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0 May 2007

谁要读中文系?

《联合早报》 2007年5月20日

身为在中文系教书的教师,常常有人问我跟新加坡的华文有关的问题:“你认为现在学生的华文程度怎样?”

我总是沉默了一下,再缓缓地说:“很难说,看你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或者跟谁的华文程度做比较。”然后,我说:“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公平,我也没有办法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回答。有很好的,也有需要提升的。概括地回答,对谁都是不公平的,而且往往抹杀了最重要的细节。”

如果把“华文程度”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讨论,也许可以很笼统地得到答案。不过,也只能是很笼统——譬如说,很多人的印象是,现在学生的华文程度大不如老华校生。可是,就像所有的比较研究,两个对象是不是有可以进行比较的基础,怎样进行有效的比较,如此的比较是否有意义等等,都是重要的问题。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的人,很多时候并没有好好思考这些问题,而急于得到简单的定论。

我不是社会学者,也不是专业的社会或文化现象的评论者。我的主要身份,是一个教师。作为一个教师,我更需要知道的是每个学生的情况、程度和问题,这样我才有可能尽量给他们针对性的协助和引导。作为一个业余的评论者,我也许会对某个现象提出尖锐的观察和批评。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师,我则必须了解细节并积极地诉诸行动。

最近,在大学招生活动中,有个初级学院学生问我:“我的华文不好,可以不可以报读中文系?”我对她说:“就是因为你认为自己的华文不够好,才要来读中文系啊。”

我不认为,大学的中文系是等着接收中学训练好的华文程度很好的学生。事实上,无论是华文好或不好,无论是有没有相当的文史知识,学生来到中文系,往往会发现这是一个他们没有想象过的全新的世界。这里知识浩瀚,想象丰富,创意横溢,思维深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刺激的新世界。

就如人们认为现在学生的华文程度大不如前的那种概括性的思维方式,也有人认为新加坡的中文系肯定不如中国或台湾的中文系。一些学生告诉我,他们面对好些压力,质疑他们的能力和到新加坡读中文系的选择。

我可以想象。不过,就像我对关于“华文程度”之类问题时的回应一样,我对学生说,我们首先要理解和厘清自己到底学了什么,有没有经历自己认为满意的学习过程。新加坡的中文系,也许不是那种人们一般观念里的“传统中文系”,却有自己的特色和强项。

一个学生告诉我,进了中文系后,发现“这里是一个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的全新世界,彻底地打破我的刻版印象”。另一个学生说:“念中文系,我学到的不只是书本中的知识,也学会了如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去思考问题。虽然人们对中文系的刻版印象难以消除,可是我还是可以骄傲的承认自己是中文系的学生,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修读中文系对我本身有多大的意义!”

的确,自己确定读中文系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我想起我当年读大学时,在众多选择中挑了中文系,就这样成了一辈子的事。在那个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崛起”或“经济发展”之类的说法都还不见踪影呢。从此,我常常要面对许多各种各样的好奇眼光,有的怀疑,有的佩服,有的同情,有的疑惑——什么态度都有。现在回想起来,我心里总是觉得好笑又好玩,想想:这也蛮不错的,如果选择读了别的科系,可能就只有一种“羡慕我赚钱多”的眼光呢。

那样的一辈子不免也太单调了吧。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跟着感觉走,不要向两边看

Anonymous said...

中国学生暂老师一个,综合的中文系还是有优势的!还很希望中国也是这样的呢!呵呵!

Anonymous said...

老师,那今天你对这个话题还有一样的看法吗?要有怎样的A水准成绩才能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