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July 2008

大学毕业之后

《联合早报》2008年7月27日

每年七月,是大学毕业典礼举行的季节。南大的校园里,各处看到穿上礼袍的毕业生,兴奋地和他们的亲人朋友在选景拍照。我的办公室在华裔馆里,这栋具有华族风格的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毗邻的云南园,往往是学生最喜爱的景点。

在这里生活了三年或四年,大学毕业之后,除了知识和谋生技能这类实用的东西,他们还会想要带走一些什么?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人自豪的学术奖项?感情深厚的朋友?有用的人际网络?我总是在想,学生会认为他们所带走的,什么是最有意义的?而作为大学里的老师,我又认为他们应该带走什么?

多年来,新加坡的大学教育,一直都把重点放在培养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全球趋势,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为优先目标的新加坡,显然在这方面更是配合得相当完善。在这个直接的务实目标以外,这些年来,大学也开始强调一些实用教育以外的层面,譬如说,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就如这些年政府多方强调国人的认同感,并向居住外地的新加坡人招手一样,归根究底,还是以务实为主要动机。不过,也许我们可以暂时撇开这个务实的部分,谈一谈类似做法的象征意义。

今年的南大毕业典礼,我作为教授代表坐在台上观礼。一般来说颇为冗长枯燥的仪式性程序,到了中间部分,却让我精神振作起来——那是“大学优秀生奖”(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的颁发。这个奖项颁给的对象没什么特别,也就是各系学术和各方面表现杰出的毕业生。倒是奖项颁发的方式,别有深意。

得奖的南大毕业生,可以提名两位对他具有启发和影响的老师,南大的一位,初院或理工学院的一位。后者将获得五千元的奖学金,不过,不是由老师获得,而是由老师提名一个他目前在教的学生;这个学生在进入南大就读后,即可领取这份奖学金。

今年是“大学优秀生奖”第二次颁发,一共有20个来自各院系的毕业生获得。最让人感动的是,除了获奖的毕业生上台领奖,他们所提名的两位老师,也上台接受表扬,以及全体来宾和师生的鼓掌致意。这些老师,有来自本地初院和理工学院,还有中国和印尼的高级中学的老师专程前来参加。国家初级学院的经济老师陈玉珠老师,被两个得奖学生提名,两次上台接受掌声,那个场面与情景,深深感动了我。

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一个感性的理想主义者。“大学优秀生奖”的颁发及其象征意义,的确是让人感受到对于老师的尊崇与感激。如果教育只有纯粹的实用功能,那么,学校和老师,就如即用即丢的餐具一样,完成了他们的阶段性任务之后,就可以被遗弃了。这个奖项提醒我们,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他作为学生的每一个阶段,曾经遇到对他有所启发的老师,而老师的影响会是长久的,也让学生一辈子记得。

当天的毕业典礼结束前,是由经济系的毕业生代表致词。最后,她请坐在礼堂前半部分的全体毕业生起立,转身朝后,向那些来参加毕业典礼的亲友,鼓掌表示谢意。这又是让人感动的场景。毕业典礼的重点,往往就是那些穿上礼袍的毕业生。可是,这一次,那些原本隐藏在这些毕业生身后的人物,都特别受到推崇和表扬。

那些选择华裔馆作为拍照场景的学生,他们都知道,华裔馆地处偏远,不是在校园的中心位置,也多数不是这些学生大学生活范围的重点。不过,大学生活的重点是什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许会发现,知识和谋生的技能,不见得是那么重要的。而那些更重要的,可能根本就跟实用与否无关。

5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柯老师:

今天偶然在报上看到这一篇,读了很有感触,感觉上(或许是错觉)是你近几年来写得较有人情味的一篇。现在教学环境越来越复杂,要不是有这些人情的牵系,相信更多人会选择离开,那些离开的也不会再回来。

你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学生上

柯思仁 said...

谢谢你分享你的想法。不是错觉,我这几年来的文字,尤其是评论,多数比较抽离和批判性,可能如此,你会觉得比较冷。我在写这篇的时候,也在想,“感动”这样的词汇,竟然用了两次!多么不像我的文字啊。不过,这个事件的确让我感动呢。没有在文章里写的是,当毕业生代表说完话之后,我的眼角也湿了。做老师的,在这种情境里,特别容易被感动吧。

你是谁啊?是我在华初时的学生吗?还是NIE的学生?

“很久很久”——天啊,我教书教了那么久啦?

Anonymous said...

柯老师:

是华初,也是教育学院的学生。哈哈,还是保留一点神秘感吧,我是谁其实不重要,你只要知道很多人在看你的博客……


教安

你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学生上

urban_stranger said...

老師老師親愛的老師:
我也有讀你的文字,加油喔!!!:D

said...

老师连续用几个热情洋溢的“啊”,当下感触极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