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思仁
《雨季》在1996年首演,是新加坡第一部华语音乐剧,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回顾《雨季》首次出现的历史脉络,那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与语文教育环境发生剧烈转变之后的时代。80年代的华语戏剧团体大结合,从十几个剧团联合演出《小白船》,到各地杰出华人戏剧家聚集狮城,好几个新剧团的创办等等,标志着华语戏剧的繁盛,也很吊诡的成为90年代初华语戏剧走向沉寂的前奏。
与此同时,英语戏剧在80年代开始崛起。英语教育的普遍化和中产阶级的兴起,以英语作为建构国族认同的共同媒介,创造了英语戏剧的发展基础。作为富裕社会的消费对象,英语音乐剧和以大众娱乐为诉求的戏剧很快出现,如《新兵小传》和《美世界》,为英语戏剧建立观众基础,也更大范围地为英语戏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不过,即使在华文教育迅速淡出没落的时代,华语戏剧在这个时期也有一些新契机的出现。新一代双语教育体制下成长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在90年代开始出现与茁长。80年代崛起的新谣创作者,在区域华人流行音乐的大环境里取得发挥的机会,回过头来以新的形式开创新加坡华文文化的新局面。从近20年前的《雨季》开始,经过各个剧团如实践剧场和TOY肥料厂在音乐剧方面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华语流行音乐创作者和受众,让多元的华语戏剧有了某种新的生命力。
经过三次的演出,今年的《雨季》让观众看到一种相当成熟的音乐剧形态。富有冲突性的情节、性格突出的人物、历史与现实元素的结合、让人有了熟悉感的动听歌曲、独特风格的舞台呈现,都是在磨炼雕琢之下逐渐成形。观众在看《雨季》时享受着美好感动的经验,不仅是一次个人的体会,也是一次集体的感受。对于创作者和评论者来说,前人累积成果的继承和戏剧文化历史的视察,也许让人更清楚的了解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接着又可以怎么走下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