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次到曼谷的游客,我去参观了曼谷的皇宫。跟金边的皇宫比起来,曼谷皇宫的奢华让人惊叹。不仅是细节讲究,而且维修保养得很好。远看非常壮观华丽的建筑,我倒是喜欢比较近距离的注视。我对细节特别感兴趣,无论是柱子、墙饰、天花板,还是雕塑,鲜艳缤纷的色彩和细致讲究的图案,都显示了泰国王室的品味。我可以好一阵子呆呆的注视着某一个墙角,欣赏着那些多少材料和人力拼贴装点起来的图形,就像是在观看大英博物馆里的一幅印象主义的油画那样。
Wednesday, 30 July 2008
Sunday, 27 July 2008
大学毕业之后
《联合早报》2008年7月27日
每年七月,是大学毕业典礼举行的季节。南大的校园里,各处看到穿上礼袍的毕业生,兴奋地和他们的亲人朋友在选景拍照。我的办公室在华裔馆里,这栋具有华族风格的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毗邻的云南园,往往是学生最喜爱的景点。
在这里生活了三年或四年,大学毕业之后,除了知识和谋生技能这类实用的东西,他们还会想要带走一些什么?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人自豪的学术奖项?感情深厚的朋友?有用的人际网络?我总是在想,学生会认为他们所带走的,什么是最有意义的?而作为大学里的老师,我又认为他们应该带走什么?
多年来,新加坡的大学教育,一直都把重点放在培养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全球趋势,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为优先目标的新加坡,显然在这方面更是配合得相当完善。在这个直接的务实目标以外,这些年来,大学也开始强调一些实用教育以外的层面,譬如说,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就如这些年政府多方强调国人的认同感,并向居住外地的新加坡人招手一样,归根究底,还是以务实为主要动机。不过,也许我们可以暂时撇开这个务实的部分,谈一谈类似做法的象征意义。
今年的南大毕业典礼,我作为教授代表坐在台上观礼。一般来说颇为冗长枯燥的仪式性程序,到了中间部分,却让我精神振作起来——那是“大学优秀生奖”(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的颁发。这个奖项颁给的对象没什么特别,也就是各系学术和各方面表现杰出的毕业生。倒是奖项颁发的方式,别有深意。
得奖的南大毕业生,可以提名两位对他具有启发和影响的老师,南大的一位,初院或理工学院的一位。后者将获得五千元的奖学金,不过,不是由老师获得,而是由老师提名一个他目前在教的学生;这个学生在进入南大就读后,即可领取这份奖学金。
今年是“大学优秀生奖”第二次颁发,一共有20个来自各院系的毕业生获得。最让人感动的是,除了获奖的毕业生上台领奖,他们所提名的两位老师,也上台接受表扬,以及全体来宾和师生的鼓掌致意。这些老师,有来自本地初院和理工学院,还有中国和印尼的高级中学的老师专程前来参加。国家初级学院的经济老师陈玉珠老师,被两个得奖学生提名,两次上台接受掌声,那个场面与情景,深深感动了我。
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一个感性的理想主义者。“大学优秀生奖”的颁发及其象征意义,的确是让人感受到对于老师的尊崇与感激。如果教育只有纯粹的实用功能,那么,学校和老师,就如即用即丢的餐具一样,完成了他们的阶段性任务之后,就可以被遗弃了。这个奖项提醒我们,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他作为学生的每一个阶段,曾经遇到对他有所启发的老师,而老师的影响会是长久的,也让学生一辈子记得。
当天的毕业典礼结束前,是由经济系的毕业生代表致词。最后,她请坐在礼堂前半部分的全体毕业生起立,转身朝后,向那些来参加毕业典礼的亲友,鼓掌表示谢意。这又是让人感动的场景。毕业典礼的重点,往往就是那些穿上礼袍的毕业生。可是,这一次,那些原本隐藏在这些毕业生身后的人物,都特别受到推崇和表扬。
那些选择华裔馆作为拍照场景的学生,他们都知道,华裔馆地处偏远,不是在校园的中心位置,也多数不是这些学生大学生活范围的重点。不过,大学生活的重点是什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许会发现,知识和谋生的技能,不见得是那么重要的。而那些更重要的,可能根本就跟实用与否无关。
每年七月,是大学毕业典礼举行的季节。南大的校园里,各处看到穿上礼袍的毕业生,兴奋地和他们的亲人朋友在选景拍照。我的办公室在华裔馆里,这栋具有华族风格的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毗邻的云南园,往往是学生最喜爱的景点。
在这里生活了三年或四年,大学毕业之后,除了知识和谋生技能这类实用的东西,他们还会想要带走一些什么?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人自豪的学术奖项?感情深厚的朋友?有用的人际网络?我总是在想,学生会认为他们所带走的,什么是最有意义的?而作为大学里的老师,我又认为他们应该带走什么?
多年来,新加坡的大学教育,一直都把重点放在培养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全球趋势,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为优先目标的新加坡,显然在这方面更是配合得相当完善。在这个直接的务实目标以外,这些年来,大学也开始强调一些实用教育以外的层面,譬如说,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就如这些年政府多方强调国人的认同感,并向居住外地的新加坡人招手一样,归根究底,还是以务实为主要动机。不过,也许我们可以暂时撇开这个务实的部分,谈一谈类似做法的象征意义。
今年的南大毕业典礼,我作为教授代表坐在台上观礼。一般来说颇为冗长枯燥的仪式性程序,到了中间部分,却让我精神振作起来——那是“大学优秀生奖”(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的颁发。这个奖项颁给的对象没什么特别,也就是各系学术和各方面表现杰出的毕业生。倒是奖项颁发的方式,别有深意。
得奖的南大毕业生,可以提名两位对他具有启发和影响的老师,南大的一位,初院或理工学院的一位。后者将获得五千元的奖学金,不过,不是由老师获得,而是由老师提名一个他目前在教的学生;这个学生在进入南大就读后,即可领取这份奖学金。
今年是“大学优秀生奖”第二次颁发,一共有20个来自各院系的毕业生获得。最让人感动的是,除了获奖的毕业生上台领奖,他们所提名的两位老师,也上台接受表扬,以及全体来宾和师生的鼓掌致意。这些老师,有来自本地初院和理工学院,还有中国和印尼的高级中学的老师专程前来参加。国家初级学院的经济老师陈玉珠老师,被两个得奖学生提名,两次上台接受掌声,那个场面与情景,深深感动了我。
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一个感性的理想主义者。“大学优秀生奖”的颁发及其象征意义,的确是让人感受到对于老师的尊崇与感激。如果教育只有纯粹的实用功能,那么,学校和老师,就如即用即丢的餐具一样,完成了他们的阶段性任务之后,就可以被遗弃了。这个奖项提醒我们,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他作为学生的每一个阶段,曾经遇到对他有所启发的老师,而老师的影响会是长久的,也让学生一辈子记得。
当天的毕业典礼结束前,是由经济系的毕业生代表致词。最后,她请坐在礼堂前半部分的全体毕业生起立,转身朝后,向那些来参加毕业典礼的亲友,鼓掌表示谢意。这又是让人感动的场景。毕业典礼的重点,往往就是那些穿上礼袍的毕业生。可是,这一次,那些原本隐藏在这些毕业生身后的人物,都特别受到推崇和表扬。
那些选择华裔馆作为拍照场景的学生,他们都知道,华裔馆地处偏远,不是在校园的中心位置,也多数不是这些学生大学生活范围的重点。不过,大学生活的重点是什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许会发现,知识和谋生的技能,不见得是那么重要的。而那些更重要的,可能根本就跟实用与否无关。
Friday, 25 July 2008
团体照
参观曼谷大皇宫的那天,突然看到一大群穿着非常有特色的各民族服装的泰国人,整齐的排队进入皇宫。他们走的是本地人的入口,不需要付入门费。后来,他们在一座宫殿的梯阶前,准备拍团体照。由于人多,摆阵也摆了好一阵子。我们就在对面的供奉那尊著名玉佛的大殿外,看着他们非常安静的等着拍照,我们倒是拍了好些照片呢。
下面这几张,是个别拍的。亲爱的读者,你们能够找到这三个人在上面那张团体照里,是在什么位置吗?
Wednesday, 23 July 2008
讲华语运动
林少芬的盛情之下,我难以拒绝地加入了讲华语运动理事会。她是一个有理想富创意的人,有这个机会和她一起为新加坡的未来做一点事,我是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的。
可是,相比之下,我更想推动的是讲方言!怎么办?
可是,相比之下,我更想推动的是讲方言!怎么办?
Tuesday, 22 July 2008
南大中文系毕业生上报
创立仅三年 南大中文系首届毕业生诞生
《联合早报》2008年7月22日
● 杨雪慧
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三年前刚设立,邱佳琪(23岁)为了从商学院转修中文系,毅然放弃大学奖学金;来自台湾的狮城媳妇王郁芬(38岁)则在南大中文系“复学”,继续修读之前在台湾未完成的课程。
她们两人在三年内完成原本四年的课程,取得荣誉学士学位,在昨天的毕业典礼上比其他同届同学先毕业,成为南大中文系首两名本科毕业生。邱佳琪更是考取了一等荣誉学位,获颁李光耀金牌奖。
除了她们,今年毕业的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首批学士学位毕业生,还包括1名英文系及53名经济学系毕业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2004年成立,学生人数从开始的50多人增加至目前的500多人。
邱佳琪来自马来西亚麻坡,高中毕业后到新加坡念书,进入南大商学院。她完成商科大一课程时,中文系才刚设立,开始收生。
她表示,她在高中是念文商科,对文学一向有浓厚兴趣,见到中文系成立,萌起了转系的念头。不过,她当时获得大学奖学金,如果转系,就必须放弃奖学金。
她受访时坦言,那是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家里经济负担不轻,若放弃奖学金就必须申请银行贷款支付学费。
她说:“我发现自己对文学还是最感兴趣,现在不念,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而且,现在的选择会影响以后从事的行业,我还是想跟着兴趣走。”
转念中文系果然让她在课业上取得更出色的表现。她因成绩优异,获选参加大学研究体验计划,有机会与教授一起进行古典戏曲《牡丹亭》的学术研究,随后也以相同的题材发展自己的毕业论文。此外,她也在去年的新加坡大专文学奖获得小说创作组与文学赏析组的佳作奖。
邱佳琪大一在商学院时累积的学分,也让她达到跨学科学分的要求,在三年内提早完成课程。目前她已被香港大学录取,将到港大修读硕士学位。
另一名中文系毕业生王郁芬已是“妈妈级”人物,孩子念小一,她也是同届年龄最大的学生。她来自台湾,目前是永久居民,原本毕业于理科专科学院,担任工程师。她丈夫是新加坡人,两人结婚时,丈夫在台湾工作,她生了孩子后,重新到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念中文系。后来,丈夫被调回新加坡,她只好半途休学。
移居新加坡后,王郁芬报读南大中文系,因为之前在中兴大学的学分可转到南大,所以她能在三年内毕业。
王郁芬的年龄虽比同学大10多岁,她仍觉得能与同学打成一片。她说:“我是大家的开心果。他们的思想都蛮成熟,我们沟通没有问题。”
由“理科生”转为“文科生”,她认为文学能培养人文思想与批判思维,使人看东西时有不同的角度,这种训练终身受用。
南大毕业典礼昨天开始举行,共有15场,今年有7313名毕业生,是历来人数最多的一届。
南大名誉校长纳丹总统、教育部长黄永宏与南大校长徐冠林出席了昨天的毕业典礼。南大也颁发了名誉博士学位给纽约洛克菲勒大学 (Rockefeller University)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蔡南海教授,移居德国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Computer Graphics的安卡尔纳绍(Jose Luis Encarnacao)教授。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与前印度总统卡拉姆也获颁发名誉博士学位,不过他们昨天无法出席典礼。
Monday, 21 July 2008
毕业典礼
今早出席南大今年的第一场毕业典礼。由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是第一次有毕业生,所以安排在这场由名誉校长(也是总统)主持的典礼。中文系有两个毕业生佳琪和郁芬,她们是转学/转系生,比同一批入学的同学早一年毕业。同一场,还看到我的硕士生勤予,还有一些认识的当代中国硕士课程的同学。
对于毕业的同学来说,毕业典礼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开始。尤其是大学毕业,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告一个段落,即将进入另一个不容易想象的未知世界。我从一开始参与中文系的策划和推动工作,现在看到作为先锋的两个同学,戴上四方帽,心里是既不舍又高兴。等到明年这个时候,第一批中文系的同学集体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我难以想象到时我会有多么深的感触呢。本来我明年上半年应该休假进行研究工作八个月,想到第一批中文系同学即将集体毕业离开,我就把这个本来已经 long overdue 的学术假期,推迟了一年,以便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上,我第一次看到南大颁发的 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 各系各方面表现杰出的同学,获得这个奖项的,可以提名对他们最有启发的两位老师,在初院、高中或理工学院的一位,南大的一位。他们在进入南大前的那位老师,将会获得5000元的奖金,不过不是他们自己收取,而是颁给这位老师提名的一个现在他在教的学生——当这个学生进入南大就读时,就可以获得这笔奖金。以下是这个奖项的官方说明:
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 for Academic Year 2007-08
To nurture, enhance and recognise teaching excellence and the impact which great teachers have on their students, NTU initiated the “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 with the graduating class of Academic Year 2006/2007.
This award gives recogni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inspirational teaching, and the enduring bonds that are forged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aims to establish long-lasting and fulfil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Top NTU students who win this award will have achieved excell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displayed strong leadership ability and demonstrated potential for contributing to society. Each winner will acknowledge an NTU faculty member and a teacher from his/her former junior college, polytechnic, or equivalent institution, who have inspired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his/her education.
The teachers and NTU faculty members will be honoured at the NTU Convocation. The teachers will also be recognised for their inspirational teaching with a S$5,000 cash grant each to be established in their names. Each honoured teacher will nominate a student from his/her junior college, polytechnic or equivalent institution to receive the S$5,000 grant upon admission to NTU.
奖项的详情和得奖的同学、获得提名的老师,可以在这里查看。
今天的毕业典礼举行时,我作为教授代表坐在台上,当这个奖项办法时,除了南大的毕业生上台领奖,他们的两位老师也上台,接受现场来宾和师生的鼓掌致意,并与总统合照。我非常、非常感动。毕业典礼往往枯燥冗长,这却是我见过最有人情味、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那些被提名上台的老师,一定是对这个同学有很深的影响,看到学生毕业,还看到学生用这种方式表示他的感谢与敬意,心里一定很感动。
上台接受表扬的老师,还有几位是从印尼和中国,专程飞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呢。最教人佩服的是,有一位国家初级学院的老师 Mdm Tan Geok Choo, 获得两个同学的提名,上台两次!
受到表扬的老师中,有一位是我认识的,Mr Isaac Koh, 他是华中初级学院(现在的华侨中学高中部)的经济老师,是我在华初教书时的同事。他是获得经济系的毕业生提名的。他的得奖,用一句老土的话来说,真是“实至名归”啊。典礼结束后想要找他向他道贺,人太多了,没有找到他。
南大设立这个奖项,一方面鼓励同学饮水思源,另一方面也给那些心怀感恩的同学,有一个向老师公开表示谢意的机会。这样的想法,我想,正是一种大学教育中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的范例呢。
对于毕业的同学来说,毕业典礼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开始。尤其是大学毕业,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告一个段落,即将进入另一个不容易想象的未知世界。我从一开始参与中文系的策划和推动工作,现在看到作为先锋的两个同学,戴上四方帽,心里是既不舍又高兴。等到明年这个时候,第一批中文系的同学集体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我难以想象到时我会有多么深的感触呢。本来我明年上半年应该休假进行研究工作八个月,想到第一批中文系同学即将集体毕业离开,我就把这个本来已经 long overdue 的学术假期,推迟了一年,以便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上,我第一次看到南大颁发的 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 各系各方面表现杰出的同学,获得这个奖项的,可以提名对他们最有启发的两位老师,在初院、高中或理工学院的一位,南大的一位。他们在进入南大前的那位老师,将会获得5000元的奖金,不过不是他们自己收取,而是颁给这位老师提名的一个现在他在教的学生——当这个学生进入南大就读时,就可以获得这笔奖金。以下是这个奖项的官方说明:
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 for Academic Year 2007-08
To nurture, enhance and recognise teaching excellence and the impact which great teachers have on their students, NTU initiated the “University Scholars Award” with the graduating class of Academic Year 2006/2007.
This award gives recogni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inspirational teaching, and the enduring bonds that are forged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aims to establish long-lasting and fulfil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Top NTU students who win this award will have achieved excell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displayed strong leadership ability and demonstrated potential for contributing to society. Each winner will acknowledge an NTU faculty member and a teacher from his/her former junior college, polytechnic, or equivalent institution, who have inspired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his/her education.
The teachers and NTU faculty members will be honoured at the NTU Convocation. The teachers will also be recognised for their inspirational teaching with a S$5,000 cash grant each to be established in their names. Each honoured teacher will nominate a student from his/her junior college, polytechnic or equivalent institution to receive the S$5,000 grant upon admission to NTU.
奖项的详情和得奖的同学、获得提名的老师,可以在这里查看。
今天的毕业典礼举行时,我作为教授代表坐在台上,当这个奖项办法时,除了南大的毕业生上台领奖,他们的两位老师也上台,接受现场来宾和师生的鼓掌致意,并与总统合照。我非常、非常感动。毕业典礼往往枯燥冗长,这却是我见过最有人情味、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那些被提名上台的老师,一定是对这个同学有很深的影响,看到学生毕业,还看到学生用这种方式表示他的感谢与敬意,心里一定很感动。
上台接受表扬的老师,还有几位是从印尼和中国,专程飞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呢。最教人佩服的是,有一位国家初级学院的老师 Mdm Tan Geok Choo, 获得两个同学的提名,上台两次!
受到表扬的老师中,有一位是我认识的,Mr Isaac Koh, 他是华中初级学院(现在的华侨中学高中部)的经济老师,是我在华初教书时的同事。他是获得经济系的毕业生提名的。他的得奖,用一句老土的话来说,真是“实至名归”啊。典礼结束后想要找他向他道贺,人太多了,没有找到他。
南大设立这个奖项,一方面鼓励同学饮水思源,另一方面也给那些心怀感恩的同学,有一个向老师公开表示谢意的机会。这样的想法,我想,正是一种大学教育中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的范例呢。
Saturday, 19 July 2008
林高评南大中文系写作班作品
《联合早报》2008年7月15日,发表了林高的一篇文艺评论《开垦荒凉,进入未知——读南大写作班作品和洪秀清的小说》,其中第一部分,是讨论6月17日发表的由凯德老大教的中文系“文学创作”课的部分作品。这里,摘录这个部分,让读者们看一看,评论者如何阅读中文系同学的创作。
------------------------------------------------
6月17日《文艺城》的“南大写作班专版”发表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新诗。黄莺试啼,清早的空气里铿然有金属碰击的喜悦,晨曦也特别温软。指导老师黄凯德采自由启发的方式,加上师生分享阅读经验的感悟,成果在学生作品里有具体的展示。由自我生命的体会出发,检视现代人生深层的积腻、荒凉与沉疴,感性与理性的交织显示诸作者的沉稳。大体言之,文字蕴蓄着力度与锋芒,或有过于稠密之弊;大都采用暗示迂回的现代手法书写,求新而没有背离文学的意味,表现不俗。而今写作班打开门,劳燕分飞了吧。盼他们路越走越笃定,越远。
叶舒琳的《 净赎 》
读叶舒琳的《净赎》,心一下就给攥住,怵惕不宁,像观赏张艺谋早期的电影,比如《菊豆》,色彩的渲染与戏剧的张力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小说开镜便血迹斑斑:颈项汩汩流出赤红鲜血;咽喉伤口处冒着薄红的气泡;她在他大腿的大动脉处再划了道口子;瓷砖壁上半凝固的血迹;脏衣裳上暗褐色血迹形成诡异绚烂的花样……惊骇的画面与她的洁癖正好相映成“趣”——洁癖使得她那么自信,那么满足地完成她残酷的杀人过程。对于她,一日三次洗刷浴室“像一种疯狂且暗哑的膜拜”。叶舒琳对她的性意识以洁癖作隐喻,似倾向贬义,却仍给读者留下思索空间。性,一开始便受严厉的道德眼睛监视着。当“丈夫的右手便伸进了睡袍抚上了内裤边缘”,她的反应是呕吐,莫非那是她看见“小叔也是如此地把右手伸进女儿的裙内”肆意抚弄之后的心理反射,抑或她潜伏着的更为复杂的性意识在作祟?她“折返抽出桶内的右手,逐一挑尽指甲内一切污垢后才满意离开”,显然暗示她意识深层的阴翳角落有令人不安的失衡。叶舒琳对她的性意识的挖掘不肯停在表层,作者最后这样结尾:丈夫的手掏弄着,她“曲缩起双腿,在高潮的霎那看见自己蜷缩成卵在女儿的子宫里”。“高潮”击垮了她的“洁癖”——人,其实应该理性而自在地认识身体的本能?作者最后以小说意象“蜷缩成卵在女儿的子宫里”来阐释她的创作有更为幽邃的意图,余味无穷。至于刺杀小叔的动作诡谲离谱,其过程――洁癖,可以看作她性意识的“现形”。仇杀之后写她与丈夫床上欢好,作者聪明地省略了杀人的后事交代,收得干净利落,避免了坊间小小说满足于建搭故事框架的弊病。
陈美莹的《 岛 》
读陈美莹的《岛》,仿佛误闯入封闭的斗室。密不透风的文字、一个一个的隐喻包围了读者,阴郁的情绪把读者压抑得透不过气来。情绪――隐藏于阴郁与压抑背后的不安,是《岛》要捕捉的“无形的存在”;情绪宣泄之后的冷静与思考,或许正是作者引颈期待的回馈。因为作者主要借助于隐喻以及超现实技巧,读《岛》,不同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趣味。文中两组互相比照、拉扯的设计,比如无法理解彼此的笑容/疯狂/不安的我与阿宽、单薄的岛与充满新奇与诱惑的亚特兰大、拖着湿甲壳,狼狈地爬回洞穴的海蟑螂与笑嘻嘻醉倒街头的流浪汉,藏有丰富的信息,须用心推敲。时间,是个讯号。阿宽“长时间”浸濡在海水里,找不到意义的损耗使得他“嘴角的溃烂漫延至全身,身上的疮孔成为了海蟑螂的匿藏之处”,呼应前文,海蟑螂在此应是贫乏无聊的变形。追寻生命的意义在单薄的岛竟成了一种彷徨与迷惑。飞禽走兽是另一个讯号。看见漂浮7天的肢体、头颅,最后“干净的登陆在白色的沙滩上”,而岛上的飞禽走兽竟习以为常。人兽之间消解了差异性了吗?不都说人是万物之灵?最后我也变成野兽了,眼睁睁看到自己的双手长浓密的毛,“嘴里的獠牙刺穿了腐臭的夜晚”。梦,也是个讯号。离开亚特兰大那一天,我在飞机上睡了7小时,梦连续7小时,梦里我捏造的情节是弱智的男人和退化的野兽不断地厮杀、怒吼……“弱智的男人”与“退化的野兽”对举,是刻意延续了野兽的隐喻意义。读《岛》,是在人为的迷宫里寻找意义的旅程。
刘嘉蕴的“Selamat Datang”
刘嘉蕴的“Selamat Datang”,书写生存的迷惑和苦闷。作者走在繁忙的街道,觉得所谓高楼的繁忙是怪诞、车流的繁忙是可怜、琳琅满目的采购是奢侈……对于虚幻的热闹,浮浅的现实,虽质疑却无可奈何。开头与结束两段重复的文字,看出刘嘉蕴对人生的真切体悟与焦急的期盼。“我在街上来回踱步,直到不自量力的路灯取代阳光,直到我不自量力的纯净再也溶不进那样的复杂。”此句可圈可点。最后走出迷惑,随意而安既是悟的摆脱,也是消极的妥协。
陈丽汶的《夜的,新天地》
陈丽汶的《夜的,新天地》,开头写尽新天地的堕落:“眼前摇晃着时髦、长靴、皮鞋、胭脂、崇洋、烟酒、媚外、肉欲,以及虚伪 的快乐”,结束翻转变成:“新天地和我的脉搏联为一体,血液中的堕落兴奋地呻吟”,视角来个大转弯。中间作者落力书写现实里既兼容又互为抗衡的复杂,促使视角的改变,笔路嫌匆促些。“我”触目就是伪装与糜烂,难以适应,因此逆流乱窜,“像私奔”,想永远逃离这座城市。商业的运作使得一切罪恶成为必要,私奔,是个饶有意味的比喻。“我”移步竟闯入繁华背后的寂静,这里,压抑的传统被贬入后宫,青砖步道失去古色古香……现实给了“我”一次精神之旅,并从中提炼出道理,善与恶须携手而行。冷不防文章来个小插曲:忽然,“你”偷偷吻了 “我” 一下,把黑暗掩护下的“罪恶”,变得轻松活泼起来,是个意外的趣味。
王珮洁和李成钢的诗
另外还有新诗两首。读王珮洁的《HC312随堂造句》,看到苦心经营的字迹,不乏一往情深的思念与贴切而丰腴的相像,个别小节看到作者写诗的“别才”,比如:“周而复始的字迹/少了床边的灯/不由自主的/我们喜欢上了沙漠”;还有:“所有的开始找到各自的结束/我们变了与否/就祈求墨水凝聚而化为/雨点的宽容”,都清新可喜,诗意感人。标上随堂造句的题目,标题与内容如此落差,不禁叫人琢磨作品的要旨其实在嘲讽、否定爱情;严肃背后的谐谑,意犹未尽。《仅服从》一首李成钢是运用切分与拼贴的方法完成。作者选择、切割、剪辑、组合成自己的作品,是一次智力加劳力的行旅,或者一次别有兴味的游戏。
------------------------------------------------
6月17日《文艺城》的“南大写作班专版”发表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新诗。黄莺试啼,清早的空气里铿然有金属碰击的喜悦,晨曦也特别温软。指导老师黄凯德采自由启发的方式,加上师生分享阅读经验的感悟,成果在学生作品里有具体的展示。由自我生命的体会出发,检视现代人生深层的积腻、荒凉与沉疴,感性与理性的交织显示诸作者的沉稳。大体言之,文字蕴蓄着力度与锋芒,或有过于稠密之弊;大都采用暗示迂回的现代手法书写,求新而没有背离文学的意味,表现不俗。而今写作班打开门,劳燕分飞了吧。盼他们路越走越笃定,越远。
叶舒琳的《 净赎 》
读叶舒琳的《净赎》,心一下就给攥住,怵惕不宁,像观赏张艺谋早期的电影,比如《菊豆》,色彩的渲染与戏剧的张力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小说开镜便血迹斑斑:颈项汩汩流出赤红鲜血;咽喉伤口处冒着薄红的气泡;她在他大腿的大动脉处再划了道口子;瓷砖壁上半凝固的血迹;脏衣裳上暗褐色血迹形成诡异绚烂的花样……惊骇的画面与她的洁癖正好相映成“趣”——洁癖使得她那么自信,那么满足地完成她残酷的杀人过程。对于她,一日三次洗刷浴室“像一种疯狂且暗哑的膜拜”。叶舒琳对她的性意识以洁癖作隐喻,似倾向贬义,却仍给读者留下思索空间。性,一开始便受严厉的道德眼睛监视着。当“丈夫的右手便伸进了睡袍抚上了内裤边缘”,她的反应是呕吐,莫非那是她看见“小叔也是如此地把右手伸进女儿的裙内”肆意抚弄之后的心理反射,抑或她潜伏着的更为复杂的性意识在作祟?她“折返抽出桶内的右手,逐一挑尽指甲内一切污垢后才满意离开”,显然暗示她意识深层的阴翳角落有令人不安的失衡。叶舒琳对她的性意识的挖掘不肯停在表层,作者最后这样结尾:丈夫的手掏弄着,她“曲缩起双腿,在高潮的霎那看见自己蜷缩成卵在女儿的子宫里”。“高潮”击垮了她的“洁癖”——人,其实应该理性而自在地认识身体的本能?作者最后以小说意象“蜷缩成卵在女儿的子宫里”来阐释她的创作有更为幽邃的意图,余味无穷。至于刺杀小叔的动作诡谲离谱,其过程――洁癖,可以看作她性意识的“现形”。仇杀之后写她与丈夫床上欢好,作者聪明地省略了杀人的后事交代,收得干净利落,避免了坊间小小说满足于建搭故事框架的弊病。
陈美莹的《 岛 》
读陈美莹的《岛》,仿佛误闯入封闭的斗室。密不透风的文字、一个一个的隐喻包围了读者,阴郁的情绪把读者压抑得透不过气来。情绪――隐藏于阴郁与压抑背后的不安,是《岛》要捕捉的“无形的存在”;情绪宣泄之后的冷静与思考,或许正是作者引颈期待的回馈。因为作者主要借助于隐喻以及超现实技巧,读《岛》,不同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趣味。文中两组互相比照、拉扯的设计,比如无法理解彼此的笑容/疯狂/不安的我与阿宽、单薄的岛与充满新奇与诱惑的亚特兰大、拖着湿甲壳,狼狈地爬回洞穴的海蟑螂与笑嘻嘻醉倒街头的流浪汉,藏有丰富的信息,须用心推敲。时间,是个讯号。阿宽“长时间”浸濡在海水里,找不到意义的损耗使得他“嘴角的溃烂漫延至全身,身上的疮孔成为了海蟑螂的匿藏之处”,呼应前文,海蟑螂在此应是贫乏无聊的变形。追寻生命的意义在单薄的岛竟成了一种彷徨与迷惑。飞禽走兽是另一个讯号。看见漂浮7天的肢体、头颅,最后“干净的登陆在白色的沙滩上”,而岛上的飞禽走兽竟习以为常。人兽之间消解了差异性了吗?不都说人是万物之灵?最后我也变成野兽了,眼睁睁看到自己的双手长浓密的毛,“嘴里的獠牙刺穿了腐臭的夜晚”。梦,也是个讯号。离开亚特兰大那一天,我在飞机上睡了7小时,梦连续7小时,梦里我捏造的情节是弱智的男人和退化的野兽不断地厮杀、怒吼……“弱智的男人”与“退化的野兽”对举,是刻意延续了野兽的隐喻意义。读《岛》,是在人为的迷宫里寻找意义的旅程。
刘嘉蕴的“Selamat Datang”
刘嘉蕴的“Selamat Datang”,书写生存的迷惑和苦闷。作者走在繁忙的街道,觉得所谓高楼的繁忙是怪诞、车流的繁忙是可怜、琳琅满目的采购是奢侈……对于虚幻的热闹,浮浅的现实,虽质疑却无可奈何。开头与结束两段重复的文字,看出刘嘉蕴对人生的真切体悟与焦急的期盼。“我在街上来回踱步,直到不自量力的路灯取代阳光,直到我不自量力的纯净再也溶不进那样的复杂。”此句可圈可点。最后走出迷惑,随意而安既是悟的摆脱,也是消极的妥协。
陈丽汶的《夜的,新天地》
陈丽汶的《夜的,新天地》,开头写尽新天地的堕落:“眼前摇晃着时髦、长靴、皮鞋、胭脂、崇洋、烟酒、媚外、肉欲,以及虚伪 的快乐”,结束翻转变成:“新天地和我的脉搏联为一体,血液中的堕落兴奋地呻吟”,视角来个大转弯。中间作者落力书写现实里既兼容又互为抗衡的复杂,促使视角的改变,笔路嫌匆促些。“我”触目就是伪装与糜烂,难以适应,因此逆流乱窜,“像私奔”,想永远逃离这座城市。商业的运作使得一切罪恶成为必要,私奔,是个饶有意味的比喻。“我”移步竟闯入繁华背后的寂静,这里,压抑的传统被贬入后宫,青砖步道失去古色古香……现实给了“我”一次精神之旅,并从中提炼出道理,善与恶须携手而行。冷不防文章来个小插曲:忽然,“你”偷偷吻了 “我” 一下,把黑暗掩护下的“罪恶”,变得轻松活泼起来,是个意外的趣味。
王珮洁和李成钢的诗
另外还有新诗两首。读王珮洁的《HC312随堂造句》,看到苦心经营的字迹,不乏一往情深的思念与贴切而丰腴的相像,个别小节看到作者写诗的“别才”,比如:“周而复始的字迹/少了床边的灯/不由自主的/我们喜欢上了沙漠”;还有:“所有的开始找到各自的结束/我们变了与否/就祈求墨水凝聚而化为/雨点的宽容”,都清新可喜,诗意感人。标上随堂造句的题目,标题与内容如此落差,不禁叫人琢磨作品的要旨其实在嘲讽、否定爱情;严肃背后的谐谑,意犹未尽。《仅服从》一首李成钢是运用切分与拼贴的方法完成。作者选择、切割、剪辑、组合成自己的作品,是一次智力加劳力的行旅,或者一次别有兴味的游戏。
Friday, 18 July 2008
登高看 Jomtien 和 Pattaya
Jomtien 是离开 Pattaya 五分钟车程的一个小地方,有一个漂亮但比较短的海滩。这里的亚洲游客比较少,而白人游客比较多。虽然说短,从海滩的一端开车到另外一端,也要五分钟呢。我们沿着与海滩平行的马路,走啊走啊,走了半个小时,还是见到沙滩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各色沙滩椅。据说这个时候是旅游淡季,如果是旺季,那几万张沙滩椅将会都坐满了人。真难想象。这种情景倒是照片和电影里看过。Jomtien 与 Pattaya 的不同,是这里没有大型的百货商场,也没有那么多永远挤满了游客的酒吧和舞厅。到了晚上比较安静,游客大概都跑到 Pattaya 去了。那时非常方便的事,马路上一辆又一辆的 tuk tuk, 从 Jomtien 到 Pattaya 只收一人10 baht 的车费。
有一天晚上,从曼谷机场载我们到 Pattaya 的 Kom (他是 B 的朋友),带我们到离开 Jomtien 大概 20 分钟车程的一个海边吃饭。Kom 说,这里比较清静,没有那么多 farang, 连本地人也不一定知道这个地方。餐馆是就建在海上的一个浮脚建筑,真的没有什么人,海鲜又好吃,又比游客区便宜。
有一天晚上,从曼谷机场载我们到 Pattaya 的 Kom (他是 B 的朋友),带我们到离开 Jomtien 大概 20 分钟车程的一个海边吃饭。Kom 说,这里比较清静,没有那么多 farang, 连本地人也不一定知道这个地方。餐馆是就建在海上的一个浮脚建筑,真的没有什么人,海鲜又好吃,又比游客区便宜。
从餐馆望出去就是 Jomtien 的海湾,往南是几座建在海上的人家,附近还有绑着渔船的木头 jetty. 这是我们整个旅程最写意也最满足的一顿饭。
Tuesday, 15 July 2008
关于南大中文系
星期天开始,我的部落格的留言簿,开始有读者热烈讨论关于南大中文系的师生素质的课题。开张两年,这里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呢。cbox的留言是不会永久纪录的,所以,我把到目前为止的留言,转贴在这里,好做个纪录。另外,作为部落格主,同时也是南大中文系的成员之一,我有义务作出一些回应。不过,这里的回应,就如我向来所相信的,是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任何机构或群体。
以下是这两天在留言簿里的各方看法。
--------------------------------------------
13 Jul 08, 15:33
sudent: 南大中文系的师资太差了,令人失望。经常看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在担任助理教授,缺乏一流的教师,如何为岛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我在这里已经待了几年了,什么也没有学到!据说,南大打出向全世界招聘的广告,结果呢?优秀的人才被拒绝,庸才倒是被录用了!柯老师,你应该担负起延揽人才的重任!
13 Jul 08, 15:44
urbanite: 差一點也情有可原啦我覺得,南大中文系應該是前幾年才成立不久的
13 Jul 08, 15:46
urbanite: 如果要學深的就去臺灣或中國哦,新加坡本身就沒那么重視中文的啦
13 Jul 08, 22:37
南大中文系的同学-pj: 在没有任何论据与推论的情况下,做出此言论,未免有点仓促了吧。此外,我也挺好奇您是如何定义“优秀的人才”并且又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庸才”?或许,同学,您不妨先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什么也没有学到”,这一切都是老师的问题吗?
14 Jul 08, 09:25
one student say: 南大的学生也良莠不齐哦。有些学生什么也不动也有有任何人文背,在年半百的时候居然进入南大中文系读博士,据说好那奖学经
14 Jul 08, 09:37
one student say: sorry,打字错误。有的学生什么也不懂,也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只是家庭主妇一个,据说还拿奖学经。上次在南大与国大的研究生研讨会上,因为其论文毫无问题意识,当然也看不出学术买,当时被国大老师质疑,这是一个博士生?
14 Jul 08, 09:38
one student say: sorry, 学术脉络
14 Jul 08, 10:44
liusu: one student, 批评别人容易,要求自己难。学术场域什么水平的“学者”都有,你可以引以为鉴,选择你的学习对象。大学里求知还是靠自己,别受周边不合情理的事物干扰:)
14 Jul 08, 14:29
david: 与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中文系相比,你不能不承认:国大和南大的中文系,都很薄弱。看看师生们发表的论文,就知道水平多差。即便是英国、美国毕业的博士,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不是语言的问题,不是说你掌握了好几门外语,就可以做好学问了。语言不是一切,关键是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批判精神。没有学术资源,没有学术气氛,没有学术大师,即便工资再高,也请不来人才!如此而已,而已。
14 Jul 08, 17:17
urbanite: 因為新加坡社會對華文的要求也不是說很高的啦,有人愿意學當然是好的,我如果是校長我也會給那些要學的人機會的。。。不好意思,我講的好膚淺,大家可以無視我,嘻嘻:D
--------------------------------------------
我曾经在《联合早报》的专栏里,讨论过中文系在新加坡的意义,也在这个部落格里,进一步谈我在南大中文系的理念。就如我在这两篇文章里所说的,新加坡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中国、台湾、香港不同,我们的中文系,必然也有自己的特色、教育需要和理想。我倒不认为我们的中文系需要和那些国家的中文系一样。认清自己的特殊环境,再根据自己的理念发展中文系,才是最有意义的。
至于读者批评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素质,我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反省一下,究竟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是知识不够丰富?是教学方法有所不足?是对待学生的态度有问题?教学和研究是我最主要的任务,如果读者有什么具体的例子,让我可以更有效地反省和提升,我非常欢迎。现在所看到的提法,都过于笼统,我也不知道要从哪里、要如何着手。
如果这些批评,是针对南大中文系的概括而笼统意见,我就不同意了。我们要看到的,同样是环境的特点。每个地方的大学体制和教育目标不同,也会吸引到不同的老师和学生、培养出不同的气质。而各地的不同,正是各地特色所在。南大的中文系目前的老师和学生,让我感到自豪。我相信我们有不足之处,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不过,我的学生也可以证明,我们的老师有许多优秀的素质。至于我的学生,究竟是不是优秀的学生,等到他们毕业之后,我相信社会可以验证这一点。
南大中文系是一个大家庭,我只是这个大家庭里众多成员之中的一个。我作为一个个人,还真无法代表南大中文系说话。想起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想起他们每一个各有特色、想法,各有所长,我总是要为这整个大家庭感到高兴和自豪的。
以下是这两天在留言簿里的各方看法。
--------------------------------------------
13 Jul 08, 15:33
sudent: 南大中文系的师资太差了,令人失望。经常看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在担任助理教授,缺乏一流的教师,如何为岛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我在这里已经待了几年了,什么也没有学到!据说,南大打出向全世界招聘的广告,结果呢?优秀的人才被拒绝,庸才倒是被录用了!柯老师,你应该担负起延揽人才的重任!
13 Jul 08, 15:44
urbanite: 差一點也情有可原啦我覺得,南大中文系應該是前幾年才成立不久的
13 Jul 08, 15:46
urbanite: 如果要學深的就去臺灣或中國哦,新加坡本身就沒那么重視中文的啦
13 Jul 08, 22:37
南大中文系的同学-pj: 在没有任何论据与推论的情况下,做出此言论,未免有点仓促了吧。此外,我也挺好奇您是如何定义“优秀的人才”并且又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庸才”?或许,同学,您不妨先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什么也没有学到”,这一切都是老师的问题吗?
14 Jul 08, 09:25
one student say: 南大的学生也良莠不齐哦。有些学生什么也不动也有有任何人文背,在年半百的时候居然进入南大中文系读博士,据说好那奖学经
14 Jul 08, 09:37
one student say: sorry,打字错误。有的学生什么也不懂,也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只是家庭主妇一个,据说还拿奖学经。上次在南大与国大的研究生研讨会上,因为其论文毫无问题意识,当然也看不出学术买,当时被国大老师质疑,这是一个博士生?
14 Jul 08, 09:38
one student say: sorry, 学术脉络
14 Jul 08, 10:44
liusu: one student, 批评别人容易,要求自己难。学术场域什么水平的“学者”都有,你可以引以为鉴,选择你的学习对象。大学里求知还是靠自己,别受周边不合情理的事物干扰:)
14 Jul 08, 14:29
david: 与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中文系相比,你不能不承认:国大和南大的中文系,都很薄弱。看看师生们发表的论文,就知道水平多差。即便是英国、美国毕业的博士,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不是语言的问题,不是说你掌握了好几门外语,就可以做好学问了。语言不是一切,关键是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批判精神。没有学术资源,没有学术气氛,没有学术大师,即便工资再高,也请不来人才!如此而已,而已。
14 Jul 08, 17:17
urbanite: 因為新加坡社會對華文的要求也不是說很高的啦,有人愿意學當然是好的,我如果是校長我也會給那些要學的人機會的。。。不好意思,我講的好膚淺,大家可以無視我,嘻嘻:D
--------------------------------------------
我曾经在《联合早报》的专栏里,讨论过中文系在新加坡的意义,也在这个部落格里,进一步谈我在南大中文系的理念。就如我在这两篇文章里所说的,新加坡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中国、台湾、香港不同,我们的中文系,必然也有自己的特色、教育需要和理想。我倒不认为我们的中文系需要和那些国家的中文系一样。认清自己的特殊环境,再根据自己的理念发展中文系,才是最有意义的。
至于读者批评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素质,我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反省一下,究竟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是知识不够丰富?是教学方法有所不足?是对待学生的态度有问题?教学和研究是我最主要的任务,如果读者有什么具体的例子,让我可以更有效地反省和提升,我非常欢迎。现在所看到的提法,都过于笼统,我也不知道要从哪里、要如何着手。
如果这些批评,是针对南大中文系的概括而笼统意见,我就不同意了。我们要看到的,同样是环境的特点。每个地方的大学体制和教育目标不同,也会吸引到不同的老师和学生、培养出不同的气质。而各地的不同,正是各地特色所在。南大的中文系目前的老师和学生,让我感到自豪。我相信我们有不足之处,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不过,我的学生也可以证明,我们的老师有许多优秀的素质。至于我的学生,究竟是不是优秀的学生,等到他们毕业之后,我相信社会可以验证这一点。
南大中文系是一个大家庭,我只是这个大家庭里众多成员之中的一个。我作为一个个人,还真无法代表南大中文系说话。想起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想起他们每一个各有特色、想法,各有所长,我总是要为这整个大家庭感到高兴和自豪的。
Saturday, 12 July 2008
Jomtien 路边摊小吃
游客都到 Pattaya, 我选择了 Jomtien. 我总是喜欢选择最热闹的地点不远的地方,可以享受一点清幽,以及距离的美感,但是,如果想要耽溺,想要找寻热闹,五分钟的 tuk tuk 车程,就能够到达。
Jomtien 没有什么著名的大餐馆,主要的那条与海滩平行的马路,倒是沿路都是小吃摊。有一点像岛国的煮炒档,中午多数是炒饭炒面,晚餐时候,档口外就摆出了各种色彩鲜艳诱人的海鲜。
这里的图片,当然不是一餐。不过,回来之后整理照片,发现只有这些食物的照片,后来吃得越来越高兴,就都忘了拍照啦。虽然是路边摊小吃,做得有点粗糙,但是都很新鲜可口。如果读者到过泰国,应该都认得出来吧。
Jomtien 没有什么著名的大餐馆,主要的那条与海滩平行的马路,倒是沿路都是小吃摊。有一点像岛国的煮炒档,中午多数是炒饭炒面,晚餐时候,档口外就摆出了各种色彩鲜艳诱人的海鲜。
这里的图片,当然不是一餐。不过,回来之后整理照片,发现只有这些食物的照片,后来吃得越来越高兴,就都忘了拍照啦。虽然是路边摊小吃,做得有点粗糙,但是都很新鲜可口。如果读者到过泰国,应该都认得出来吧。
Wednesday, 9 July 2008
实践剧场:《在月台邂逅》
一部当代的经典作品,一次新港戏剧的碰撞
由香港知名编剧潘惠森创作 郭践红及冯蔚衡联合执导 连同新港两地杰出演员
实践剧场为您呈献
在月台邂逅
A contemporary classic
A meeting of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theatre
Written by renowned Hong Kong playwright Paul Poon
Co-directed by Kuo Jian Hong & Fung Wai Hang, with actors from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The Theatre Practice presents
MOON STORY
17 - 20.7.2008
戏剧中心黑箱剧场;演出仅限6场,万勿错过!
Drama Centre Black Box - Only 6 performances, don’t miss it!
购票详情请浏览 www.sistic.com ,或拨电63372525
Please go to www.sistic.com for ticketing information, or call 63372525
Saturday, 5 July 2008
写剧本的状态
这个部落格的设立,是为了记录改编自我的剧本和散文的戏剧《独在家乡为异客》的演出和回应,所以部落格也借用剧名为名。那是在2006年6月。我没有想到,才过了两年,这个部落格又有一个新戏要向读者宣传。
回顾一下,我写的剧本和演出的年份(不算学生时代的习作)有以下几个:
1. 《适度的梦》,1989年,柯思仁、陈英豪编剧,陈英豪导演。
2. 《刺客 · 乩童 · 按摩女郎》,1991年,柯思仁、陈英豪编剧,陈英豪导演。
3. 《市中隐者》,1996年,柯思仁编剧,郭庆亮导演。1997年台北演出(郭庆亮导演);2000年新加坡重演(沈鹏耀导演)。
4. 《骨骨》,2002年,柯思仁编剧,陈日辉改编、导演。
5. 《独在家乡为异客》,2006年,柯思仁、黄浩威文本,郭庆亮改编、导演。
去年,实践剧场向我提起,要在今年在新加坡剧场节做一个演出,我很高兴的答应了。践红说,是和晓义合作。当时,晓义还在实践剧场做全职,谁知道,过了没有多久,他就进了南大中文系,成了我班上的学生呢。
整个构思、讨论、写作的过程,非常愉快。和晓义的谈话中,有许多想法上的冲击,也带来许多新的灵感。我们现在的 official 身份是师生,不过,这不怎么妨碍我们的合作,反而通过上课时频繁的思想交流,我们在想法上有更多的默契。
我现在的状态,是想要写剧本呢。期待看《舞国女皇》在8月的演出,同时,我又开始构思下一个剧本了。
回顾一下,我写的剧本和演出的年份(不算学生时代的习作)有以下几个:
1. 《适度的梦》,1989年,柯思仁、陈英豪编剧,陈英豪导演。
2. 《刺客 · 乩童 · 按摩女郎》,1991年,柯思仁、陈英豪编剧,陈英豪导演。
3. 《市中隐者》,1996年,柯思仁编剧,郭庆亮导演。1997年台北演出(郭庆亮导演);2000年新加坡重演(沈鹏耀导演)。
4. 《骨骨》,2002年,柯思仁编剧,陈日辉改编、导演。
5. 《独在家乡为异客》,2006年,柯思仁、黄浩威文本,郭庆亮改编、导演。
去年,实践剧场向我提起,要在今年在新加坡剧场节做一个演出,我很高兴的答应了。践红说,是和晓义合作。当时,晓义还在实践剧场做全职,谁知道,过了没有多久,他就进了南大中文系,成了我班上的学生呢。
整个构思、讨论、写作的过程,非常愉快。和晓义的谈话中,有许多想法上的冲击,也带来许多新的灵感。我们现在的 official 身份是师生,不过,这不怎么妨碍我们的合作,反而通过上课时频繁的思想交流,我们在想法上有更多的默契。
我现在的状态,是想要写剧本呢。期待看《舞国女皇》在8月的演出,同时,我又开始构思下一个剧本了。
Thursday, 3 July 2008
阶级
最近看到大学校园里好多地方的厕所门上都贴了类似的字条:“strictly for staff only”. 这样的写法,究竟是要把谁排斥在厕所门外?学生?公众人士?没事到大学校园里逛的闲人?使用厕所是最基本的人权啊。难道只有 staff 才会有三急,别人都可以忍着找另外一间“NOT strictly for staff” 的厕所?
我实在很惊讶,在这个地方,这个时代,竟然还有这种阶级之分。只有特权阶级,才能够享受到使用厕所的方便!
再仔细想一想,嘿嘿,这就是我的不应该了。没有阶级之分?难道我是共产主义者?只有共产主义这才会幻想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只有共产主义者才会梦想国家主席和老百姓可以共用一个厕所!
oh, no, no, no, no! don’t call me a commi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