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遗址
有一天经过 River Valley Road 附近,转了一个弯到小路,来到南侨遗址。南侨的校园还没有作其他用途,只是废置已久,野草都长得很茂盛,倒还可以看到球场和生锈了的篮球架。有读者是南侨的校友吗?当时充满活力和生气的校园又是什么样子的?如今就只剩下一支门柱,面对马路的一面写上校名“南侨中学”,另一面写上“民国二十五年”的字样。
我的母校公教中学的建筑很幸运的还没有拆掉,那三座在 Queen Street 的。不过外观和格局也已经改得和从前不一样了。有谁完全没有母校搬迁、拆建、甚至关闭的经验的吗?那你真是太幸运了。
5 comments:
我的母校就是!虽然经历不少扩建,但仍立于原址,大部分有纪念价值的建筑物仍在,包括最早的钟楼和室内体育馆。
可是,我想学校搬迁/拆建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至少数十年后回顾,当我们为后人讲述母校历史时,她可是多了一种面貌的啊。
bh
我的母校中学部有了新校址,幸好旧建筑改成小学校园,幼兒园搬到旧小学校去,所以回校去还有些亲切感.曾经在那里渡过了十四个春天.(没留过班).
可惜五十年代在 St. Martin Rd的南洋美專已不在了,到过现在的美專,完全没觉得曾经是美專的学生,可悲啊!
Sorry, the old address of NAFA should be St. Thomas Walk. A sign of old age :):):)
I still remember during break time, we used to walk down from the back of the school to the kopitiam near Devonshire Road. That was our meeting spot.
Our art teacher would buy some white bread from them so that we could use as eraser for charcoal painting. Sometimes we ate the bread instead. That was the good old days.
bh, 那你真是幸运啊。不过,你曾经上过课的教室如果拆了,当你回到校园难道不会有一种失落感吗?除了中学呢?你的幼稚园、小学,是不是还在?
jiumu, St Thomas Walk 的校园还在吗?我好久没有到那里了。有一阵子,我会开车特地绕到那里看一看。我曾经有六年住在那里附近的 Devonshire Road, 上幼稚园的时候,妈妈会带我走附近的小路到 River Valley Road 搭巴士。
失落感肯定是有的,不过跟当年同窗忆起往事时,感叹当年景物的不复存在,抑或兴奋于一些景物的“幸存”(“你记得吗?这座新楼以前就是我们的课室楼?”,又或“太好了,原来他们最后还是选择保留这个小池塘。”)对我来说其实就是一种乐趣。这就是我所谓的另一个面貌。
幼稚园?没有什么特别留恋的,因为是闪电派“没有灵魂”的产物。
bh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