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0 November 2008

华语剧场

上个星期六,在滨海艺术中心的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关于华语剧场的讨论会。郭庆亮、周文龙、我,是原本宣布的主讲人。现场其实还有两个。一个是黄浩威,他原本是主持人,不过,他对剧场有蛮多看法,现场也说了不少。另外一个是韩劳达,在我们当中,是最资深的剧作家、导演。

现场的座位全都坐满了,而且还有不少人站着,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这是我感到相当意外的。我心里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关心这个题目?讨论会原本是五点开始,六点半结束,结果欲罢不能,拖到七点才结束。听众都有始有终地坐到最后一分钟。

“新加坡有300万人口,为什么华语剧场只有3000个观众?”这是讨论会的题目。这样的题目,显然是从宣传的角度来设置的,其中有许多需要 qualify 的地方。无论如何,题目是颇为耸动的,也因此吸引人吧?不过,为什么人们会关心华语剧场有没有观众呢?

现场提到最多的能够吸引观众的成功例子,是去年由实践剧场呈献的《天冷就回来》。戏剧中心19场全满,每场600多观众。那是一个成功的模式,也是人们有兴趣探究其成功的原因。现场提到最多的戏剧家是郭宝崑,他的许多想法,仍然在启发着今天的我们,他的许多观察和批判,仍然是今天的现实。

为什么华语剧场那么少观众?人们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当前的情况,也许应该多回头看看历史。不过,不是缅怀过去的辉煌和盛况,而是从更大的历史语境中,看看那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形成今天的局面。也许从历史与当前的比较中,我们更能够了解可以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也相当惊讶。只差没带tent来。。
其实,剧场也牵涉空间,剧场的空间是有张力、有压迫的,很多观众大概都还不愿意被关在一个指定空间坐上一两个小时,看一部可能看不懂的戏。很同意一部戏未必要看懂的说法,只是,此地此时的民众,精神上比起历史所见证的或许还是来得慵懒些,对于剧场的概念还是存有保留,我甚至觉得,跟风的和不闻不问还是来得多一些。

加油。真的,只要有那3000人,华语剧场还是成功的。

Anonymous said...

身為一個剛到新加坡不到一年的人,那個講座是我第一次接觸和了解到新加坡中文話劇的情況。去年剛來的是時候就碰到了《天冷就回來》那熱烈空前的反應,我還以為這里的劇場生存條件是非常蓬勃的,聽了講座才發現并不見得。還沒有機會真正看過一場話劇,畢竟得知這些活動的管道不多。未來會有機會的,希望華語劇場的活動能越來越興盛!

Anonymous said...

怨不得人。新加坡华语剧场水平太低,都是些无病呻吟附庸风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