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9 August 2009

科学家 德士司机 部落格

“博士被裁员 改行驾德士 申诉:研究院不尊重科学家”——这是我今天下午在《新明日报》看到的一则新闻的标题。详情可以看这则新闻的网上报道

从标题就差不多可以看得出来,新闻的角度是什么。新闻的第一段这么写:“一名拥有博士学位的男子,被研究机构裁退后,现在竟然改行当德士司机,还写博客大谈乘客百态,大受欢迎。”显然相当 sensationalising. 这种身份的转换,对于《新明》来说,看来正是新闻价值所在。

后来,在 facebook 看到 A 挂上这个人的部落格网址,部落格叫做 A Singapore Taxi Driver’s Diary. 我去看了,一边看,一边很感动。

回头去看《新明》报道中,提到小寒“边读博客边哭”。我想,小寒不仅是因为曾经教过她的这个人“已改行,十分心痛”,所以才哭。我也想哭,因为他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和温情,偶尔展露生命中的反讽情境。

为什么?为什么媒体不能帮助读者看到这些人生故事的力量,而要引导读者采用一种旁观的、看热闹的态度,来看这个事件?

如果是《早报》呢?《早报》会怎样报道?是不是会带着读者进行深刻的批判思考?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新明日报》的报道角度有什么错呢?记者的职责就是客观地呈现事实,没有教训读者的义务。这个人的故事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已经成为国际名人了。我觉得你的看法:"他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和温情,偶尔展露生命中的反讽情境。"有些含混其词了。这个故事表现的根本不是什么“人性”问题,也不是什么“移民神话破灭”的问题,而是一个让人齿冷心寒的“社会”问题:脑力劳动者变成体力劳动者,人才资源严重浪费,评估机制缺乏人性化,个人权益没有保障,公民社会的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