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8 February 2014

九年剧场的《艺术》:再现经典的普世性

多年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分析现象,几乎不谈普世性(universality),而多数时候必须讨论脉络性(contextual)与在地性(local)。可是,看九年剧场今年在华艺节的节目《艺术》,整个看戏过程,无法摆脱普世性的联想。

历史上,翻译西方经典的戏剧,几乎都是有脉络性与在地性的考量:选择什么剧本,传达什么讯息,产生什么影响,如何改编,如何再次创造,如何让观众对他们所处在的现实产生联想与反思,等等。

过去两次看九年剧场的戏,也都是改编西方经典,都有这种感觉:《谁怕吴尔芙》和《十二怒汉》。这次看《艺术》,竟然没有这种联想,一直回荡在脑海中的是:普世性,多么普世的故事。

怎样选择经典?怎样改编经典?这是谢燊杰提出的问题。我看到他跟他的前辈走着不一样的道路——不为了现实而选择经典,不为了现实而将经典在地化。

如果说这就是“普世性”,那么,整个演出的执行,就必须是完美无缺的,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戏剧情境之中。《艺术》,是近乎完美无瑕的演出,让观众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没有被不应该有的瑕疵分散注意,能够专心致志的被情节所吸引。黄志伟的舞台设计,自《十二怒汉》的惊艳,再次制造惊喜。有写实的氛围,又有出人意表的灵活运作。黄泽晖的音乐创作让整个演出充满灵性。当然,导演谢燊杰的宏观操控与微观执行,让观众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经典经验。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到演员的表演。

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是五年前,这个戏是否能够演得成。苏佳亮、钟达成、刘晓义,已经完全成熟,散发着强烈的表演魅力。如果是五年前,他们也许还没有这么自如自信,无法这么将三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发挥得这么淋漓尽致。

九年。谢燊杰等了九年才成立这个剧团,而创团之前的作品就这么惊世骇俗。这可是等了九年的价值啊。等了九年,等到这一个世代的演员差不多成熟了,也可以撑得起经典,才开始推出让人无法质疑的经典。谢燊杰,你好有耐性啊。

另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是,在新加坡百年的剧场历史上,九年剧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模式,究竟是在怎样的一个时代脉络里实现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课题,得要放在更大的历史脉络里来分析。那又是另外一个题目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