼袍的毕业生。可是,这一次,那些原本隐藏在这些毕业生身后的人物,都特别受到推崇和表扬。

那些选择华裔馆作为拍照场景的学生,他们都知道,华裔馆地处偏远,不是在校园的中心位置,也多数不是这些学生大学生活范围的重点。不过,大学生活的重点是什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许会发现,知识和谋生的技能,不见得是那么重要的。而那些更重要的,可能根本就跟实用与否无关。

Tuesday, 22 July 2008

南大中文系毕业生上报



创立仅三年 南大中文系首届毕业生诞生

《联合早报》2008年7月22日

● 杨雪慧

  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三年前刚设立,邱佳琪(23岁)为了从商学院转修中文系,毅然放弃大学奖学金;来自台湾的狮城媳妇王郁芬(38岁)则在南大中文系“复学”,继续修读之前在台湾未完成的课程。

  她们两人在三年内完成原本四年的课程,取得荣誉学士学位,在昨天的毕业典礼上比其他同届同学先毕业,成为南大中文系首两名本科毕业生。邱佳琪更是考取了一等荣誉学位,获颁李光耀金牌奖。

  除了她们,今年毕业的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首批学士学位毕业生,还包括1名英文系及53名经济学系毕业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2004年成立,学生人数从开始的50多人增加至目前的500多人。

  邱佳琪来自马来西亚麻坡,高中毕业后到新加坡念书,进入南大商学院。她完成商科大一课程时,中文系才刚设立,开始收生。

  她表示,她在高中是念文商科,对文学一向有浓厚兴趣,见到中文系成立,萌起了转系的念头。不过,她当时获得大学奖学金,如果转系,就必须放弃奖学金。

  她受访时坦言,那是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家里经济负担不轻,若放弃奖学金就必须申请银行贷款支付学费。

  她说:“我发现自己对文学还是最感兴趣,现在不念,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而且,现在的选择会影响以后从事的行业,我还是想跟着兴趣走。”

  转念中文系果然让她在课业上取得更出色的表现。她因成绩优异,获选参加大学研究体验计划,有机会与教授一起进行古典戏曲《牡丹亭》的学术研究,随后也以相同的题材发展自己的毕业论文。此外,她也在去年的新加坡大专文学奖获得小说创作组与文学赏析组的佳作奖。

  邱佳琪大一在商学院时累积的学分,也让她达到跨学科学分的要求,在三年内提早完成课程。目前她已被香港大学录取,将到港大修读硕士学位。

  另一名中文系毕业生王郁芬已是“妈妈级”人物,孩子念小一,她也是同届年龄最大的学生。她来自台湾,目前是永久居民,原本毕业于理科专科学院,担任工程师。她丈夫是新加坡人,两人结婚时,丈夫在台湾工作,她生了孩子后,重新到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念中文系。后来,丈夫被调回新加坡,她只好半途休学。

  移居新加坡后,王郁芬报读南大中文系,因为之前在中兴大学的学分可转到南大,所以她能在三年内毕业。

  王郁芬的年龄虽比同学大10多岁,她仍觉得能与同学打成一片。她说:“我是大家的开心果。他们的思想都蛮成熟,我们沟通没有问题。”

  由“理科生”转为“文科生”,她认为文学能培养人文思想与批判思维,使人看东西时有不同的角度,这种训练终身受用。

  南大毕业典礼昨天开始举行,共有15场,今年有7313名毕业生,是历来人数最多的一届。

  南大名誉校长纳丹总统、教育部长黄永宏与南大校长徐冠林出席了昨天的毕业典礼。南大也颁发了名誉博士学位给纽约洛克菲勒大学 (Rockefeller University)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蔡南海教授,移居德国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Computer Graphics的安卡尔纳绍(Jose Luis Encarnacao)教授。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与前印度总统卡拉姆也获颁发名誉博士学位,不过他们昨天无法出席典礼。

Monday, 21 July 2008

毕业典礼

今早出席南大今年的第一场毕业典礼。由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是第一次有毕业生,所以安排在这场由名誉校长(也是总统)主持的典礼。中文系有两个毕业生佳琪和郁芬,她们是转学/转系生,比同一批入学的同学早一年毕业。同一场,还看到我的硕士生勤予,还有一些认识的当代中国硕士课程的同学。

对于毕业的同学来说,毕业典礼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开始。尤其是大学毕业,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告一个段落,即将进入另一个不容易想象的未知世界。我从一开始参与中文系的策划和推动工作,现在看到作为先锋的两个同学,戴上四方帽,心里是既不舍又高兴。等到明年这个时候,第一批中文系的同学集体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我难以想象到时我会有多么深的感触呢。本来我明年上半年应该休假进行研究工作八个月,想到第一批中文系同学即将集体毕业离开,我就把这个本来已经 long overdue 的学术假期,推迟了一年,以便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上,我第一次看到南大颁发的 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 各系各方面表现杰出的同学,获得这个奖项的,可以提名对他们最有启发的两位老师,在初院、高中或理工学院的一位,南大的一位。他们在进入南大前的那位老师,将会获得5000元的奖金,不过不是他们自己收取,而是颁给这位老师提名的一个现在他在教的学生——当这个学生进入南大就读时,就可以获得这笔奖金。以下是这个奖项的官方说明:

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 for Academic Year 2007-08

To nurture, enhance and recognise teaching excellence and the impact which great teachers have on their students, NTU initiated the “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 with the graduating class of Academic Year 2006/2007.

This award gives recogni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inspirational teaching, and the enduring bonds that are forged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aims to establish long-lasting and fulfil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Top NTU students who win this award will have achieved excell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displayed strong leadership ability and demonstrated potential for contributing to society. Each winner will acknowledge an NTU faculty member and a teacher from his/her former junior college, polytechnic, or equivalent institution, who have inspired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his/her education.

The teachers and NTU faculty members will be honoured at the NTU Convocation. The teachers will also be recognised for their inspirational teaching with a S$5,000 cash grant each to be established in their names. Each honoured teacher will nominate a student from his/her junior college, polytechnic or equivalent institution to receive the S$5,000 grant upon admission to NTU.

奖项的详情和得奖的同学、获得提名的老师,可以在这里查看。

今天的毕业典礼举行时,我作为教授代表坐在台上,当这个奖项办法时,除了南大的毕业生上台领奖,他们的两位老师也上台,接受现场来宾和师生的鼓掌致意,并与总统合照。我非常、非常感动。毕业典礼往往枯燥冗长,这却是我见过最有人情味、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那些被提名上台的老师,一定是对这个同学有很深的影响,看到学生毕业,还看到学生用这种方式表示他的感谢与敬意,心里一定很感动。

上台接受表扬的老师,还有几位是从印尼和中国,专程飞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呢。最教人佩服的是,有一位国家初级学院的老师 Mdm Tan Geok Choo, 获得两个同学的提名,上台两次!

受到表扬的老师中,有一位是我认识的,Mr Isaac Koh, 他是华中初级学院(现在的华侨中学高中部)的经济老师,是我在华初教书时的同事。他是获得经济系的毕业生提名的。他的得奖,用一句老土的话来说,真是“实至名归”啊。典礼结束后想要找他向他道贺,人太多了,没有找到他。

南大设立这个奖项,一方面鼓励同学饮水思源,另一方面也给那些心怀感恩的同学,有一个向老师公开表示谢意的机会。这样的想法,我想,正是一种大学教育中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的范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