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1 January 2009

拜托,不要再献花了,好吗?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的演出结束,全体演员逐一出场谢幕,摆出来的阵势,肯定是有预先彩排过的,完全就是演出的一个组成部分,让观众的看戏情绪继续延伸。

当演员一字排开,一次又一次的上前向满场观众鞠躬,接受观众的热烈鼓掌,突然,有几个穿了工作服的人,手里拿着花束,没有什么表情地从台侧走出来,好像不知要从哪里开始的,将花束交给在台上谢幕谢到一半的演员。

这时,就像是一场完美的正在进行着的演出,出现了几个莫名其妙的闲人,打断了这场称为谢幕的演出,打断了节奏,也打断了情绪,演员的情绪,还有观众的情绪。演员显得尴尬而不知所措,观众的掌声也冷了下来。大家都在期待着这几个闲人,赶快做完他们被交待的例行公事,从台上消失,好让谢幕的好戏,可以继续演出。

献花,显然是华艺节主办者的美意,可是,也很显然的,主办者没有认识到,谢幕也是演出的一个部分。如果那几个献花的人,可以参与这场演出,譬如说,扮演像小粉丝那样的兴奋,奔奔跳跳的上前献花,也许还可以融入演出。那几个工作人员,看来无法做到这点。

如果是这样的话,拜托,没有献花的干扰,让演出完整进行和结束,应该是对演出者更大的尊重了。

《私房话》的对话会

演出后的对话会,似乎成为岛国剧场的一种传统。华艺节的演出,总是会安排一场。不过,也就是只有一场,看来有点是为了安排对话会而安排,而不是为了与观众对话而安排。

星期五晚上《私房话》的首演之后,有一场对话会。几乎没有意外的,观众发出的问题,总是直接指向编剧/导演的“意图”。“为什么是这样?”“你们想要表达什么?”等等之类。编剧和导演在回答时,显得相当抗拒。编剧说,你们不要想那么多,不要用理论来看戏,要用感觉,简单一点。导演比较善良,他尝试引导观众,运用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剧场。

剧场作为一个文本,可以“简单化”吗?对于一个单纯的观众来说,也许可以。不过,“简单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把许多值得感受和思考的道路都堵死了。普通的观众,也应该可以比较复杂的看或感受剧场啊。观看剧场,阅读剧场,思考剧场,这正是面对剧场(文本)的乐趣所在。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问创作者,你的意图是什么。创作者要表达的,已经通过剧场的演出说出来了。怎样阅读和思考,是观众的责任和权利啊。

这样说来,对话会要来做什么?也许观众可以想一想,除了问创作者的意图,还有什么其它的问题可以问的。

Thursday, 29 January 2009

《小娘惹》的文化与语文政治

哎哟,怎么全城的人都在讨论《小娘惹》?竟然包括君伟和浩威,一个将在这个星期六的1003电台“从《小娘惹》说到新加坡的流行文化”,另一个写了文章将在《联合早报》发表!今天上课谈到记忆与遗忘中的岛国人物,同学也以娘惹作为个案。

同学在报告的时候说,新传媒在拍摄《小娘惹》剧集时,无法在公司的服装间找到娘惹的服装,必须远到马六甲去购买。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小娘惹》剧集作为开创性的作品,第一次在八频道再现娘惹人物的形象。另一方面,我们不禁也可以问,作为岛国重要的社群,为什么峇峇和娘惹要在近30年之后,才在国家的电视台得到再现的机会?

答案其实并不太难:峇峇和娘惹一般上不说“华语”啊,怎么能够在华语频道出现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娘惹》作为华语剧集,根本性地就无可避免 problematic representation. 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峇峇和娘惹这么多年无法在最受欢迎,而且也是“不分种族”一起观看的八频道上出现。峇峇和娘惹的出现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再现的困境,也受制于市场和经济的局限。为什么这么说呢?新传媒有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英语四种语文的频道,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其他”人,都有一个看起来适当的频道(其实这种划分也有问题,下详),可是,峇峇和娘惹应该在哪一个频道?有可能有一个峇峇和娘惹专属的频道吗?

我的朋友蔡明发兄大概很可以对这个议题有所发挥,他长期关注岛国的种族分类问题。岛国将所有的国民分成四大“种族”:华人(Chinese)、马来人(Malay)、印度人(Indian)和“其他”(Others),也就是一般说的 CMIO, 看起来好像很适当的将所有的人分门别类。这四个类别中,Others 已经是一个复杂问题:什么是 Others? Eurasian? Caucasian? 还是所有不属于前面三种的,都归于此类?这里也牵涉自我认同的课题。想想,如果你的种族类别叫做 Others, 你怎么自我定位?其他?我不是华人,不是马来人,不是印度人。full stop. i am someone who is “excluded” from these racial categories, but i do not need to be “included” - situated - in any one. and therefore i do not need to define myself.

好了,那么峇峇和娘惹又应该属于哪一个“种族”?以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是被归类于“华人”。从血统的角度来说(虽然“血统”又是一个有问题的概念,暂时不管),峇峇和娘惹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是华人和马来人的混血。当他们被归类于“华人”,他们是否能够认同于自己被归属的“种族”类别?也许我们会认为比较合理的,既然他们是混血,是否可以比照 Eurasian,归属于“其他”?这当然又牵涉上面所谈到的认同与定位问题,更何况,现实中的分类是不允许这么做的。

第二个问题是,岛国的“种族”政策,又直接与语文政策挂钩。华人的语文是华语,马来人的语文是马来语,印度人的语文是淡米尔语(呵,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印度人的语文之复杂情况,大概是世界之最,在印度,甚至无法将任何一种印度本土的语文定为共同语,而必须以殖民者留下来的殖民遗产英语作为共同语!又暂时不管),“其他”人的语文是英语。峇峇和娘惹怎么办?他们多数是讲英语,不过也参杂马来语和福建话。华语,从来不是他们的“母语”。可是,当他们被归类为华人时,在学校就得要学华语了。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为什么好些说英语的岛国人,对华语有所反感。如果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不是太难理解的啊。

土生华人社群中的成员怎么看《小娘惹》,我不知道。《海峡时报》好像有好些读者投书和评论,我还没时间看。不过,很显然的,《小娘惹》是穿上娘惹服装的讲华语的华人,配上一些娘惹文化的点缀,搬演没有太多深刻文化色彩的国际化脸谱的爱情故事和家庭伦理故事;而观众呢,则主要是讲华语的华人。当这些讲华语的华人在观看《小娘惹》时,满足了他们对于一个少有了解的社群的偷窥欲望,而这些讲华语的峇峇和娘惹,又使他们得以投射自己的语文与文化认同,感到舒适与自在,不会有因为语文和文化方面的陌生、不熟悉,而有被疏离和隔绝的难以忍受的感觉。

《小娘惹》因此踏上(收视率)成功的第一步。

Wednesday, 28 January 2009

戏剧盒:大歹纪



新加坡独一无二的华语嘲讽型新闻剧场——
再次登上主播台为你播报独假新闻!
李邪、郑光辉、许慧铃、吴惜爱、谢心仪精心炮制!

地点 议事厅 @ 旧国会大厦 (Chamber@ Old Parliament House)
日期 2009年2月19至22日(星期四-星期日)
时间 8 pm / 3 pm (星期六、星期日)
交流会 将在2月20日演出后进行。

购票热线 6332 6919 (The Arts House) / 6324 5434 (戏剧盒)
票价 (*包括The Arts House行政费)
$22*(议员)、$27*(部长)$20, $25* (戏剧盒邮友、在籍学生、乐龄人士、服役人员)

Monday, 26 January 2009

过年煮夫 part 2

除夕中午在妹妹家吃团圆饭,妹妹准备了丰富的菜肴,尤其是一道芋头闷鸭。太好吃了,总是就忘了拍照。妹妹问恩欣,好不好吃,恩欣说,像 restaurant 的一样好吃,妹妹开心到合不拢嘴。
下午回家后,就开始在厨房里准备初一的食物,暂时按下不表。

晚上,根据这些年的习惯,我跟父亲到舅舅舅母家吃团圆饭。今年的鱼生比较特别,不是用西刀鱼(新加坡人好像很少用西刀鱼做鱼生了),也不是一般常用的三文鱼。今年的鱼生,是用鲍鱼!舅母说,三文鱼的胆固醇太高,要少吃一点。鱼生还加了剥开的柚子肉,是表弟和表弟妇,一起甜甜蜜蜜地细心地剥的,吃起来味道特别好。结果,又是我吃得最多,吃完鱼生,我已经差不多饱了!



这怎么能行?还有舅母准备的丰富的海鲜火锅呢!这里只是看到部分的材料,从左上角开始逆时钟方向:鱼丸、蟹肉棒、干贝、苏东、大虾、金针菇、芋头、猪肝、冬笋、一种不知道叫什么的贝类、牛肉。其他不在桌上的,还有肉丸、青菜、各种面条和米粉。我还漏了什么吗?



这么丰富的火锅,当然吃不完啦。我当然又大包小包地带了好些回家。刚好我初一要煮两餐,可以加菜了!我本来还担心不够菜呢。

初一早上,竟然得放闹钟,bo bian, 得要早起准备午餐。妹妹、妹夫、两个外甥女要来我家拜年兼吃饭,我得要做一些好吃的啦。不过,太久没有下厨,也没时间想新的菜式,就做两样比较顺手的:炒饭和鱼鳔汤。嘿嘿,不要小看这两样,好像很普通,足足花了我两天准备呢!最麻烦的,是用料都要仔细的切,最花时间了。

第一道:炒饭。



这是比较简单的炒饭。用料只是腊肠(过年嘛,要吃腊肠)、青椒和洋葱。先热锅,下油,将腊肠煎香,也把腊肠里的油煎出来,炒饭用最适合了。第二轮下锅的,是洋葱和青椒。炒过之后老期待用。然后,用很多很多蒜头爆香,把煮好又晾好(摊在大盘里吹风,干一点比较好炒)的饭倒下去。翻炒一下,就在锅里的饭中间拨开一个洞,下一点油,再把蛋液倒在里头,然后把饭盖在蛋液上,让饭压着蛋液一下子,这样,蛋就会比较干,而且会有香味。接下来,要不断重复。这样一来,炒饭就会变成“金包银”,也就是香喷喷的蛋液会包着每一粒饭。最后,把腊肠、洋葱、青椒加入,翻炒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道:鱼鳔汤。



鱼鳔汤的做法,以前已经交待过了。不过,这次有改进,加了蟹肉和舅母给的冬笋,还记得买了芫荽。果然芫荽的味道,和鱼鳔汤的味道很配合呢。

我问恩欣,我煮的好吃还是妈妈煮的好吃,恩欣只有六岁,竟然很 diplomatic 地说,一样好吃。
晚上,表弟和表弟妇来我家吃饭,我又煮了一餐。这一餐的菜虽然比较多,但是准备起来比较简单。炒一道青菜,一道姜丝炒牛肉,还有一道家传的蒸鸡酒,不过,我变了一下,加了一些干贝。

这道蒸鸡酒真的很简单:将鸡肉带骨切块,用盐和绍兴酒腌一两个小时,加一匙太白粉。另外,将几颗干贝用热水泡软,要放进蒸锅之前,将干贝混在鸡肉中。大火蒸15分钟,一切就ok了!快而简单,又健康有营养!这是外婆的拿手好菜呢,经过母亲传了给我。值得注意的,是用来蒸鸡酒的那个搪瓷大盆,很可能是外婆用过的。我不是很记得了,不过,肯定是母亲常用来蒸鸡酒的器皿呢——少少也有30年的历史。



好了,如此这般,年又过去了。我已经累得两条腿麻掉了。别人有的是初三开工,好像还蛮多是初四、初五开工。我呢,明天就要开始准备星期三、星期四的 lecture 了。呵呵,还是早点睡觉,明天还有得忙的了。

对了,其中一张照片,有我在里面呢。有发现吗?

Saturday, 24 January 2009

过年煮夫

是的,题目没有打错字,不是“过年祝福”,而是“过年煮夫”。当然,这个“夫”,不是“丈夫”的“夫”,而是“屠夫”、“伙夫”的“夫”。

赫然发现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下厨了。上一回,可能是去年过年的时候。昨天晚上,下了班开完会后,和父亲到 NTUC 买菜,吓,人多到——!虽然知道现在过年期间,要吃饭很方便,但是已经成为一种仪式性的活动,就是过年前要先囤积粮食,害怕过年期间会没有东西吃。

其实,今年没有什么计划要煮很多,只是年初一中午,妹妹一家会来吃饭。

既然买了粮食,今天中午,就简单煮一点东西,和父亲吃个家常午餐。这就是我们吃的榨菜肉碎面:



绞碎猪肉一份,用酱油、胡椒粉、绍兴酒腌一下待用。

热锅,下油,下蒜头,然后将肉碎加入,大火翻炒,再加入适量的榨菜,加水,这样会有一点汤汁,比较方便捞面。现在的榨菜,不是像以前那样要清洗、长时间泡水。超级市场可以买到真空包装,已经处理好的榨菜丝,直接下锅就可以了。

话分两头,另一边开始煮面。煮软后,先过冷水,再过一下热水。几根青菜,在热水里烫一下,待用。

把面条放在碗里,加上煮好的榨菜肉碎,再加几条青菜,撒上一点青葱点缀。ok, 简单而营养均衡的午餐就准备好了。

今年过年第一次下厨。感觉不错,厨艺还没有太过生疏呢。

在此,先恭祝各位:健康快乐,万事顺意!

Sunday, 18 January 2009

tragedy

去年8月换了这支手机,是 sony ericsson 的 C902.



拍照的效果很好,不过,偶尔会 hang, 心里已经有一种不祥的感觉。昨天,终于发生了悲剧。当机之后,怎么也无法重新启动,一直就是在那里自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今天赶紧拿去 service centre 修理。根据服务员的说法,这款手机很少问题,从来没有听说过像我遇到的这样。

好了,现在真正的麻烦来了。我的所有 contacts 都是储存在电话里的。修理电话,可能要重新安装软件,也就是说,电话里所有原来的资料,会被删除。而电话无法启动,也就无法预先将资料进行拷贝。

我其实已经做好最坏的准备,也知道很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我过去九年所累积的所有电话号码,一下子全都没了。

如果你有我的电话,请发个 sms 给我,里面打上你的名字就好了。或者,你也可以 email 你的电话号码给我。感谢。感谢。

Thursday, 15 January 2009

上高年级的课

这个学期开了一门新课,主要是给三、四年级的同学选修。当我接到上课地点,在网上查了一下,把我吓了一跳:课室在 north spine 的最后一个 finger 的差不多最尾端,比 canteen A 还远,已经快到 NIE 的图书馆了。我的办公室是在华裔馆,也就是校园差不多最南端的位置。上一次课,就要从校园的东南,走到校园的西北。

下图绿色的线条,就是我每次上课需要走的路。



刚好我今年有一个减肥计划,每个星期要走这么多路,看来应该会成功!嘿嘿。不过,可能我会开车去上课。哈哈。

上这门的同学,都是两三年前上过我的课。好几个学期没有在课室里见到他们,上课的时候,我们讨论一些社会与文化的课题,他们的回应和提问,让我相当惊喜。

这些年来,我上的都是一年级的课。刚上大学的同学,比较腼腆,也比较犹豫,多数时候是我在引导他们进入课题的讨论。

可是,这次见到这些同学,已经有不小的改变:敢于提问,也敢于质疑,提出的一些看法,具有针对性和批判性,也看得出他们这些年来,已经累积了不少知识,能够以这些别的课或书本上得到知识,强化他们的提问力度。

看到这些同学的成长,相当感动。我要好好珍惜这门课,尤其是那些大四的同学,这是我最后一次在课室里和你们交流的机会了。

Wednesday, 7 January 2009

village market

丐冷的水上市场之后,我们上船继续到别处参观。船行不久,导游叫我们上岸,说要看看 village market. 难得旅游能够深入民间生活,而不只是参观那些专门给游客看的地方。我想起几年前龙应台来南大中文系客座的时候,我带她去几个地方,她最兴奋的,是到大学附近的组屋邻里的巴刹呢。

这个市场准确的位置在哪里,我也说不上来。反正就是离开丐冷之后,回到芹苴之前。除了我们一群人,市场里看来都是本地人,没有其他的游客。不算是非常热闹,小摊买的东西,各种各样当地人吃的东西,倒是很吸引人。

警告:前面几张照片还好,最后四张,可能会吓到一些读者哦。胆小的读者,请在看到卖咸鱼的照片之后,就不要往下看了。

市场里走动的人不多,卖肉买菜的人,悠闲的坐在那里等着顾客前来,节奏果然乡村。



色彩对比强烈的蔬果摆在一起,马上让人食欲大振。不解的是,究竟是色彩引起的,还是柠檬的酸和辣椒的辣,引起的呢?



从来没有想到,南瓜的黄色,可以这么鲜艳。尤其是和辣椒摆在一起,更是衬托出来。这些乡村市场的菜贩,色彩的 sense 真好,可以去画现代画。



米是越南的主要农作物,这家买米的店,就摆了好多种不同的米,白米和糙米都有。不过,看不懂那些牌子上的越南文,就不知道这些米是不是都有不同的名称。



盛产白米,用米做成的食品,是越南菜几乎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著名的 phở . 当年在台大念书时,最爱就是到公馆的“银座”或者“翠园”吃越南菜,几乎每次都吃“越南生牛肉河粉”,就是这个东西了。不过,我吃归吃,还不知道原来 phở 还有不同的粗细呢。这三个桶里的 phở 细看可以分得出粗细有别。平时吃的时候,大概还没有看清楚,都进了肚子里啦。



从西贡回来之后,父亲才告诉我,越南的咸鱼很有名。我当时不知道,否则就会买一些回来,可以做咸鱼炒饭。这么多种咸鱼,要选的话还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



经过这个摊子的时候,以为卖的是小只的鸡。导游说了,真让人吓一跳。

这是什么?亲爱的读者,不妨猜一猜。暗示:我们的巴刹绝对看不到的。



鳗鱼是我喜欢吃的。这么多鳗鱼装在一个桶里,而且都还是活的,彼此的身体之间滑来滑去,看起来还蛮恶心的呢。不过,我还是喜欢吃鳗鱼。



螃蟹!不是很大的螃蟹,肚子翻过来,视觉效果相当惊人。



什么叫做“共生”?就是这样咯。这个铁桶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东西?都叫得出名字来吗?还不只是鱼呢。

Monday, 5 January 2009

cai rang floating market

离开芹苴之后,我们又上船了。这次,是到芹苴附近的丐冷(Cai Rang)的水上市场,据说,是湄公河三角洲最大的水上市场。

早上八点左右,河上已经有许多载满各种蔬菜水果的船只,显得相当拥挤。有趣的是,那艘船卖什么的,就会把他们的货样高挂在竹竿上。就像下面这张照片一样——你们认得挂着的是什么吗?



越南生产龙珠果,西贡酒店的自助早餐已经吃过了,甜而多汁。但是,看到这样装载满满一船的龙珠果,颜色鲜艳,让人马上就在嘴里生产多余的唾液。



从一艘船上,把西瓜转运都另外一艘船,用的是这样的“抛传法”,而且是两个两个的传,准确无误,不会掉进河里,又很有节奏感。他们会不会是业余的橄榄球员?



我们的船停在河上,总是有一些别的船靠过来,试图兜售货品。这个小男孩好几次,向船上的游客推销香蕉,他差不多要爬上我们的船了。



最惊奇而美好的,是河上的 cafe, 售卖各种饮料,包括可口可乐,当然少不了越南咖啡了。跟她买了一杯咖啡,水准和岸上的 cafe 一样呢。看看她泡咖啡的用具,那个超大的越南咖啡滤器,下面盛装咖啡的,竟然是一个我们平常用的药煲!

Thursday, 1 January 2009

头版头条新闻

新年快乐!

早上到餐厅吃早餐时,餐厅里提供免费的报纸。拿了一份报纸来看,真的吓了一跳——头版头条是:“迎新年,安迪沃荷开展”。

这是什么地方啊?最大的主流报纸之一,1月1日开年的头版头条,竟然是艺术展览的新闻!

可惜我今天没有买报纸,无法拍照存证,还好有互联网,就把这则新闻印下来:



这里是台湾,这份报纸是《中国时报》,今天是2009年的第一天。也许世界各地的读者,可以告诉我,你们那里的主流报纸,今天的头版头条是什么?尤其是在这景气低迷,未来悲观的2009年。啊,啊,《联合早报》和 Straits Times 的头版头条是什么?

如果你想看这则完整的新闻,可以点击这里

能够在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新闻,鼓励民众在新年假期去看一个现代艺术展览,显示了台湾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啊?主流媒体对文化的重视?读者对文化的需要?

能够把这则新闻刊登在头版头条,也许是因为台湾读者对于 Andy Warhol 这个现代普普艺术大师,熟悉的程度,几近普通常识。这样的假设如果成立的话,更是可怕~~~~

每天能够读到像《中国时报》这样的报纸,是一个美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