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 February 2012

精彩而近乎完美的经典再现:《谁怕吴尔芙》

去年底听说谢燊杰要在华艺节导演《谁怕吴尔芙》的时候,心里实在是有所存疑的。许多问题一涌而上:经典剧作的呈现对当下的观众有什么意义?要尽量保留经典原貌还是需要改编?新加坡华语剧场的演出团队是否能够处理得了经典?美国剧作家Edward Albee创作于六〇年代初的英语原著,翻译为华语之后,文化与历史脉络是否能够有效传达?创作团队是否要转移脉络而将美国经典进行在地化的改写?他们要怎样面对与处理这个同时具有写实风格与荒谬精神的经典?

带着种种疑问,去看《谁怕吴尔芙》。两个小时之后,我被说服了。谢燊杰和他的团队,为观众呈现精彩的经典,也解答了我心中的许多疑问。

演员还没有上场,王志伟的舞台设计就先声夺人。完全写实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照顾到。在新加坡的剧场里,很少看到这么讲究的写实呈现。从前看过的一些写实剧,有时候还是让我在看演出的时候,觉得那明明就是制作不是太精致的道具。我仔细的浏览每一面墙,每一张挂在墙上的画作,每一个酒瓶和酒杯,每一扇门窗。当演员用力关上大门时,我特别留意布景板做成的墙壁有没有晃动。没有。很好。舞台上制造了完美的幻觉。

刘诗璇、黄家强、王德亮、刘俊葳,新加坡华语剧场的资深实力派演员。演出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忘词等的瑕疵,那是难以避免的,也是现场的,没有NG没有retake的剧场演出的特质。他们创造了具有生命的戏剧角色,展示了具有说服力的斯坦尼表演体系的演绎。四位演员我都认识,这样的背景让我有时候产生“破除幻觉”的效果,不过,那是我的问题了。大多数的时候,我完全相信,他们就是活生生的Martha, George, Honey, Nick. 《谁怕吴尔芙》让这几个演员有了展现他们实力的平台。

最让我惊喜的,是剧本的翻译。演出节目表中没有注明翻译者,我问了才知道,是导演谢燊杰翻译的。要将一个无论空间或时间上都有距离的剧本,从英文翻译成华文,又是在一个中国/台湾/香港以外的华文社会演出,那是巨大的挑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燊杰的翻译,对我来说,已经尽力做到照顾到所有可能出现的语言与文化翻译的问题。演员叙述出来的台词,虽然是有一点因为翻译而难以避免会产生的生涩,不过,却不是文学读本的语言,是舞台演出的语言。这是翻译者很有意识的做到的效果。整体而言,自然流畅,有节奏感,忠于原著的精神,不会成为舞台行动的阻碍反而有助推进。有敏锐的语感,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有深刻的文化了解,都是《谁怕吴尔芙》翻译成功的要素。

这里只是写一些我看了戏之后的感想,而不是演出评论。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讨论,譬如说,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脉络中再现经典有什么意义?创作者和观众要如何面对经典?这个戏再现了什么存在的课题,以及如何再现这些课题?因为这是我上课要学生做报告的戏,而有些学生可能会看到这个部落格,所以我就不多说了。呵呵。

谢谢燊杰和整个创作与制作团队,为观众呈现了这么一个精彩而近乎完美的经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