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4 June 2007

航向“历史现场”的小白船

《联合早报》 2007年6月24日

新加坡艺术节今年开创的一个新项目叫做《全正面》,邀请年轻导演重新诠释曾经在过去艺术节制作的经典剧目。李邪选择了已故戏剧家郭宝崑在1982年执行编导的《小白船》。

看演出之前,李邪的选择相当让人感到疑惑:作为郭宝崑经过四年半囚禁经历之后,在1980年代重新出发的早期作品,一般的看法是,《小白船》并不能够代表他最精彩的艺术生命。看了演出,我想,观众应该就体会到,就如《小白船》是当年郭宝崑和他的伙伴们借以审视个人和族群历史的媒介,25年后,李邪也是借用《小白船》,与观众一起进行自我和集体的历史反思。

何其模糊的历史。何其沉重的历史感。两个不同世代的导演,同样有着面对历史的勇气,而同样的问题是:历史是不是“越演越明”?

当年的《小白船》,无论是情节叙述、戏剧结构、人物塑造,都是相当写实的。其中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少年主人翁孙立,不愿意继承家族生意而选择读社会科学,历史课作业进行村史调查,发现其外公在日治时期与日本人勾结。外公命令他不准将自己的名字写进作业,而孙立正义凛然地拒绝,说:“我要逼自己更慎重地研究这些历史资料,严格进行评鉴,客观地反映事实。”

历史的叙述总是主观的。有人说,我们所接受的历史,往往就只是那个胜者为王的版本。那些不属于胜者的个人和群体,他们的事迹都只能够被称为“另类”(alternative),而他们如果尝试叙述历史,也只能够被称为另类的历史。胜者的历史,可以只有叙述而不需要佐证,可是,另类的历史则一定要强调客观。

近年来,另类历史的叙述,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实,在学术的范畴中,历史的重新审视和书写工作,就如剧中孙立的情况,是一直都在进行的,也往往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不过,近年来,这种对于另类声音的重视,也开始在社会的层面上扩散开来。更多人发现,被排除在官方历史叙述之外的,在“历史的现场”上,可能不是少数的、羸弱的、边缘的声音。只是,当时的显赫、壮观、激烈,通过叙述,可以展现,也可以消亡。

李邪采用原剧中所提示的那种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在她重新导演的《小白船》版本中,穿插各种原始材料,包括身历其境者的口述访问和历史照片。不过,有意思的是,李邪在访问时毫不避讳地使用带有强烈引导性的提问语言,在白幕上打出有字无声的评论式的叙述,让演员跳出角色以达到情绪干扰的效果,如此一来,李邪建构了一个以客观材料衬托出来的主观色彩强烈的叙述历史的方式。

戏剧比历史主观吗?历史比戏剧客观吗?《小白船》的演出现场是一个有趣的展示。戏剧的情节讲述的是孙立对于自己历史的发现过程,李邪的诠释中加进了许多1950年代和1960年代华校生学生运动的片段,而且以客观和真实的方式加以呈现。李邪的《小白船》叙述的重点,其实不是原剧的情节,而是学生运动的再现与赞歌。戏结束前,台上的木船道具,被加上了一个看起来像是棺材的盖子,众演员一字排开,向着变成棺材的木船,非常严肃而沉重地鞠躬行礼。灯暗。

这时,观众席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持续不断,还有好几个观众起立鼓掌。

这还是一个戏剧吗?看来,这是一个“历史的现场”的再现,而且是一个导演、演员,以及所有观众一起完成的一次再现,通过集体参与的仪式的进行,将掩埋的记忆重新唤醒的再现。

戏剧是虚构的。历史是真实的。可是,在这个戏剧演出的场合,虚构的好像变成了真实的——而人们可能开始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好像竟然都是虚构的。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Welcome to the new world, the internet era. We all hide behind the monitor; we can speak whatever we want in the voice of truth if we don’t know who the other side really is. Do we still need to reveal the none-written history after many years from now? The subtlety is not covered by time anymore. It is blocked by the three dimensional space in front of us. While we are tasting the memory and licking the scar from the past, who is staring at us from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