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7 November 2010

一个梦想的实现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要怎样追求与实现?如果你和一群朋友共同拥有一个梦想,要怎样把个别的力量加以凝聚,同时尊重与包容每一个独特的想法?你们要怎样与别人分享这个梦想?你们的梦想,是不是会激发别人,使他们也觉得自己的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如果大家都有梦想,也都愿意尝试去追求与实现,我们会是怎样的一个社群?我们会组成一个怎样的社会?

南大中文系同学与校友演出《棺材太大洞太小》,让我体会到梦想的珍贵,追求的执著,实现的甜美。你们也许在加入南大之前,就已经对剧场有兴趣,也许是在南大上课的时候,开始认识剧场,也许是看到各种演出而感动,也许是在同学的号召之下,第一次接触剧场。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这次的演出,你们在南大中文系的名义下,将心中的一丝念头,凝聚成一股力量,并深深地感染了现场一百多个观众。

第一晚演出之后的交流会上,我说,将来我在上HC101的时候,可以单用这个演出作为文本,讨论所有课程中教的课题。我没有夸大,也不是在说表面的赞美的话。我心里想,如果这个演出是HC101的期末报告,肯定是A+的成绩。我的感动,除了看到同学们努力实现一个梦想之外,也是看到你们将中文系课程中学习到的各种思考的方法、创意的发挥,在这次的演出中进行实践。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剧场演出,而是中文系多元化课程的熏陶和锻炼之下,累积出来的成果。我看到你们选择了一个经典文本,但是并不崇拜,也不畏惧,而是充满自信地与经典进行对话,也在思索经典在当下现实中的意义。这种态度,正是大学教育精神的最佳展示啊。

感谢你们,呈献了一个制作严谨的精彩演出,一个属于南大中文系的演出。每一个参与的同学,我相信你们在过程中都有收获。每一个来看演出的观众,我相信也都被你们所感染和感动。

Sunday 7 November 2010

南大中文系演出《棺材太大洞太小》

我在南大中文系开设剧场与表演课程,从2007年开始。第一次开课,同学们的反应非常热烈,出乎我的意料。课程结束之后,他们在学校里,成立了一个学生剧团,叫做“茶霓思剧团”,自己组织进修训练,也在中文系的活动表演创作短剧。这一批同学中,后来好几个继续参与专业剧团的工作,有的编剧,有的表演,有的投入后台工作。

后来,这门课继续开,接下来的几届同学中,也有的对戏剧的热忱,在上完课后继续散发。同学之中,不止一个跟我提起过,希望在学校里,制作一个正式的剧场演出。这几年的期待,终于即将实现。

同学来找我,说要我指导他们的演出。我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大学生,应该自己勇敢去做,不需要找老师指导。不过,如果需要我的帮忙,我当然是非常乐意的。于是,我没有成为他们的指导,而是成了顾问。顾问的意思就是,他们自动自发自强,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可以给意见,当然全力支持。是的,你们都是大学生。我很高兴看到你们的主动,勇敢接受挑战。

晓义导演和训练演员,耀棠统筹制作,中文系各年级的同学二、三十人参与台前幕后,选了我在课上曾经讲过的剧本,郭宝崑的《棺材太大洞太小》。演出在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小剧场举行,日期是11月16、18、19日。上个星期开始卖票,听说反应热烈,剩下的票已经不多。更为难得的是,演出售票所得的收入,将会捐给南大资助贫困同学的基金。

这阵子,见到同学,聊起来,这个说是演员,那个说是幕后。有一些,平时看起来比较文静,不像是会参与剧场演出的,让我分外惊喜。他们的口气,有一点腼腆,但有更多的兴奋。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看到同学们的演出更期待的呢?我在大学时期,也是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影响,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编导演都尝试过。现在,自己在大学教书,看到同学们对戏剧的兴趣日渐培养起来,还尝试认真地制作一个演出。

非常期待,11月16日,让我见证同学们的梦想的实现。

Saturday 6 November 2010

惊奇

编写剧本若干年月,进剧场看戏更久,总在寻找或期待的,是一种惊奇的经验。其实,并不只是剧场,任何一个文本,要能够触动观众/读者,必须要有让人意料之外的元素。可以是某一种新鲜的形式,叙事的策略,隐喻的创造,或者非主流的观点,看熟悉事物的新角度,看到熟悉事物中不熟悉的元素。文本中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产生惊奇的效果。如果是在俗套的语境中出现新鲜的元素,对比之下,效果更为强烈。

不能够忍受好莱坞电影,电视连续剧,通俗小说,道德训诫的文章/言论。一张被刮花的唱片,一个半坏不坏的唱机。不断重复着某种叙事的方式,不断重复着某种从高姿态/位置企图进行强迫性灌输的意识形态。仅有的惊奇,是让人惊讶为什么还可以重复得那么久。

如果有一天,当我觉得这个部落格已经重复到了一个自己不能够忍受的程度,就表示这个空间将会进入一个停格的状态。那个时候,亲爱的读者,你们应该也不会感到太过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