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台北.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台北. Show all posts
Monday, 1 May 2017
久违,台北
拉着行李,过了桃园机场海关,大门打开,一堆接机的人之中,竟然看到P,我楞了一下。他不是来接我的吧?不可能。他也看到我,那诚恳的笑容挂在脸上。我走过去和他用力拥抱了一下。当然不是来接我的,遇到他是意外惊喜。他说是接表姐,从新加坡来,应该是和我同一个班机。久违的台北,怎么在机场就给我来这样的惊喜。P是好几年的同事,当我们一起在系里创业打拼的那个时代,后来回台北了。他知道我喝酒,离开时送了我一瓶总统就职典礼的国宴酒。两年前来台北和他见面,又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陈年金门高粱,桌上摆了他做的小菜,还有巷口买的小菜。见到故人,吃的是乡愁的味道。我跟他当年其实并没有太多交集。老实勤恳的一个人,话也不多。他离开时,跟我说他终于了解我在位子上的苦心与苦衷。这么一句话,就够了。这一刻,他看着我,说,飞机上喝酒了吧。我说是的。他大概指的是我的脸色和眼睛。我又说,离开台北太久了,我在飞机上就已经不能自已。其实也没有很久,就两年,倒是一直很想念。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年,那些场景。每隔一段时间,就在我脑海中像走马灯一样闪过一遍。跟P没说几句,我又控制不住了。再拥抱一次,说我先走了,掉转头就拉着行李往外走,头也不回。P在我身后说,保持联系。我真不敢相信,台北怎么对我这么好,竟然让我在机场遇见P。台北,你给了我多少记忆,你还要给我多少惊喜。
Saturday, 5 December 2015
记忆汤面
《联合早报》2015年12月5日
◎ 柯思仁
每天准备家常晚餐也算是充满挑战也富有乐趣的一件事,就像每隔一周写那短短一篇专栏文章。从构思到下笔,从经营到修饰,最后终于完篇,一千几百字竟也消耗大半天,尚不计可能早在一两周前就开始绞尽脑汁搜索灵感。虽然不是鸿篇巨制,也要有所触动的对象才能成文;不是豪席盛宴,可以引起食欲的材料才能成餐。多番尝试之后,锁定一道百吃不厌的汤面。日复一日出现在餐桌上,抚慰一整天的辛劳,无论是挫败还是成就,也都在这一只碗里得到消解。
首先是作为基础的汤底,无需过于复杂却也还要追求一些层次。最基本的材料是包菜与萝卜,白红相间立即产生视觉上的戏剧性对比。此地买不到台湾的高丽菜,那年在清境农场微风细雨的夜晚,简朴的热炒店里吃过最单纯鲜甜的清炒高丽菜。红萝卜则是童年的味道,母亲将外皮仔细削除,让我像兔子一样整根生啃。两种蔬菜加起来,慢火熬煮二十分钟,就是一锅滋味美好的汤底。
如果能够添加一点别的,那就更为丰富而几近豪奢。譬如说昆布。特别是今年夏天从北海道利尻岛带回来的当地生产的早煮昆布,每一次只用半小片,不愿意太快吃完。利尻岛的民宅旁常见一片碎石铺满的空地,过去就是大海。想说走过空地就近看海,没几步就从屋子里走出一个欧巴桑,语气严厉地喊了几句听不懂的日语,吓得跨出去的脚赶紧缩回。后来看到他处空地上铺着黑色长条状的东西,看着像昆布。想起来觉得抱歉,原来踩进人家的昆布田里。加了昆布的汤,有北海的淡淡咸味,总要记起几乎没有外国游客的清静悠闲的利尻岛。
譬如说干贝。同一趟北海道之行在东北岸的猿払买了一小包,收在冰格里久久舍不得吃。有时拿出一小块,剥成丝状放在汤里,扩大干贝和水的接触面以增加味道。要不然换用蚝豉亦可,邻里商店买的,随时可得而不会担心用完感到遗憾。两种海味各有其鲜,其实也都来自童年。干贝煲汤少有,蚝豉熬粥常见,母亲的巧手烹煮而成的记忆。现在煮汤用干贝还是蚝豉,都在努力回想搭配调理而又不会过于奢侈。
汤煮得差不多,再加一点猪肉碎和其他蔬菜。如果有台湾鲁肉饭里那种半肥半瘦猪肉当然最为理想,可惜油而不腻的口感只存在于梦境之中。用的是一般冷冻绞肉,加一汤匙日本味噌腌半个小时。要不然用酱油、麻油、花雕酒也可以,再撒一点友人老远从伦敦带回来的小小一罐干香芹,也是舍不得多用。猪肉的微甜加上调味料的辛香,为原已清甜的汤锦上添花。
各种易熟的蔬菜最后才下锅,可以有各种组合变化,并添加赏心悦目的色彩。基本款是青椒,或者还可以是红色或黄色的灯笼椒,爽脆甘甜各有特色。以往餐桌上只见过前者,在剑桥饭堂里方与后二者邂逅。还有苦瓜,尤其是枯而不涩的品种,我的最爱之一。最好是手掌般长的迷你苦瓜,方便一次用完。母亲爱吃苦瓜,家人也都爱吃常吃。饮食习惯差不多是一种家教,从小培养起来不容易改变的传统文化。就好像母亲不吃羊角豆,带毛还牵丝,我从来碰也不碰。
没有忘记另外还得准备与汤相配的面。其实最喜欢的是从小吃惯的本地口味黄面,每吃叻沙必定要求将白色粗米粉换成黄面。可惜无法久存,在家里用太麻烦。最方便的是干制的日本荞麦面,也正好与北海道带回来的各色味道融洽搭配。抓起一把丢在锅里滚煮四五分钟,过一次冷河,即可盛在碗里待用。早先煮了一段时间的汤这时也已经完成,直接倒进装了荞麦面的大碗。画龙点睛的一笔,当然最好是慷慨地撒上一把台湾宜兰三星葱切成的葱花,不过,从海峡对岸的大陆就近越过长堤运来的青葱也很好。
这时天色早已暗沉,打开一盏昏黄的灯,满室瞬间亮起。端放在餐桌上,盛装记忆的汤面登场亮相。这一碗,入口的不是新鲜味道而是熟悉感觉,下肚的不是激情澎湃而是荡气回肠。
◎ 柯思仁
每天准备家常晚餐也算是充满挑战也富有乐趣的一件事,就像每隔一周写那短短一篇专栏文章。从构思到下笔,从经营到修饰,最后终于完篇,一千几百字竟也消耗大半天,尚不计可能早在一两周前就开始绞尽脑汁搜索灵感。虽然不是鸿篇巨制,也要有所触动的对象才能成文;不是豪席盛宴,可以引起食欲的材料才能成餐。多番尝试之后,锁定一道百吃不厌的汤面。日复一日出现在餐桌上,抚慰一整天的辛劳,无论是挫败还是成就,也都在这一只碗里得到消解。
首先是作为基础的汤底,无需过于复杂却也还要追求一些层次。最基本的材料是包菜与萝卜,白红相间立即产生视觉上的戏剧性对比。此地买不到台湾的高丽菜,那年在清境农场微风细雨的夜晚,简朴的热炒店里吃过最单纯鲜甜的清炒高丽菜。红萝卜则是童年的味道,母亲将外皮仔细削除,让我像兔子一样整根生啃。两种蔬菜加起来,慢火熬煮二十分钟,就是一锅滋味美好的汤底。
如果能够添加一点别的,那就更为丰富而几近豪奢。譬如说昆布。特别是今年夏天从北海道利尻岛带回来的当地生产的早煮昆布,每一次只用半小片,不愿意太快吃完。利尻岛的民宅旁常见一片碎石铺满的空地,过去就是大海。想说走过空地就近看海,没几步就从屋子里走出一个欧巴桑,语气严厉地喊了几句听不懂的日语,吓得跨出去的脚赶紧缩回。后来看到他处空地上铺着黑色长条状的东西,看着像昆布。想起来觉得抱歉,原来踩进人家的昆布田里。加了昆布的汤,有北海的淡淡咸味,总要记起几乎没有外国游客的清静悠闲的利尻岛。
譬如说干贝。同一趟北海道之行在东北岸的猿払买了一小包,收在冰格里久久舍不得吃。有时拿出一小块,剥成丝状放在汤里,扩大干贝和水的接触面以增加味道。要不然换用蚝豉亦可,邻里商店买的,随时可得而不会担心用完感到遗憾。两种海味各有其鲜,其实也都来自童年。干贝煲汤少有,蚝豉熬粥常见,母亲的巧手烹煮而成的记忆。现在煮汤用干贝还是蚝豉,都在努力回想搭配调理而又不会过于奢侈。
汤煮得差不多,再加一点猪肉碎和其他蔬菜。如果有台湾鲁肉饭里那种半肥半瘦猪肉当然最为理想,可惜油而不腻的口感只存在于梦境之中。用的是一般冷冻绞肉,加一汤匙日本味噌腌半个小时。要不然用酱油、麻油、花雕酒也可以,再撒一点友人老远从伦敦带回来的小小一罐干香芹,也是舍不得多用。猪肉的微甜加上调味料的辛香,为原已清甜的汤锦上添花。
各种易熟的蔬菜最后才下锅,可以有各种组合变化,并添加赏心悦目的色彩。基本款是青椒,或者还可以是红色或黄色的灯笼椒,爽脆甘甜各有特色。以往餐桌上只见过前者,在剑桥饭堂里方与后二者邂逅。还有苦瓜,尤其是枯而不涩的品种,我的最爱之一。最好是手掌般长的迷你苦瓜,方便一次用完。母亲爱吃苦瓜,家人也都爱吃常吃。饮食习惯差不多是一种家教,从小培养起来不容易改变的传统文化。就好像母亲不吃羊角豆,带毛还牵丝,我从来碰也不碰。
没有忘记另外还得准备与汤相配的面。其实最喜欢的是从小吃惯的本地口味黄面,每吃叻沙必定要求将白色粗米粉换成黄面。可惜无法久存,在家里用太麻烦。最方便的是干制的日本荞麦面,也正好与北海道带回来的各色味道融洽搭配。抓起一把丢在锅里滚煮四五分钟,过一次冷河,即可盛在碗里待用。早先煮了一段时间的汤这时也已经完成,直接倒进装了荞麦面的大碗。画龙点睛的一笔,当然最好是慷慨地撒上一把台湾宜兰三星葱切成的葱花,不过,从海峡对岸的大陆就近越过长堤运来的青葱也很好。
这时天色早已暗沉,打开一盏昏黄的灯,满室瞬间亮起。端放在餐桌上,盛装记忆的汤面登场亮相。这一碗,入口的不是新鲜味道而是熟悉感觉,下肚的不是激情澎湃而是荡气回肠。
Tuesday, 5 August 2014
再会夜都市
演歌式的台语老歌。台湾式的日本料理。洪一峰的沧桑气口。台北那个地方仍然叫做西门町。1946年,介于1945年与1947年之间的历史性的时间点。
《联合早报》2014年8月5日
◎柯思仁 文/摄影
柜台后面戴着方框眼镜的中年男子,嘴角微微上扬,半笑不笑的模样。凝神空望的时候,像是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海报。他把账单递过来,与我对视半秒,就把眼睑垂下。“谢谢你的招待啊,老板。”我说。他略抬起头来对我轻轻一笑,很快又腼腆的转头看着收银机。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说话。如果开口,我以为他会说台语,或者日语。
手里抓着找回来的零钱,沿着陡峭的阶梯下到一楼。门里是洪一峰的《再会夜都市》,跨出门外,错综杂陈的摇滚与流行与柔媚与嘶喊,其中隐约好像听到五月天的《你不是真正的快乐》。西门町的步行街,霓虹灯闪闪烁烁,映照着攒动人头上的发妆,黑褐红黄。
繁华的青红灯,难忘的夜景。请原谅我总是,需要找前程。
这些年回台北,总要到美观园,创办于1946年的台湾式日本料理。当然不是留台期间养成的习惯。那个时候,虽然不算太穷,作为学生还是比较俭朴,也多是在校园附近流连,鲜少专程到灯红酒绿的市区晃荡。偶尔想要打牙祭,就在台大正门对面的公馆巷子里的翠园越南餐厅,吃一碗60元的生牛肉河粉。东南亚的味道,将思念往南方牵挂。应该不会想到要吃日本料理,方位相反,也徒增距离。
第一次到美观园,大概不过是七八年前的事,身份已经从留台学生转变为每隔一两年重游台北的旅客。即使一个旅客,总还是改不了口,声声说是要“回台北”。美观园的发现,倒也是有赖于旅游指南的提点。那一趟按图索骥回到西门町,从捷运西门站六号出口出来,当然已经完全不是那年的风景。转了两个弯来到峨嵋街,轻易的从整条街五花八门的各种招牌中找到这家店。要错过还蛮难的,窄窄的店面,横竖上下就有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美观园”字样。尤其是那显眼的盒形招牌,里头亮着日光灯,似乎还看得到灯管的形状。
含情的黑目睭,妖娇的模样。虽然是引起我,恋恋暝日想。
1946年创办。引人遐思的年份,加上超过60年的时间距离。当下已经改造成最夯的青少年聚集地的西门町,横街上顽固的镶嵌着生命力仍然旺盛的历史痕迹。不知道店内的空间规划与装潢,是不是自1946年就维持不变。拨开大门垂挂的五彩的鲤鱼戏水图样的塑料珠帘,窄窄长长的店面,两边各有一排椅背与椅座成标准直角的卡座,中间是只能够容得下两个人面对面的座位。即使不是那个年代的遗产,如此氛围却也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姿。半个多世纪,似乎就在这个空间里凝固。
美观园的食物,不是那种精致型的日本料理,分量大得有种乡土的味道。生鱼片,喔不,是生鱼块,切得像烧肉一样厚,烧鳗鱼也厚得像煎鮭鱼。意外的惊喜,是还有不少台式的热炒,蚝油海瓜子、陶板透抽、炒高丽菜、炒空心菜。第一次在美观园点了菜,日台混搭的食物上桌时,不禁哇了一声,惊动四周食客。以后几次,默默期待上菜让我惊吓,也从来没有失望过。说实在的,无论分量还是料理,颇不日本。那是一种很在地的台湾风味,充满乡愁的豪气。
这样的氛围,这样的食物,即使加上一樽日本进口的正宗清酒,对我,又怎么能够不醉成台湾式的乡愁?
有一年冬天,我独自来到美观园。也许来得比较早,没有多少客人,我坐在靠墙的卡座里。桌上摆满了各种煎炸蒸煮的菜色,外加一樽清酒。餐馆里播放着演歌式的台语老歌,那种气口与情调,没有仔细听还以为是日语歌曲。一个人,吃得很慢;嚼一口食物,啜一口清酒。生鱼片的鲜甜混合着清酒的香气,间中有椒盐与蚝油的穿插。时间缓缓摆动,有时向前,有时往后。一口,停下来,再一口。
繁华的青红灯,难忘的夜景。请原谅我总是,需要找前程。
想起西门町曾经都是一列一列的像美观园一般装点的店家,想起中华商场的拥挤与热闹,想起十字路口四边连接的行人天桥,想起中华路中间的火车轨道,想起不时汽车与行人都得要停下来整个画面凝固而只有火车悠悠穿行,想起诗人杨唤当年在这里被火车辗过使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二十五,想起瘂弦和洛夫,那一代的诗人,想起他们都是在美观园创办不久即跟随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想起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和黄春明的《莎哟娜拉再见》,那些台湾经济还没有起飞的年代,那些泥土的味道,想起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对于淹远历史的批判有时会散发对于更淹远历史的乡愁,想起杨德昌的《青梅竹马》和林怀民的《我的乡愁我的歌》和林强的《向前走》,对于当下的重新界定,就算是纯粹的思索当下或干 脆的往前瞻望也都必须在历史的创痛与安慰中徘徊。
含情的黑目睭,妖娇的模样。虽然是引起我,恋恋暝日想。
演歌式的台语老歌。台湾式的日本料理。洪一峰的沧桑气口。台北那个地方仍然叫做西门町。1946年,介于1945年与1947年之间的历史性的时间点。横七竖八的街道叫做成都路、峨嵋街、西宁路、武昌街,指涉那个遥远的西边之西,这里仍然叫做西门町,暗喻一个近距离的过往。洪一峰的《再会夜都市》不断重播又重播,从原版的黑胶唱片到翻录重制的光碟,从流行的前沿到幽怨的复古。即使美观园开幕以来场景一直维持不变,即使时间摆动得再慢,那个时间点已经非常遥远,而我的想象所依凭的也只有当下的乡愁。
我所能够拼凑起来的各种细节,再现的不是台湾的历史,而只不过都是我的历史。
或者,我的乡愁。
Friday, 22 April 2011
到台大当交换学生
和同学讨论功课时,ZY和JS说,他们下个学期要到台大当交换学生。提起台大,我就兴奋。我说,我也是台大毕业的,台北很熟,问我就对了。ZY表示怀疑,我的台北咨询是否及时。我说,我准备当导游,带团到台北呢。我实在很羡慕他们,虽然我曾经有过四年台北的黄金岁月。能够以学生的身份,在台北,在台大,那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验。我开始无法控制,告诉他们在台大附近的各种具有特色的书店,以及具有特色的咖啡馆。前几个星期,和高中同学聚会,他们问起台北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可以去,我自然乐得提供各种资讯,毫不厌烦的写了长篇介绍。想起S曾经画过一幅台北的咖啡馆地图,我们这些无可救药的伪台北人啊。我比S幸运,可以每年一两次回返台北,而且近来已经成为习惯。P在香港念书,郁闷的时候总是飞往香港,即使一个简单的周末。我也差不多如此,愿意只是在台北逗留三几天。那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或者现实的逃避。每个人心中,总是需要一个可以逃避或者净化的地方。岛国的压迫感,还真是无以遁逃呢。ZY和JS,祝愿你们有一个充实愉快的台北之旅。我们以后就是校友了呢。
Wednesday, 20 October 2010
吕桑食堂
台北的永康街,是集合各种美食的地方。举世闻名的鼎泰风本店,就在永康街口的信义路上。晚上吃饭的时间,店门口前领了号码排队等位子的人,都满溢到马路上了。我经过的时候,连旁边的金石堂书店门前,也站满了鼎泰丰的客人。
几年前,已经到过鼎泰丰朝圣了。年初,V 带过我到永康街巷子里的“喫饭食堂”吃台湾料理,记忆犹新。这回,自己来到永康街,看到一家标榜宜兰风味的“吕桑食堂”,决定试一试。原因之一是,多年前CL带我回他的老家宜兰,那个面对太平洋的小城,淳朴而感性的记忆,仍然不时回味。

一个人吃饭,要点菜是相当大的困境。不想浪费,只能够点两三道菜,无法尽情尝试各种口味。还好的是,台湾料理的菜,一般而言,分量不是太大。于是,我决定点四道菜。而且,中午没吃太多,已经饿到不行了。

第一道,是日本式的凉菜,翡翠豆腐。下面一层白色的是嫩豆腐,上面绿色的,是加了菠菜的豆腐。做法精致,口感细嫩,加上削薄的柴鱼片,淋上香醇的酱清,味道复杂而多层次。入口一阵清凉,正好促使胃口大开。

这是“晚餐之星”——木瓜烤海鲜。下面是一片连皮的熟木瓜,上面铺了切成细丁的花枝,可能还有虾仁,以及豆角,再铺上一层乳酪。看起来是整个放进烤箱中去烤的。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做法,非常新鲜。海鲜的鲜美,加上木瓜浓郁的甜味,烤过的乳酪的香味,真是完美的组合。口感也是超级棒,有Q的花枝,脆的豆角,软的木瓜,韧的烤乳酪。只是有点怀疑,这是传统的台湾菜吗?

这才是传统的美食呢——咸蛋黄蒸猪肉。上面一层黄色的是咸蛋黄,下面的是绞碎的猪肉,里面还加了香菇丁,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我没有看出来,也没有吃出来。这道菜是母亲从小就煮给我们吃的,是我最喜欢的家常菜之一。家里做的没有这么复杂讲究,通常是以猪肉碎为主角,只加一种配料,有时是香菇,有时是咸蛋,或者冬菜、马蹄之类的,然后放在锅里蒸个十几分钟就行了。单是猪肉碎也可以,就是比较单调。加多一种配料,层次感马上就出来了。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煮这道菜,有机会我可以把食谱放在这里。

健康的餐食习惯,需要有蔬菜。台湾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高丽菜,新加坡有时候叫做包菜。清炒或炒蒜茸,就非常清甜可口了。

再普通不过的,是这碗白米饭。别看它不起眼,台湾的蓬莱米煮的白饭,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颗颗晶莹剔透,粘而不糊,用筷子就可以夹起来,不需要把碗放在嘴边扒饭,也不需要用到汤匙,就可以把整碗饭吃得干干净净。
几年前,已经到过鼎泰丰朝圣了。年初,V 带过我到永康街巷子里的“喫饭食堂”吃台湾料理,记忆犹新。这回,自己来到永康街,看到一家标榜宜兰风味的“吕桑食堂”,决定试一试。原因之一是,多年前CL带我回他的老家宜兰,那个面对太平洋的小城,淳朴而感性的记忆,仍然不时回味。

一个人吃饭,要点菜是相当大的困境。不想浪费,只能够点两三道菜,无法尽情尝试各种口味。还好的是,台湾料理的菜,一般而言,分量不是太大。于是,我决定点四道菜。而且,中午没吃太多,已经饿到不行了。

第一道,是日本式的凉菜,翡翠豆腐。下面一层白色的是嫩豆腐,上面绿色的,是加了菠菜的豆腐。做法精致,口感细嫩,加上削薄的柴鱼片,淋上香醇的酱清,味道复杂而多层次。入口一阵清凉,正好促使胃口大开。

这是“晚餐之星”——木瓜烤海鲜。下面是一片连皮的熟木瓜,上面铺了切成细丁的花枝,可能还有虾仁,以及豆角,再铺上一层乳酪。看起来是整个放进烤箱中去烤的。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做法,非常新鲜。海鲜的鲜美,加上木瓜浓郁的甜味,烤过的乳酪的香味,真是完美的组合。口感也是超级棒,有Q的花枝,脆的豆角,软的木瓜,韧的烤乳酪。只是有点怀疑,这是传统的台湾菜吗?

这才是传统的美食呢——咸蛋黄蒸猪肉。上面一层黄色的是咸蛋黄,下面的是绞碎的猪肉,里面还加了香菇丁,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我没有看出来,也没有吃出来。这道菜是母亲从小就煮给我们吃的,是我最喜欢的家常菜之一。家里做的没有这么复杂讲究,通常是以猪肉碎为主角,只加一种配料,有时是香菇,有时是咸蛋,或者冬菜、马蹄之类的,然后放在锅里蒸个十几分钟就行了。单是猪肉碎也可以,就是比较单调。加多一种配料,层次感马上就出来了。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煮这道菜,有机会我可以把食谱放在这里。

健康的餐食习惯,需要有蔬菜。台湾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高丽菜,新加坡有时候叫做包菜。清炒或炒蒜茸,就非常清甜可口了。

再普通不过的,是这碗白米饭。别看它不起眼,台湾的蓬莱米煮的白饭,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颗颗晶莹剔透,粘而不糊,用筷子就可以夹起来,不需要把碗放在嘴边扒饭,也不需要用到汤匙,就可以把整碗饭吃得干干净净。
Thursday, 28 January 2010
台湾热炒
我写了发现度小月之后,YH说:“你没听过度小月?”语气好像我太不应该了。从台大毕业后的这些年,我几乎每年回台北,去的地方,几乎都是当年做学生时去过的。新的地点也有,不过都是文化景点,譬如说诚品,每次必到。至于吃饭的地方,就很学生,或者很平民百姓了。
最喜欢的,还是台湾热炒。SJ在台北的时候,原本跟他提起,要找热炒店吃晚饭,不过,西门町附近找不到。后来,CL带我到天母菜市场楼上,整层楼的摊位,几乎都是卖热炒的。

这个地方,就好像在新加坡的小贩中心,和巴刹是属于一种共生关系。也许来吃饭的,有不少是在菜市场买菜之后,顺便来吃饭。这种热炒,非常家常,也就很地道的台湾口味了。
这是炒透抽。“透抽”(tao-chiu)是台湾话,就是新加坡所说的“苏东”。在台湾也叫“花枝”,据说“花枝”是日语的说法,“透抽”是本土的说法。

我爱吃笋,什么笋都好。记得当年到台湾中部的溪头,那是种满竹树的地方,每一餐几乎每一道菜,都是笋做成的,吃得不亦乐乎。这是肉片炒剑笋。剑笋的特点是,没有笋的那种独有的强烈的味道。

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客家小炒。主要的用料是鱿鱼、豆干、虾米、芹菜。吃起来,味道有一点像新加坡客家菜算盘子的佐料。喜欢,也许是因为我有四分之一的客家血统吧。

很普通的一道家常菜,母亲从前常做,我也很爱吃。我们叫做银鱼煎蛋,台湾把银鱼叫做“X吻鱼”——啊呀,一下子忘了。

终于吃到台湾热炒,太满足了。不过,要找这样的热炒,在台北好像还真不容易。听说万华附近有。还有谁听说哪里有,请告诉我。这真正是台湾的家常味道啊。
最喜欢的,还是台湾热炒。SJ在台北的时候,原本跟他提起,要找热炒店吃晚饭,不过,西门町附近找不到。后来,CL带我到天母菜市场楼上,整层楼的摊位,几乎都是卖热炒的。
这个地方,就好像在新加坡的小贩中心,和巴刹是属于一种共生关系。也许来吃饭的,有不少是在菜市场买菜之后,顺便来吃饭。这种热炒,非常家常,也就很地道的台湾口味了。
这是炒透抽。“透抽”(tao-chiu)是台湾话,就是新加坡所说的“苏东”。在台湾也叫“花枝”,据说“花枝”是日语的说法,“透抽”是本土的说法。
我爱吃笋,什么笋都好。记得当年到台湾中部的溪头,那是种满竹树的地方,每一餐几乎每一道菜,都是笋做成的,吃得不亦乐乎。这是肉片炒剑笋。剑笋的特点是,没有笋的那种独有的强烈的味道。
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客家小炒。主要的用料是鱿鱼、豆干、虾米、芹菜。吃起来,味道有一点像新加坡客家菜算盘子的佐料。喜欢,也许是因为我有四分之一的客家血统吧。
很普通的一道家常菜,母亲从前常做,我也很爱吃。我们叫做银鱼煎蛋,台湾把银鱼叫做“X吻鱼”——啊呀,一下子忘了。
终于吃到台湾热炒,太满足了。不过,要找这样的热炒,在台北好像还真不容易。听说万华附近有。还有谁听说哪里有,请告诉我。这真正是台湾的家常味道啊。
Tuesday, 26 January 2010
度小月
那天在台北,去过诚品敦南店之后,想找一个地方吃晚饭。忠孝东路附近,其实我并不熟。走了一小段路,看到巷子里有“鼎泰丰”的招牌,不过,店外面挤满了等候的人,实在不是理想的吃饭地点。后来,转进旁边的小巷子,看到“度小月”的招牌。

这个店名,好像记得在哪里看过,还是听谁提起过。看到店外没有人排队,心想,也许可以试一试。招牌上写着“since 1895”,呵,那可是115年的老店呢!后来知道度小月是起家于台南的担仔面摊,近十年来才在台北开店。

进到店里,看到的是这个情景:几个师傅,就在人来人往的通道,专注投入地在煮面。
看了菜单,度小月最出名的是担仔面。我点的是干面。

装在小碗里的担仔面,香味扑鼻的肉碎上还有一只虾。不过,后来听说汤面才是传统的做法。

还点了肉圆。看起来不是很圆,不过,样子很吸引人,造型有点像新加坡的笋粿。

夹开肉圆,看到里面的料,除了肉碎,还有香菇、笋块、虾仁,每一种配料都清清楚楚,明晰可辨。吃起来层次分明,齿颊留香。

另外还点了蒜香蚵仔。蚵仔混合着豆腐,淋上蒜泥。蚵仔的软,和豆腐的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软的口感,夹着浓浓的蒜味,蚵仔的鲜味。从来没有吃过如此鲜美的做法。

最后,甜点是南瓜冰。清淡冰凉,让口腔和味蕾,在浓浓的调味刺激之后,可以畅快的呼吸。
如果说台湾有代表性的小吃,我的说法是:北有鼎泰丰,南有度小月。
这个店名,好像记得在哪里看过,还是听谁提起过。看到店外没有人排队,心想,也许可以试一试。招牌上写着“since 1895”,呵,那可是115年的老店呢!后来知道度小月是起家于台南的担仔面摊,近十年来才在台北开店。
进到店里,看到的是这个情景:几个师傅,就在人来人往的通道,专注投入地在煮面。
看了菜单,度小月最出名的是担仔面。我点的是干面。
装在小碗里的担仔面,香味扑鼻的肉碎上还有一只虾。不过,后来听说汤面才是传统的做法。
还点了肉圆。看起来不是很圆,不过,样子很吸引人,造型有点像新加坡的笋粿。
夹开肉圆,看到里面的料,除了肉碎,还有香菇、笋块、虾仁,每一种配料都清清楚楚,明晰可辨。吃起来层次分明,齿颊留香。
另外还点了蒜香蚵仔。蚵仔混合着豆腐,淋上蒜泥。蚵仔的软,和豆腐的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软的口感,夹着浓浓的蒜味,蚵仔的鲜味。从来没有吃过如此鲜美的做法。
最后,甜点是南瓜冰。清淡冰凉,让口腔和味蕾,在浓浓的调味刺激之后,可以畅快的呼吸。
如果说台湾有代表性的小吃,我的说法是:北有鼎泰丰,南有度小月。
Wednesday, 20 January 2010
淡水夕照
上个星期经历了台湾这个冬天最冷的几天,北部的最低温下达摄氏八度。新竹的风大,低温加上冷风飕飕,感觉起来恐怕有低于五度呢。我在台北度过数不清的冬天,最冷大概就是如此。不过,也还好新竹的风大,虽然冷,不会像台北那样又冷又潮。
这个星期天气回暖,几天都出大太阳。刚好有一天,到台北和多年不见的CL见面吃饭。过后,看到天空那么晴朗,就临时决定搭捷运到淡水。
看来是因为好天气,淡水的人非常多,扶老携幼的,或者年轻学生一起出游的,把河边的行人走道挤得必须缓步前行。一路走,一路感受温暖的阳光与热闹的气氛,从捷运站一直往河口走,走到尽头,然后再走回来。
我到过淡水好几次,似乎都是冷飕飕的冬天来的。CL曾经带过我来吃海鲜,忘了是哪一家,只记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海鲜。也很可能是因为点菜的技巧。就算是回到同一家,我也点不出那种味道。后来,也曾经来过几次,好像从来没有好天气的时候来过就是了。
往回走的时候,太阳开始越来越接近地平线。于是,我就找到河边一个相当不错的位置,站在那里,陪着太阳沉落,尝试用相机捕捉每一个时刻的变化。
淡水的落日是闻名的。我的相机,也许可以捕捉到一点光的变化,当然,无法留住的是,整个夕照的体验。









这个星期天气回暖,几天都出大太阳。刚好有一天,到台北和多年不见的CL见面吃饭。过后,看到天空那么晴朗,就临时决定搭捷运到淡水。
看来是因为好天气,淡水的人非常多,扶老携幼的,或者年轻学生一起出游的,把河边的行人走道挤得必须缓步前行。一路走,一路感受温暖的阳光与热闹的气氛,从捷运站一直往河口走,走到尽头,然后再走回来。
我到过淡水好几次,似乎都是冷飕飕的冬天来的。CL曾经带过我来吃海鲜,忘了是哪一家,只记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海鲜。也很可能是因为点菜的技巧。就算是回到同一家,我也点不出那种味道。后来,也曾经来过几次,好像从来没有好天气的时候来过就是了。
往回走的时候,太阳开始越来越接近地平线。于是,我就找到河边一个相当不错的位置,站在那里,陪着太阳沉落,尝试用相机捕捉每一个时刻的变化。
淡水的落日是闻名的。我的相机,也许可以捕捉到一点光的变化,当然,无法留住的是,整个夕照的体验。
Tuesday, 12 January 2010
Caffe 4Mano
ZL说,挪威森林已经停业了。我们还是约在同一个店里碰面,只不过店名不是挪威森林,而是 Caffe 4Mano.
过去的两年,我每次到台北,都会到挪威森林。《舞国女皇》的剧本,就是在这里完成初稿的。我有多喜欢这家咖啡馆?在这个部落格里,总共写过两次,一次是2008年 ,一次是2009年 。说实在的,我也是这两年才到挪威森林在罗斯福路巷子里的这家店。也就是说,每一次到来,都让我有记录下来的冲动。

这次重访,已经不再是挪威森林了,虽然,店外的“挪威森林”招牌,竟然还留着,而新店名则是亮着白灯高挂在一角。Caffe 4Mano 是去年12月底才开张,至今不到一个月。不知道是招牌还没有完全换掉,还是留着“挪威森林”四个字,让过去的顾客,还有凭吊的依据?

店里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墙壁上画与照片,看来都是挪威森林时期原有的。桌椅也还是一样。从前的挪威森林比较阴暗且烟雾弥漫,现在变得比较明亮,不过也失去了某种让人依恋的氛围。我心里想,格局虽然相似,那个味道,却不是挪威森林。挪威森林,毕竟是成为过去式的了。

越往里面,变化越大。柜台位置一样,不过有新建的延伸部分。最大的改变,则是从后门进去的厕所。到了哪里,就真正了解,这里已经不是挪威森林了。
容许我怀旧感伤一下吧。说真的,Caffe 4Mano 的咖啡蛮好的,用的是 illy 的咖啡粉,cheese cake 也很不错。我相信,有机会再到台北,我还是会回来这家咖啡馆的。
过去的两年,我每次到台北,都会到挪威森林。《舞国女皇》的剧本,就是在这里完成初稿的。我有多喜欢这家咖啡馆?在这个部落格里,总共写过两次,一次是2008年 ,一次是2009年 。说实在的,我也是这两年才到挪威森林在罗斯福路巷子里的这家店。也就是说,每一次到来,都让我有记录下来的冲动。
这次重访,已经不再是挪威森林了,虽然,店外的“挪威森林”招牌,竟然还留着,而新店名则是亮着白灯高挂在一角。Caffe 4Mano 是去年12月底才开张,至今不到一个月。不知道是招牌还没有完全换掉,还是留着“挪威森林”四个字,让过去的顾客,还有凭吊的依据?
店里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墙壁上画与照片,看来都是挪威森林时期原有的。桌椅也还是一样。从前的挪威森林比较阴暗且烟雾弥漫,现在变得比较明亮,不过也失去了某种让人依恋的氛围。我心里想,格局虽然相似,那个味道,却不是挪威森林。挪威森林,毕竟是成为过去式的了。
越往里面,变化越大。柜台位置一样,不过有新建的延伸部分。最大的改变,则是从后门进去的厕所。到了哪里,就真正了解,这里已经不是挪威森林了。
容许我怀旧感伤一下吧。说真的,Caffe 4Mano 的咖啡蛮好的,用的是 illy 的咖啡粉,cheese cake 也很不错。我相信,有机会再到台北,我还是会回来这家咖啡馆的。
Thursday, 4 June 2009
台社/文化研究學會論壇
收到一个台北论坛的通知,读了之后非常感慨。这个论坛的举行,显示了体制对于学术的压迫和排挤,也让我们看到学界如何坚强的进行有学理基础的反抗。台湾学界的客观环境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但是,学者们的自立自强、勇于反思与抗斗的精神,却是让人佩服的。
***********************
台社/文化研究學會論壇
題目:從中央大學申請性/別研究博士學位學程遭拒檢討教育部學審制度
時間:2009年6月12日(週五)13:00-
地點:清大月涵堂,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主辦: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文化研究學會
2008年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團隊頗具學術盛名的何春蕤特聘教授、丁乃非特聘教授、白瑞梅教授、甯應斌教授等人在耕耘這個領域十餘年後,積極整合校內跨系所跨院相關師資,申請成立「性/別研究」博士學位學程,以完備在地的性/別學術研究人才養成體制。近日收到教育部公文通知此案緩議,理由全文隻字未提中央大學的性/別研究到底是否具有支撐博士班的實力,反而認為「課程規劃文化研究性質過強」「過於強調理論及方法學」。這些理由完全不理解博士研究的理論化特質,也漠視中央團隊豐富的專業研究成果,更莫名其妙的貶低文化研究的學術進路。
類似的明攻暗諷在過去幾年中屢屢出現,對文化研究這個領域的建制化努力形成或明或暗的阻撓。跨學科的文化研究在台灣蓬勃發展已經超過十年,成為學界極具活力的新興領域,雖然僅有交大社文所獨一的專業再生產建制,卻也在文化研究學會的推動下,建立起會議研討、學術出版、教學研究的集結,更已經在國科會形成次學門的榮景,然而進一步深化並推廣文化研究的專業努力卻在審查制度中一再受挫。
例如中央大學英文系作為推動文化研究發展的主力,被外文學界公認為台灣最傑出的英文系之一,然而在成立以文化研究為主要學域的博士班道路上卻飽受阻撓。2002年以「文學與文化研究」為主要發展方向提出成立博士班申請,結果教育部學審會以「文化研究已趨飽和」「與市場乃至世界學術潮流頗有差距」駁回申請。2005年提出「文化研究」博士班規劃,學審會再度駁回申請,認為「西方在文化研究、批判理論流行相當時日以後,已陸續刪除相關系所」「以文化研究、批判理論為核心領域,和國內相關研究所知發展重點有所區隔」。
和這次性/別研究博士學位學程的審查意見放在一起來看,這些緩議的理由展現了極大的共通性,對「文化研究」這個學域再三提出了各種粗淺而輕蔑的評價,反映學審會持續仰仗的學術審查者執意攔阻新興學術的發展,其傲慢與偏見已經凌駕教育部該有的公正思惟,而部分學術人的不公正和保守心態已然封殺學術生機,我們認為這些問題反應的學審制度需要被徹底檢討。
民主時代的學術體制不應縱容不公正的審查,我們決定以公共論壇的方式,邀請學審會負責人文社會領域的成員一起公開討論,革除威權時代仰仗行政權力壓制學術與社會成長的陋規。我們也將在此論壇中邀請關注學術與社會的朋友共同檢視歷次審查意見,讓學界對學審會及其所邀請的評審是否公正提出公斷,在未來能夠建立更為透明、更為尊重申請對象的雙向互動審查機制,使得學審制度更為符合乎民主原則。
主持人:
馮建三(文化研究學會監事、台社成員;政大新聞系教授)
與談人:
朱俊彰(教育部高教司第一科科長)
何春蕤(文化研究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中央大學英文系特聘教授)
白瑞梅(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朱偉誠(文化研究學會第五屆理事長;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陳光興(文化研究學會第一屆理事長;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徐進鈺(台社成員;台大地理系教授)
***********************
台社/文化研究學會論壇
題目:從中央大學申請性/別研究博士學位學程遭拒檢討教育部學審制度
時間:2009年6月12日(週五)13:00-
地點:清大月涵堂,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主辦: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文化研究學會
2008年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團隊頗具學術盛名的何春蕤特聘教授、丁乃非特聘教授、白瑞梅教授、甯應斌教授等人在耕耘這個領域十餘年後,積極整合校內跨系所跨院相關師資,申請成立「性/別研究」博士學位學程,以完備在地的性/別學術研究人才養成體制。近日收到教育部公文通知此案緩議,理由全文隻字未提中央大學的性/別研究到底是否具有支撐博士班的實力,反而認為「課程規劃文化研究性質過強」「過於強調理論及方法學」。這些理由完全不理解博士研究的理論化特質,也漠視中央團隊豐富的專業研究成果,更莫名其妙的貶低文化研究的學術進路。
類似的明攻暗諷在過去幾年中屢屢出現,對文化研究這個領域的建制化努力形成或明或暗的阻撓。跨學科的文化研究在台灣蓬勃發展已經超過十年,成為學界極具活力的新興領域,雖然僅有交大社文所獨一的專業再生產建制,卻也在文化研究學會的推動下,建立起會議研討、學術出版、教學研究的集結,更已經在國科會形成次學門的榮景,然而進一步深化並推廣文化研究的專業努力卻在審查制度中一再受挫。
例如中央大學英文系作為推動文化研究發展的主力,被外文學界公認為台灣最傑出的英文系之一,然而在成立以文化研究為主要學域的博士班道路上卻飽受阻撓。2002年以「文學與文化研究」為主要發展方向提出成立博士班申請,結果教育部學審會以「文化研究已趨飽和」「與市場乃至世界學術潮流頗有差距」駁回申請。2005年提出「文化研究」博士班規劃,學審會再度駁回申請,認為「西方在文化研究、批判理論流行相當時日以後,已陸續刪除相關系所」「以文化研究、批判理論為核心領域,和國內相關研究所知發展重點有所區隔」。
和這次性/別研究博士學位學程的審查意見放在一起來看,這些緩議的理由展現了極大的共通性,對「文化研究」這個學域再三提出了各種粗淺而輕蔑的評價,反映學審會持續仰仗的學術審查者執意攔阻新興學術的發展,其傲慢與偏見已經凌駕教育部該有的公正思惟,而部分學術人的不公正和保守心態已然封殺學術生機,我們認為這些問題反應的學審制度需要被徹底檢討。
民主時代的學術體制不應縱容不公正的審查,我們決定以公共論壇的方式,邀請學審會負責人文社會領域的成員一起公開討論,革除威權時代仰仗行政權力壓制學術與社會成長的陋規。我們也將在此論壇中邀請關注學術與社會的朋友共同檢視歷次審查意見,讓學界對學審會及其所邀請的評審是否公正提出公斷,在未來能夠建立更為透明、更為尊重申請對象的雙向互動審查機制,使得學審制度更為符合乎民主原則。
主持人:
馮建三(文化研究學會監事、台社成員;政大新聞系教授)
與談人:
朱俊彰(教育部高教司第一科科長)
何春蕤(文化研究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中央大學英文系特聘教授)
白瑞梅(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朱偉誠(文化研究學會第五屆理事長;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陳光興(文化研究學會第一屆理事長;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徐進鈺(台社成員;台大地理系教授)
Friday, 20 March 2009
Thursday, 19 March 2009
博爱座
台北捷运车厢,靠近出入口的座位,有两个是深蓝色的,叫做博爱座。几乎没有例外,总是看到博爱座上坐着的,是老人、孕妇、行动不便的人。如果刚好那个车厢里没有这些应该做博爱座的乘客,即使车厢很满,博爱座也是空着的。如果是在新加坡,这种情况大概要被说是“笨”了。
呵呵,笨啊,从务实主义者的角度来说,有爱心的人都是笨的啊。
Saturday, 14 March 2009
台北的一座建筑
台北的故事还没有说完呢,也许永远都说不完。
有一天到皇冠小剧场看演出,早到了,就在附近走走。从捷运南京东路站出来,往东北方向走,走到皇冠后面的一条大路,大概是庆城街,看到对面有一座非常不台北的建筑物。单独的一栋,没有与其他房子毗连,而且风格是欧洲式的。
有谁知道这座建筑的故事?
Friday, 6 March 2009
唐山书店
这几年到台北,一定会到诚品,那是为了感染台北的文化消费气氛,差不多都不会买书。另一方面,也一定会到唐山书店,那才是真正为了找书买书。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社会研究等等,在唐山是最多样化也最齐备。另外,各种大小出版社、个人出版的诗集,别处找不到的,很多都可以在这里找得到。每一次都是满载而归。
不过,这个地方真的很不起眼。就在台大正门对面,隔着新生南路,就在诚品台大店旁的小巷子里。如果要去的话,仔细看各个杂乱的招牌中,那个蓝色的小牌子,写着“唐山出版社”。书店在地下室,从地面层的路边看下去,有一点阴暗。
当你沿着梯级走下去,就会发现两旁甚至头顶,都是各种文化活动的海报。对了,在书店门口,摆放着各种传单和纸张,都是文化活动的消息。在台北,就我所知,没有一个地方的文化信息比这里更丰富的呢。我几乎都是到台北第一或第二天就会来唐山,先来检视这些传单,当然还有《破报》,几乎所有的文化资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然后,再决定接下来的日子,要看什么演出或展览。
有这样的一家书店,这个城市的人是多么幸福。
唐山书店: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地下室一樓
http://blog.yam.com/tsbooks
Thursday, 5 March 2009
幽默广告

台北捷运车厢里的广告,以漫画的方式,劝告乘客在车厢里不要吃东西。宣导广告,加一点幽默,会不会比较有效?不过,要政府、捷运公司、乘客,都有幽默感才行呢。这可不是任何城市都做得到的哦。正经八百,义正词严,不见得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Wednesday, 4 March 2009
师大校园里的铜像
民进党当政时期,全台湾的蒋中正铜像,大批的被拆掉堆存在仓库里。意外遇见台湾师范大学校园里的这座铜像,就在师大位于和平东路的大门入口处。不过,铜像却被装扮一番,为的是迎接98年度(那是民国纪年,也就是2009年度)的全国大专院校运动会。嘿嘿,本来两手侧垂的蒋中正,这时还右手高举,擎起运动火炬呢。让蒋中正当火炬手,而且日以继夜的将火炬举起,象征运动会的长久坚持精神,那真是对伟人的绝佳诠释啊。
Tuesday, 3 March 2009
台湾高铁
趁着会议安排观光(我当然不去做观光客),我到新竹找朋友。兴奋的是,准备搭高铁前去。从台北到新竹,只停靠板桥和桃园两个站,全程24分钟。这是我第一次搭高铁。

新竹的高铁站月台,正等待着回程的列车。

从月台往下看,右边弧形的结构是高铁站,左边的草地,大概是留着发展用的吧。新竹的高铁站在郊区,前往大学比较方便。
新竹的高铁站月台,正等待着回程的列车。
从月台往下看,右边弧形的结构是高铁站,左边的草地,大概是留着发展用的吧。新竹的高铁站在郊区,前往大学比较方便。
Monday, 2 March 2009
亚坤
从捷运中山站出来,往台北当代艺术馆的方向走,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竟然遇见岛国的“亚坤”。有着这么丰富的咖啡馆文化的台北,“亚坤”是为已经有的多元再增添一笔色彩,还是为了要告慰那些在台北流浪的思乡心灵?
Sunday, 1 March 2009
Saturday, 28 February 2009
夜的台北
台北很多地方,晚上都满灰灰沉沉的,但是,另外一些地方,傍晚或夜晚的灯光,让台北增添了某种隐晦而富有层次的色彩。
冬天的夜比较早到来,六点左右,就已经相当阴暗。台北101的灯光,隐约地在浓浓雾气中发亮。台北101不是主要的目的地,但是,每一次从诚品信义店出来,就会从这个角度看到台北101。

中正纪念堂前的国家戏剧院,室内的灯光开了,屋檐和屋顶的灯光,还没有打开。时间是刚过七点。这次参加会议,有两个戏是在这里看的,一个是 Robert Wilson 与魏海敏合作的《欧兰朵》,一个是香港影话戏剧团的《独坐婚姻介绍所》。前者让人惊叹,后者让人惊喜。

饶河街夜市的观光牌坊,以及外头一排挂上彩灯的没有叶子的树。计程车司机一路说着陈水扁的案件,一面又告诉我们,士林夜市比饶河街夜市好。不过,我们在饶河街夜市吃了好多台湾小吃,满足得很呢。
冬天的夜比较早到来,六点左右,就已经相当阴暗。台北101的灯光,隐约地在浓浓雾气中发亮。台北101不是主要的目的地,但是,每一次从诚品信义店出来,就会从这个角度看到台北101。
中正纪念堂前的国家戏剧院,室内的灯光开了,屋檐和屋顶的灯光,还没有打开。时间是刚过七点。这次参加会议,有两个戏是在这里看的,一个是 Robert Wilson 与魏海敏合作的《欧兰朵》,一个是香港影话戏剧团的《独坐婚姻介绍所》。前者让人惊叹,后者让人惊喜。
饶河街夜市的观光牌坊,以及外头一排挂上彩灯的没有叶子的树。计程车司机一路说着陈水扁的案件,一面又告诉我们,士林夜市比饶河街夜市好。不过,我们在饶河街夜市吃了好多台湾小吃,满足得很呢。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