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世界美食.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世界美食. Show all posts

Monday, 21 November 2011

大學城中的餐館

第一次到德國,就來到一個大學城。十月底,到 Erlangen 開會,會議的主題是「高行健:自由、命運與預測」。前幾年,在歐洲和亞洲各地,開過好幾次以「高行健」為主題的會議,多數我都參加了。這一次,又見到好些老朋友,而且也見到高行健。在十月秋高氣爽的天候中,分外高興。

會議的細節就不說了。每天晚上,會議結束之後,就在 Erlangen 的城裡找東西吃。找來找去,好像多數的餐館都是義大利菜,偶爾還看到越南餐館。想要找一家道地的在地餐館,不懂得德文,好像還滿難的呢。餐館門口,就像大多數我所知道的歐洲餐館,都把菜單擺出來。義大利菜吃得比較多,即使是不懂義大利文,菜單一看也還是明白,於是就避開。

終於來到一家,看著菜單,完全沒有頭緒。我想,這應該可以試一試。



走進去,看起來就像在英格蘭的地方酒館,長木桌,配上簡單的木製椅子,白色鏤花的簾子,遮蓋著窗子的下半部,牆上幾幅簡單的掛畫。裡面只有兩三桌,幾個人在喝啤酒。當然啦,德國啤酒。可惜我一點都不愛喝啤酒。

“May I have a table for one please.”

侍者帶我到一張小桌子,那是整個餐館最後一張兩個人的桌子。整個餐館,只有這一列三張桌子,是小桌子。旁邊的兩張,都已經有人坐了。整個情景頗有趣的:餐館空蕩蕩的,而這個角落的三張桌子,卻都坐了人。

“Do you have an English menu?”

“Sorry, we don’t.”

“That’s ok, I will try.” 我對侍者笑了一下。

沒問題的,我想,從「前菜」一欄點一樣,從「主菜」一欄點一樣,上什麼菜來,就吃什麼菜囉。我還有一個絕招,價格比較低的一欄是「前菜」,比較高的是「主菜」。至少不會點到兩個「前菜」,呵呵。

當我正在埋頭研究德文菜單時,坐在我左邊的一位老先生,突然對我說:“Do you need some help?”

我高興極了,竟然遇到貴人相助。於是在他的非常流利的英語,以及在地人熱情的推薦之下,我點了道地的馬鈴薯湯,以及在地風味的牛肉。



馬鈴薯湯非常濃稠,上面一抹 cream,一點酸味,正好刺激味蕾,使得濃濃的馬鈴薯味不會太膩。



這道煮牛肉,淋上醬汁,配以水煮馬鈴薯,還有旁邊的煮熟的半個梨子,配上 cranberry 醬——天啊,整道菜還有味道,完全就像是我當年在劍橋的學院吃晚飯時會上的主菜!我這才知道,原來當年吃得這道菜,是源自德國的菜色呢。



來 Erlangen 之前,B 就囑咐說,一定要試當地的白酒 Franconian wine. 老先生介紹菜單時,我就問他了。白酒上桌時,竟然是這麼有特色的酒杯盛著的。試了一口,濃郁的甜味,帶著淡淡的香氣,果然與一般的白葡萄酒的味道很不一樣。

點了菜後不久,老先生約的朋友也來了,也是一位老先生。他們倆一直就用德語交談,我當然也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吃完之後準備離開,我站起來,向老先生點一點頭,微笑地向他致謝告別。

「非常感謝您,讓我有機會嚐到道地的食物。這是我在這裡最難忘的一頓晚餐。」

「不要客氣,」老先生說:「你是來這裡旅遊的嗎?」

「不是的,我是來開會的。是大學主辦的一個有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會議。」

「會議地點在什麼地方啊?」

「就在 E-Werk.」我說。我把 Werk 發音成英文裡的 work.

「哦,E-Werk.」老先生說。他的發音是 verk. 我才想起,對了,德語中的 w 都是讀成 v 的。

「哦,歡迎你來到 Erlangen,」這時,另一位老先生說:「我們都是這裡大學的退休教授。」

我又驚又喜:「真是我的榮幸啊,讓教授幫我點了一道美味又難忘的在地晚餐!」

老先生們看起來是那麼平凡和善。他們讓我想起劍橋,哦,又再想起劍橋了。無論是劍橋,還是 Erlangen, 在這樣的一個大學城裡,隨便找一個人問路,都可能是教授啊。

Wednesday, 29 December 2010

排骨 and/or 虾 + 面

晚上在家里附近的熟食中心 Long House,吃我最喜欢的虾面摊卖的排骨面。他们卖的主要是虾面,也卖排骨虾面,以及纯粹的排骨面。

吃到一半,看到摊子助手捧了一碗排骨虾面,拿到坐在我旁边桌的客人面前。客人看了一眼,对助手说:“我不要虾,要排骨面。”助手愣了一下,话也不说,就把那碗排骨虾面拿回去。

不久之后,助手有捧了一碗面过来,这回是只有虾的面。客人看了看,说:“我不要虾面,我要的是排骨面。”这回,助手的脸色已经很难看,捧了那碗面,掉头走了,一面走,一面口中不断的骂。

这时,我已经吃完准备走了。最后助手是不是给了客人他要的排骨面——还是给了他鱼丸面或者云吞面——就不得而知了。

Wednesday, 20 October 2010

吕桑食堂

台北的永康街,是集合各种美食的地方。举世闻名的鼎泰风本店,就在永康街口的信义路上。晚上吃饭的时间,店门口前领了号码排队等位子的人,都满溢到马路上了。我经过的时候,连旁边的金石堂书店门前,也站满了鼎泰丰的客人。

几年前,已经到过鼎泰丰朝圣了。年初,V 带过我到永康街巷子里的“喫饭食堂”吃台湾料理,记忆犹新。这回,自己来到永康街,看到一家标榜宜兰风味的“吕桑食堂”,决定试一试。原因之一是,多年前CL带我回他的老家宜兰,那个面对太平洋的小城,淳朴而感性的记忆,仍然不时回味。



一个人吃饭,要点菜是相当大的困境。不想浪费,只能够点两三道菜,无法尽情尝试各种口味。还好的是,台湾料理的菜,一般而言,分量不是太大。于是,我决定点四道菜。而且,中午没吃太多,已经饿到不行了。



第一道,是日本式的凉菜,翡翠豆腐。下面一层白色的是嫩豆腐,上面绿色的,是加了菠菜的豆腐。做法精致,口感细嫩,加上削薄的柴鱼片,淋上香醇的酱清,味道复杂而多层次。入口一阵清凉,正好促使胃口大开。



这是“晚餐之星”——木瓜烤海鲜。下面是一片连皮的熟木瓜,上面铺了切成细丁的花枝,可能还有虾仁,以及豆角,再铺上一层乳酪。看起来是整个放进烤箱中去烤的。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做法,非常新鲜。海鲜的鲜美,加上木瓜浓郁的甜味,烤过的乳酪的香味,真是完美的组合。口感也是超级棒,有Q的花枝,脆的豆角,软的木瓜,韧的烤乳酪。只是有点怀疑,这是传统的台湾菜吗?



这才是传统的美食呢——咸蛋黄蒸猪肉。上面一层黄色的是咸蛋黄,下面的是绞碎的猪肉,里面还加了香菇丁,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我没有看出来,也没有吃出来。这道菜是母亲从小就煮给我们吃的,是我最喜欢的家常菜之一。家里做的没有这么复杂讲究,通常是以猪肉碎为主角,只加一种配料,有时是香菇,有时是咸蛋,或者冬菜、马蹄之类的,然后放在锅里蒸个十几分钟就行了。单是猪肉碎也可以,就是比较单调。加多一种配料,层次感马上就出来了。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煮这道菜,有机会我可以把食谱放在这里。



健康的餐食习惯,需要有蔬菜。台湾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高丽菜,新加坡有时候叫做包菜。清炒或炒蒜茸,就非常清甜可口了。



再普通不过的,是这碗白米饭。别看它不起眼,台湾的蓬莱米煮的白饭,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颗颗晶莹剔透,粘而不糊,用筷子就可以夹起来,不需要把碗放在嘴边扒饭,也不需要用到汤匙,就可以把整碗饭吃得干干净净。

Saturday, 28 August 2010

Elementree



伦敦的住所,是在 Kilburn, 也靠近 Cricklewood Broadway. 刚来到这里,发现这是一个相当多元化的社区,有不少黑人、印度人,还有回教徒。我很喜欢这样的多元化色彩,感觉很像想像中的伦敦。

有一点遗憾的是,这里并没有很不错的咖啡馆或餐馆。一直到六月,当 B 来伦敦,才发现住所附近的一家很好的餐馆,Elementree. 这个名字要怎样发音?B 是科学训练的,他说应该是 Element-tree. 我则叫它做 Elementary. B 说,这是训练的不同。

Elementree 的食物,看来像是意大利菜。试过几次,越来越喜欢。去了几次,和那里的人也相当熟。Fio 是意大利人,非常健谈,服务也很亲切。经理 Florian 是阿尔巴尼亚人,16岁就来英国,已经12年了。我本来以为这家餐馆的雇员都是意大利人。

星期天想要请 S 以及 H 和 Y 到这里吃饭。H 和 Y 吃素,前几天特别问 Fio, 她说应该没问题,不过要问一问厨师。结果,没问题,厨师会特别准备素食。

前阵子和 Florian 聊起,我说这里附近,大概没有比 Elementree 更好的餐馆了。他说,是啊,不只是 Kilburn, 甚至是 Willesden, Kilburn, Cricklewood 一带,应该没有更好的餐馆了。真高兴能够在住所附近发现这样一家餐馆。Elementree 差不多成了我的私家饭堂。

Tuesday, 18 May 2010

Peacocks Tearoom

Ely 是剑桥以北不远的一个小镇,搭火车只要15分钟。在剑桥市区逛腻了的话,往往就是到南部的村子 Grantchester 的果园,在苹果树下喝茶。如果连 Grantchester 也腻了,那 Ely 就是一个不错的避世之地。我在剑桥的那几年,到过 Ely 好几次,除了那座全国著名的大教堂,河边有几家清静的茶室和酒庄。那天回剑桥一趟,第二天 J 说要到 Grantchester 喝下午茶,后来看天色阴阴的,好像要下雨,到 Grantchester 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而且走的是野外的乡间小路,雨来的话恐怕走避不及。后来,就决定到 Ely 了。



据说,Ely 的这家 Peacocks Tearoom 曾经被选为全英国最好的茶室。我从前没有来过,也没有听说过。这家茶室不在河边,而是在一个不怎么起眼的角落。老房子的外墙上长满了爬藤植物,春天的花,把门窗半掩。户外春光,室内茶香。里面会是怎样的一个光景?



里面的空间不很大,布置倒是很英格兰田园风格。几张铺上蕾丝桌布的圆檯,橡木家具,温馨色调的墙纸,还有,柜子里挂满各色各样的瓷杯瓷碟。走进这样的空间,很难错认不是英格兰的茶室。我想起剑桥的 Auntie’s Tearoom,那是我在剑桥的时候偶尔去的地方。前一天,也和朋友们到过那里。



打开茶单(不是菜单),两面满满的记载来自世界各地的五花八门的茶叶。仔细看看,竟然有72种之多。还好茶单上每一种茶叶都编号——茶室主人肯定预料到茶客会有的好奇,省得我们花时间计算了。



雅致的茶具。茶单上还说,给客人用的茶杯和茶碟,刻意不配成套。如果客人发现是一套的,可以要求更换。我不是很清楚,这是英格兰用茶的传统,还是对于传统的一种戏谑反叛。



英格兰的下午茶,很传统的是吃 scone. 涂抹的是 cornish clotted cream 和果酱。用 clotted cream 是英格兰西南部的传统吃法,别的地方,可能是用 whipped cream,剑桥的 Auntie’s Tearoom 就是用 whipped cream 的。问题来了:应该是先涂抹 cream,还是果酱?据说,不同地方的传统,有不同的做法。呵,传统。我好像还没有在一篇短文里,谈过那么多“传统”呢。

Saturday, 13 March 2010

点心



二月初抵达伦敦之后,到市中心办完事,第一件事就是到 Leicester Square 附近的唐人街,找一家餐馆吃点心。我向来喜欢吃港式点心,在新加坡很少中午在外头吃饭,也就少有机会吃点心。每次到香港,几乎午餐都会找不同的餐馆,尝试地道的港式点心呢。

比起新加坡的,伦敦的点心更接近香港的口味。这些年来,新加坡吃到的点心,越来越精致,馅多皮薄,但是几乎什么都放虾,调味也差不多,结果每一种吃起来好像味道没有太大的不同。

伦敦的点心,比较传统,虽然皮比较厚,馅料比较粗,每一种的味道都不一样,各有特色。点心的个头也比较大,有传统的样子。呵呵,大概只有吃点心,我会比较喜欢“传统”!

最上面的是鲜竹腐皮卷,右边的是潮州粉粿,左边的是我的最爱,新加坡吃不到的牛百叶!英国的牛比较肥大吧,牛百叶也又厚又大片。三笼点心,满足的午餐。

Thursday, 28 January 2010

台湾热炒

我写了发现度小月之后,YH说:“你没听过度小月?”语气好像我太不应该了。从台大毕业后的这些年,我几乎每年回台北,去的地方,几乎都是当年做学生时去过的。新的地点也有,不过都是文化景点,譬如说诚品,每次必到。至于吃饭的地方,就很学生,或者很平民百姓了。

最喜欢的,还是台湾热炒。SJ在台北的时候,原本跟他提起,要找热炒店吃晚饭,不过,西门町附近找不到。后来,CL带我到天母菜市场楼上,整层楼的摊位,几乎都是卖热炒的。



这个地方,就好像在新加坡的小贩中心,和巴刹是属于一种共生关系。也许来吃饭的,有不少是在菜市场买菜之后,顺便来吃饭。这种热炒,非常家常,也就很地道的台湾口味了。

这是炒透抽。“透抽”(tao-chiu)是台湾话,就是新加坡所说的“苏东”。在台湾也叫“花枝”,据说“花枝”是日语的说法,“透抽”是本土的说法。



我爱吃笋,什么笋都好。记得当年到台湾中部的溪头,那是种满竹树的地方,每一餐几乎每一道菜,都是笋做成的,吃得不亦乐乎。这是肉片炒剑笋。剑笋的特点是,没有笋的那种独有的强烈的味道。



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客家小炒。主要的用料是鱿鱼、豆干、虾米、芹菜。吃起来,味道有一点像新加坡客家菜算盘子的佐料。喜欢,也许是因为我有四分之一的客家血统吧。



很普通的一道家常菜,母亲从前常做,我也很爱吃。我们叫做银鱼煎蛋,台湾把银鱼叫做“X吻鱼”——啊呀,一下子忘了。



终于吃到台湾热炒,太满足了。不过,要找这样的热炒,在台北好像还真不容易。听说万华附近有。还有谁听说哪里有,请告诉我。这真正是台湾的家常味道啊。

Tuesday, 26 January 2010

度小月

那天在台北,去过诚品敦南店之后,想找一个地方吃晚饭。忠孝东路附近,其实我并不熟。走了一小段路,看到巷子里有“鼎泰丰”的招牌,不过,店外面挤满了等候的人,实在不是理想的吃饭地点。后来,转进旁边的小巷子,看到“度小月”的招牌。



这个店名,好像记得在哪里看过,还是听谁提起过。看到店外没有人排队,心想,也许可以试一试。招牌上写着“since 1895”,呵,那可是115年的老店呢!后来知道度小月是起家于台南的担仔面摊,近十年来才在台北开店。



进到店里,看到的是这个情景:几个师傅,就在人来人往的通道,专注投入地在煮面。

看了菜单,度小月最出名的是担仔面。我点的是干面。



装在小碗里的担仔面,香味扑鼻的肉碎上还有一只虾。不过,后来听说汤面才是传统的做法。



还点了肉圆。看起来不是很圆,不过,样子很吸引人,造型有点像新加坡的笋粿。



夹开肉圆,看到里面的料,除了肉碎,还有香菇、笋块、虾仁,每一种配料都清清楚楚,明晰可辨。吃起来层次分明,齿颊留香。



另外还点了蒜香蚵仔。蚵仔混合着豆腐,淋上蒜泥。蚵仔的软,和豆腐的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软的口感,夹着浓浓的蒜味,蚵仔的鲜味。从来没有吃过如此鲜美的做法。



最后,甜点是南瓜冰。清淡冰凉,让口腔和味蕾,在浓浓的调味刺激之后,可以畅快的呼吸。

如果说台湾有代表性的小吃,我的说法是:北有鼎泰丰,南有度小月。

Saturday, 23 January 2010

新竹

来到新竹好一阵子,活动的范围局限在交通大学附近,最远的去到清华大学大门外的夜市。JP说,新竹的城隍庙是一个应该到访的地方,而且还有精彩多样的庙口小吃,找一天带我去看看。

在台大念书的时候,曾经到过新竹,当时安排在新竹的唯一景点,就是清华大学。我还记得,曾经在大门口写上校名的白色纪念碑前拍照留念。校园里有一个成功湖,面积比交大的竹湖大概大上三、四倍。湖边不少成年树木,树干斜斜的倚向湖边,枝桠都快贴近水面,末梢又转而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这种树木与湖水相依相生的景观,让我想起不久前去过的河内还剑湖。清大校园之美丽,恐怕成功湖是主要的因素吧。

除了清大,当年也没有到过新竹其他的地方。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尤其是作为中文系学生的我,向往的是清幽雅致的景观境界,对于民间世俗,兴趣好像不是太大。

有一天,天气好得不得了,就决定要到新竹市区看看。拿着SF借给我的新竹市地图,从交大三招所出发。首先,决定换一条路线,不走平时常走的光复路。从交大北大门开始,在校园内往西走,来到体育馆,穿过交清小径(连接交大与清大的人行小路),经过清大学生宿舍区,绕过成功湖,从大门出来,就是清大校门外的夜市区。地图上说,沿着光复路往西走,一直走一直走,就会到达市区了。

出发前看地图估计了一下,从交大三招所到清大夜市,平时走20分钟左右,如果继续走下去,到达城隍庙,大概还需要多40到50分钟。光复路是连接县与县的要道,车子很多。下午的气温不低,路上的电子温度计显示摄氏23或24度,走着走着,我把薄外套脱下,穿着一件短袖T shirt, 竟也开始冒汗。

我的时间估计得蛮准的,大约是走了40分钟之后,我就来到火车轨道前。越过天桥,就进入新竹的旧市区。地图上标示的第一个古迹,是迎曦东门。竹堑(新竹旧名)在1827年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后来市区改建,三个拆了,只剩下这个东门。



现在,东门孤立在一个大型的交通圆环之中,虽然有地下道穿过圆环,让人们可以接近,多数的情况,人们只是隔着车水马龙,遥望历史留下的痕迹。

继续穿街走巷,不久,就来到城隍庙的所在地点。这里非常热闹,许多售卖小吃与各种商品的小店。城隍庙在哪里?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小吃店后面,左边是城隍庙的屋顶风檐。这座建于1748年的城隍庙,清朝末年曾经是全台湾最高级别的城隍庙,所以称为“都城隍庙”。要拍城隍庙的全景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庙的前院,建了永久性的蓬盖,里面是新竹著名的五花八门的小吃摊。如果要进到庙里,先要穿过各个小吃摊,听到此起彼落的叫卖声,婉拒殷勤但不无礼的拉客招术,才能够来到香火鼎盛的庙殿。

新竹有名的小吃之中,我最想吃的有两种:鱿鱼羹和肉圆。



这些年到台北,几乎都会到师大路吃客家鱿鱼羹。特别的是,鱿鱼不是那种褐色的鱿鱼片,而是鱼浆做成的浅灰色的鱼肉块。师大路的那家,我觉得很好吃,总是会回头,也介绍朋友去吃。

看到老板娘端上这碗鱿鱼羹,呵,我才知道什么叫做鱿鱼羹!碗里有四种东西,除了鱼肉块(白色而不是浅灰色),还有深褐色的鱿鱼片、浅褐色的炸过的面团、白萝卜。吃起来各种咬劲口感都不同,有的脆,有的软,有的Q,极有层次感。碗里撒了切碎的芹菜,更是让满口生香。

吃着的时候,突然想起,不吃鱼丸和鱼饼的QL,不知道吃不吃这种鱼浆做成的鱼肉块呢?有机会要带他来尝一尝。呵呵。

吃过鱿鱼羹,接下来吃肉圆。



用粘米粉、番薯粉、太白粉混合做成的皮,有弹性又不粘牙。里面的肉块(不是肉碎),香而微甜。准备的过程中,要把肉圆整个放在清油里泡过。那个淋上去的浅红色浆料,大概就是肉圆繁复味道的秘密吧。

吃过小吃,在城隍庙附近走了几圈,还无意中逛到差不多收摊的菜市场。想起大四那年,住在永和,常常做饭,也常常到附近的传统菜市场买菜。好像总是要在出国读书的时候,比较可能自己做饭。台北如此,剑桥也如此。

天黑之后,逛到新竹火车站附近。这个火车站我倒是来过几次。前几年,高铁还没有通车,从台北到新竹,总是搭火车。其实,也没有很不方便,而且,台湾的火车通常都准时,服务很好,位子也舒服。



1913年建成的新竹火车站,看起来蛮宏伟壮观的,曾经是台湾三大火车站之一(另外两个是台北和基隆)。我对火车站有一种特别的钟爱,无论是搭火车,还是在站里闲逛,或在站外远观。火车曾经是最重要的远程交通工具,也是各个阶层的人共同出没的公共空间。许多电影和小说中描述20世纪中之前的火车站,不是悱恻缠绵,就是惊心动魄。火车站可以是一百个不同的大时代小故事的共同开幕场景。

那是另外一个叙事了。

Monday, 21 December 2009

Au Lac House

老區以外,河內的另一個著名的地區,是還劍湖南部的法國區(French Quarters)。老區的房子多數老舊狹窄,百業雜陳,人潮擁擠,走在街市裡,感覺到熱騰騰的人氣和汽車機車的雜亂,但也有種充滿活力的民間的氣息。相比之下,壯觀的殖民時期建築、新興的商業大樓和高級酒店隨處可見的法國區,讓人感到某種疏離。

根據旅遊指南,我們在法國區選定了一家法國殖民時期建築裡經營的越南餐館 Au Lac House. 來到入口處,一整棟龐大的建築,二樓寬敞筆直的走廊,院子裡種植的棕櫚樹,以及把建築與外界的河內街市明顯區隔的圍欄,很明顯的,我們來到的是另外一個世界,也是另外一個歷史。



侍者問我們要在樓下院子裡,還是樓上的走廊用餐。上樓一看,我馬上喜歡上走廊的悠閒情調。又長又寬的走廊,我不禁要猜測,這棟建築原本究竟是甚麼用途,是甚麼人在使用。越南經歷了後殖民時期與後革命時期,現在,歷史服務的是當地中產階級與外來遊客的消費能力。



Au Lac House 是中高檔的越南餐館,價格不便宜,但也不算非常貴。我們點了五道菜。第一道是鮮蝦木瓜絲沙拉。



第二道是越南式蒸米粉皮肉卷。兩道前菜,都很清新開胃。



熱菜有三道。第一道是炒青菜。去年在胡志明市吃過的,我只有在越南吃到過,忘了叫甚麼的青菜。有很多卷鬚,吃起來頗為爽脆。



接下來是河內常吃到的烤雞,既香酥又嫩滑多汁,是我的最愛之一。



最後,是軟殼蟹,綴上三色燈籠椒與白色的洋蔥碎片,簡直是美得捨不得下筷。

Sunday, 20 December 2009

Cha Ca La Vong

所有的旅遊指南都提到這家餐館,好些是第一個就介紹。JW 在我們啓程之前,也囑咐一定要試一試這種河內獨有的美食。書裡說,Cha Ca La Vong 自1871年開業,經營五代,至今歷久不衰。餐館就在我們酒店出去走幾步路,第一晚就去嘗試了。

餐館是在一條名叫 Cha Ca 的街上的一間老舊的房子裡,只提供一道菜,人們都把這道菜叫做 Cha Ca. 不知道是甚麼意思,也不知道是菜以街道命名,還是街道以菜命名。狹窄的店面,沿著陡斜的梯級上到二樓,幾張簡陋的桌子,擠滿了不是很寬敞的空間。據說,餐館在用餐時間總是很多人,還好我們到的時候,剛好有一張空的桌子。

坐下不久,甚麼話也不用說,其中一個忙碌穿梭的店員,就把一張印刷簡陋的菜單放在桌上,上面只寫了一道菜,每份是越南幣100,000元。我點了點頭,店員把幾樣配料擺在桌上。



一碟元荽,一碟花生,一小碗加了紅辣椒片的大概是魚露,一大碟米粉,還有一碗是各種香料,除了洋蔥,其他的都叫不出名堂。

幾分鐘之後,店員又捧著一個燒得通紅的炭爐,上面擺著一個煎鍋,鍋裡是一層黃油,油裡躺著的是已經燒得香噴噴的魚塊。連鍋帶爐,就利落的擺在餐桌上。



看著這鍋燒得冒泡的東西,我們完全不知道怎麼開動。在那裡東張西望,想看看別人怎麼下手。身後的店員就走了過來,拿起盛滿香料的碗,洒拉作響,東西一半就下鍋去了。用叉子翻炒一下,就是這個樣子:所有的香料都把黃油吸得飽飽的。



鍋裡的東西炒得差不多之後,把米粉放在碗裡,撈起一些魚片和香料加在米粉上,洒上元荽和幾顆花生,翻一翻。好了,終於可以動筷了。



看起來和吃起來,都有一些油膩,還好生的元荽、烤過的花生,以及冷的米粉,讓油膩的感覺稍淡。配上冰冷的越南啤酒,還蠻開胃的。沒有兩下子,整鍋東西就下肚了。我們在河內最老牌的餐館,嚐了最有名的 Cha Ca.

Tuesday, 4 August 2009

花田牧场的雪糕



旅游书里有介绍的雪糕店,是雪地Parlour,不过,无意间先发现的是这家花田牧场在札幌的直营商店。



大门口迎接我们的,是hot pink颜色的地毯,店里客人之多的,吸引我们进去看看,到底什么商品这么受欢迎。

北海道的牛奶是出名的,香醇而不会太浓腻。多数酒店的早餐都有供应,我们也几乎每天都喝一杯。这家花田农场商店,卖的许多是奶制品,如乳酪,还卖一些焦糖(caramel)的制品。



二楼有卖雪糕,看起来非常诱人。最惊人的,是整个二楼的店面,几乎都是粉红色的,包括天花板!店里卖的是两种雪糕,一种是soft ice cream,这种我不是特别爱吃;另一种是普通的雪糕,有三种口味:巧克力、芒果、焦糖。



我们选择前两种,超好吃的,香草味的雪糕,口感细致,淋上芒果浆或巧克力浆,香醇之中加上甜味,呵呵,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雪糕。回到札幌的最后一夜,又吃了焦糖味的第三种。于是,三种口味都吃过了。要选出一种最喜欢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各有特色,每一种都喜欢!

Saturday, 18 July 2009

北海道的水果

北海道有很好的水果。在札幌的狸小路逛,来到最后的一段,巷子里有一个菜市场,看到非常诱人的水果。在众多水果中,我看中了水蜜桃。问了价钱,400圆一个,于是买了一个。



超大的水蜜桃,放在酒店冰箱里,吃早餐的时候,带到餐厅里,跟服务员借了刀子,切开来,又甜又多汁。呵呵,太好吃了,忘了拍照。

另外一天,在餐厅里看到餐牌上有应季的哈密瓜,500圆一片,虽然相当贵,还是决定买一片来尝一尝。看看照片,不用多说,就可以知道有多好吃了。



可惜,这些水果都不好带,无法买一些会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