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9 September 2009
为黄浩威的诗集《冰封赤道》写的序
浩威的第一本诗集出版,要我为他写序。我的阅读与心情,都写在这篇序文里了。
**************************************************
阅读诗人,阅读自己
柯思仁
当我初次认识这个年轻诗人,那是1994年的事。他刚刚开始练习写诗。这个以文字作为道具的魔术师,把他的魔术表演得像一个剧场,展示各种变幻与惊奇的效果。文字在他的揉搓拍捏之下,变得富有弹性,总是饱含戏剧性的张力,让阅读的人必须屏息,然后又要设法阻止心跳超速。
他的诗,不是那种充斥浪漫幻觉和抒情自恋色彩的作品,不是那种让人在无聊的时刻读了之后产生小小的喜悦,然后带着舒服的心情重新耽溺在仍然自我的现实之中的作品。他不是那种把写诗作为宣扬自我或逃避世俗手段的诗人。
他有一种对情感的细腻触觉,读他的诗,读者会发现一些平时也许隐藏在生活的缝隙之中的感受细节,被他的文字展演出来,让人惊觉这些感受竟然是那么真实而又那么隐蔽。他的诗中还有一种声音,不断用各种反讽、戏拟、反叛、颠覆等等语气,挑战读者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认知方式。
喜爱这个诗人的作品的读者,必定是一个有自主性的读者。诗人通过他的文字,和他的读者一起挑战社会中固有的意识与观念,使读者必须对自己平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开始发生怀疑,使读者必须重新思考原来所信奉的价值。
他是一个感性的诗人,因而他的诗让读者感动,可是又不是那种媚俗的感动。这个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剧作者和评论人,而他的这些身份所具有的戏剧性和思想性,又使得他的诗展现更多元、更多层次的丰富效果。
当他刚刚开始写诗的时候,他写完一首新作,会很兴奋地给我读,要我给他提意见。我一首一首细细地读,然后我们就从诗开始,谈文字的处理,谈诗的意境,谈着谈着,就谈到社会和理想,谈到岛国和世界。
这些年来,诗人还是常常给我读他的新作。我从他的诗中,阅读他的感情和思想,他的失落和憧憬,他的批判和关怀。我也从他的诗中,一次又一次,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世界。我是一个旁观而抽离的读者,我又是一个和诗人不断进行互动的对话者。
谢谢你,浩威。谢谢你的诗。
**************************************************
阅读诗人,阅读自己
柯思仁
当我初次认识这个年轻诗人,那是1994年的事。他刚刚开始练习写诗。这个以文字作为道具的魔术师,把他的魔术表演得像一个剧场,展示各种变幻与惊奇的效果。文字在他的揉搓拍捏之下,变得富有弹性,总是饱含戏剧性的张力,让阅读的人必须屏息,然后又要设法阻止心跳超速。
他的诗,不是那种充斥浪漫幻觉和抒情自恋色彩的作品,不是那种让人在无聊的时刻读了之后产生小小的喜悦,然后带着舒服的心情重新耽溺在仍然自我的现实之中的作品。他不是那种把写诗作为宣扬自我或逃避世俗手段的诗人。
他有一种对情感的细腻触觉,读他的诗,读者会发现一些平时也许隐藏在生活的缝隙之中的感受细节,被他的文字展演出来,让人惊觉这些感受竟然是那么真实而又那么隐蔽。他的诗中还有一种声音,不断用各种反讽、戏拟、反叛、颠覆等等语气,挑战读者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认知方式。
喜爱这个诗人的作品的读者,必定是一个有自主性的读者。诗人通过他的文字,和他的读者一起挑战社会中固有的意识与观念,使读者必须对自己平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开始发生怀疑,使读者必须重新思考原来所信奉的价值。
他是一个感性的诗人,因而他的诗让读者感动,可是又不是那种媚俗的感动。这个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剧作者和评论人,而他的这些身份所具有的戏剧性和思想性,又使得他的诗展现更多元、更多层次的丰富效果。
当他刚刚开始写诗的时候,他写完一首新作,会很兴奋地给我读,要我给他提意见。我一首一首细细地读,然后我们就从诗开始,谈文字的处理,谈诗的意境,谈着谈着,就谈到社会和理想,谈到岛国和世界。
这些年来,诗人还是常常给我读他的新作。我从他的诗中,阅读他的感情和思想,他的失落和憧憬,他的批判和关怀。我也从他的诗中,一次又一次,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世界。我是一个旁观而抽离的读者,我又是一个和诗人不断进行互动的对话者。
谢谢你,浩威。谢谢你的诗。
Friday, 18 September 2009
两个星期
这两个星期,忙得不可开交。一切都是由两个星期前的食物中毒开始。在家里养病了两天,接下来就日日夜夜的忙,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不得已要暂时搁下。
其一,表弟 J 的儿子出生的那天,刚好是我病假的开始。一直想要去看他们,却都找不到时间。不过,终于明天早上可以去看看听说非常可爱的宝宝。嘿嘿,倒是已经在舅母的部落格里看到他的照片了呢。
其二,这两个星期是实践剧场的《罗生门》的演出,也错过了。错过演出,就永远没有办法找机会补回了。《罗生门》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黑泽明的电影,是在大学的时候看过的,很震惊于他如何以电影的方式处理观点。另外,我在大学的话剧社参与的第一个演出,正是《罗生门》改编的。当然还有,劲红的导演,践红的设计,本来都是不应该错过的。今天晚上在实践开会,听他们说的有来有去,更觉得遗憾。
其三,这个部落格荒废了两个星期,读者常常来到都看不到更新,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更新部落格就像是种田一样,两个星期没有耕耘,看起来有点荒芜。
说到种田,最近朋友们的 facebook 很多都在种田,好像很好玩很投入的样子。我大概没有时间玩这个了。希望我这两个星期忙着种的别种的田,很快会看到有不错的收获,就可以不再那么感到遗憾了。
其一,表弟 J 的儿子出生的那天,刚好是我病假的开始。一直想要去看他们,却都找不到时间。不过,终于明天早上可以去看看听说非常可爱的宝宝。嘿嘿,倒是已经在舅母的部落格里看到他的照片了呢。
其二,这两个星期是实践剧场的《罗生门》的演出,也错过了。错过演出,就永远没有办法找机会补回了。《罗生门》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黑泽明的电影,是在大学的时候看过的,很震惊于他如何以电影的方式处理观点。另外,我在大学的话剧社参与的第一个演出,正是《罗生门》改编的。当然还有,劲红的导演,践红的设计,本来都是不应该错过的。今天晚上在实践开会,听他们说的有来有去,更觉得遗憾。
其三,这个部落格荒废了两个星期,读者常常来到都看不到更新,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更新部落格就像是种田一样,两个星期没有耕耘,看起来有点荒芜。
说到种田,最近朋友们的 facebook 很多都在种田,好像很好玩很投入的样子。我大概没有时间玩这个了。希望我这两个星期忙着种的别种的田,很快会看到有不错的收获,就可以不再那么感到遗憾了。
Thursday, 3 September 2009
因为戏剧,课室变成了奇境
《嘿!这里有戏——华文教学里的戏剧应用》是一本难得的关于 Drama-in-Education 与华文教学的书。以下是我为这本书写的序。如果你是老师,或者准备成为老师,或者想成为老师,应该拥有一本。
因为戏剧,课室变成了奇境
柯思仁
2000年初,当我在国立教育学院接过“戏剧教学法”的时候,这门课是“文学教学法”的一个附属单元。也就是说,戏剧是作为文学的一种类别,教学的重点是戏剧文本的阅读与分析。我当时的想法是,华文老师在课室里教文学的机会已经很少了,而学校文学课程中的戏剧分量极少甚至没有,何况,戏剧也可以采用一般对待文学文本的方法来处理。那么,“戏剧教学法”这门课,可以怎样为大多数华文老师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当时,借助戏剧表演为方法,以训练说话和表达能力为目标的“Speech and Drama”,在英文课的系统里,已经采用多年,而英语戏剧团体“必要剧场”(The Necessary Stage)则开始与学校合作,推出通过戏剧方法达到多元学习目标的“Learning through Drama”课程,也获得良好反应。于是我想,与其把戏剧作为一种学习的对象,不如把戏剧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介绍到一般的华文课中,让所有上我的课的实习老师,有机会尝试以一种新的教学技能,让华文课更多姿多彩,提高学习的效益。
从2000年到2005年,我为将在中学与高中教华文的老师开设的“戏剧教学法”,从“如何教戏剧”变成“如何以戏剧进行教学”。虽然是只有一个学分的课,我简要地介绍了雕塑(sculpture)、静止画面(tableaux)、热席(hot seating)等方法,并结合使用于语文与文化等的教学。后来,在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陈照明教授的支持之下,我进一步为学士课程与硕士课程分别设计了“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相关的单元。那几年,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我都相当专注于教育戏剧的领域。
对于绝大多数的华文老师来说,无论是戏剧教学法还是教育戏剧,都是相当陌生且新鲜的概念。几次开课下来,老师们的积极反应,让我更相信应该要加以推广;而老师们毕业后在学校里继续实践,也让我知道这种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不仅为课室注入活力,也强化老师的自信与能力。接下来,戏剧盒艺术总监郭庆亮在学校里进行教育戏剧课程,我全程观察、讨论,原本希望完成一个研究报告。陈翡翠老师虽然没有上过我的教育戏剧课,她对此的热忱与坚持却一直让我感动,而我也曾经在最初阶段,参与她在布兰雅坡小学的教学创新实践,并曾经和她的校长讨论过这个计划,也很欣慰于校长的大力支持。
2003年底,我转任南洋理工大学新开设的中文系,离开教育与师训系统,教学与研究方向有所改变,之前几年逐渐累积的教育戏剧经验和资源,不得不暂搁一边。这个转变所带来的最大遗憾,是我原本计划要完成有关教育戏剧的专书,因此无法完成。
不过,两年前,当我获知在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任职的曾昭程老师,开始与庆亮、翡翠合作,还邀得林振南老师、张晓忆老师、曾佩溋老师的加入,组成一个人员精简但经验丰富的队伍,展开一个华文教学中的教育戏剧计划,我是非常兴奋与期待的。这个阵容有四方面的人才:在课室里进行实际教学的年轻老师、经验丰富的资深特级教师、具备课程规划经验的专业人员、以及结合剧场与教育戏剧理念的实践者。这是一个理想的多元组合,同时再现了教育戏剧的多元性与跨领域特征。
经过多时的努力,他们完成了这本书:《嘿!这里有戏——华文教学里的戏剧应用》,而我有幸得以先睹为快。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兼顾理论与实践,一方面,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教育戏剧的概念,另一方面,又提供许多实际可行的教学建议与方案。概念的讨论是重要的,因为教育戏剧强调的正是教师的自主性、思考性与引导角色,老师必须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才能够配合学生情况与教学需要,自由运用与调整教学策略。各种戏剧技巧的具体介绍,以及以课本为基础的教案设计,则让老师们更方便直接选取使用。在这两者的紧密配合之下,老师将更能够灵活而有效地在课室里,让教育戏剧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果。
这本书虽然是以小学华文老师为主要对象,不过,我相信读者将不会只是局限于此。不同背景与教学对象的老师,都可以从书中获得启示与灵感,经过适当的调整,就可以在他们的课室里进行尝试。这也正是教育戏剧让人感觉被赋予力量的地方:作为教师的你,如果能够把教育戏剧带进课室,你会发现,那个把课室变成奇境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正是创造这个奇境的魔术师。
因为戏剧,课室变成了奇境
柯思仁
2000年初,当我在国立教育学院接过“戏剧教学法”的时候,这门课是“文学教学法”的一个附属单元。也就是说,戏剧是作为文学的一种类别,教学的重点是戏剧文本的阅读与分析。我当时的想法是,华文老师在课室里教文学的机会已经很少了,而学校文学课程中的戏剧分量极少甚至没有,何况,戏剧也可以采用一般对待文学文本的方法来处理。那么,“戏剧教学法”这门课,可以怎样为大多数华文老师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当时,借助戏剧表演为方法,以训练说话和表达能力为目标的“Speech and Drama”,在英文课的系统里,已经采用多年,而英语戏剧团体“必要剧场”(The Necessary Stage)则开始与学校合作,推出通过戏剧方法达到多元学习目标的“Learning through Drama”课程,也获得良好反应。于是我想,与其把戏剧作为一种学习的对象,不如把戏剧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介绍到一般的华文课中,让所有上我的课的实习老师,有机会尝试以一种新的教学技能,让华文课更多姿多彩,提高学习的效益。
从2000年到2005年,我为将在中学与高中教华文的老师开设的“戏剧教学法”,从“如何教戏剧”变成“如何以戏剧进行教学”。虽然是只有一个学分的课,我简要地介绍了雕塑(sculpture)、静止画面(tableaux)、热席(hot seating)等方法,并结合使用于语文与文化等的教学。后来,在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陈照明教授的支持之下,我进一步为学士课程与硕士课程分别设计了“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相关的单元。那几年,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我都相当专注于教育戏剧的领域。
对于绝大多数的华文老师来说,无论是戏剧教学法还是教育戏剧,都是相当陌生且新鲜的概念。几次开课下来,老师们的积极反应,让我更相信应该要加以推广;而老师们毕业后在学校里继续实践,也让我知道这种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不仅为课室注入活力,也强化老师的自信与能力。接下来,戏剧盒艺术总监郭庆亮在学校里进行教育戏剧课程,我全程观察、讨论,原本希望完成一个研究报告。陈翡翠老师虽然没有上过我的教育戏剧课,她对此的热忱与坚持却一直让我感动,而我也曾经在最初阶段,参与她在布兰雅坡小学的教学创新实践,并曾经和她的校长讨论过这个计划,也很欣慰于校长的大力支持。
2003年底,我转任南洋理工大学新开设的中文系,离开教育与师训系统,教学与研究方向有所改变,之前几年逐渐累积的教育戏剧经验和资源,不得不暂搁一边。这个转变所带来的最大遗憾,是我原本计划要完成有关教育戏剧的专书,因此无法完成。
不过,两年前,当我获知在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任职的曾昭程老师,开始与庆亮、翡翠合作,还邀得林振南老师、张晓忆老师、曾佩溋老师的加入,组成一个人员精简但经验丰富的队伍,展开一个华文教学中的教育戏剧计划,我是非常兴奋与期待的。这个阵容有四方面的人才:在课室里进行实际教学的年轻老师、经验丰富的资深特级教师、具备课程规划经验的专业人员、以及结合剧场与教育戏剧理念的实践者。这是一个理想的多元组合,同时再现了教育戏剧的多元性与跨领域特征。
经过多时的努力,他们完成了这本书:《嘿!这里有戏——华文教学里的戏剧应用》,而我有幸得以先睹为快。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兼顾理论与实践,一方面,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教育戏剧的概念,另一方面,又提供许多实际可行的教学建议与方案。概念的讨论是重要的,因为教育戏剧强调的正是教师的自主性、思考性与引导角色,老师必须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才能够配合学生情况与教学需要,自由运用与调整教学策略。各种戏剧技巧的具体介绍,以及以课本为基础的教案设计,则让老师们更方便直接选取使用。在这两者的紧密配合之下,老师将更能够灵活而有效地在课室里,让教育戏剧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果。
这本书虽然是以小学华文老师为主要对象,不过,我相信读者将不会只是局限于此。不同背景与教学对象的老师,都可以从书中获得启示与灵感,经过适当的调整,就可以在他们的课室里进行尝试。这也正是教育戏剧让人感觉被赋予力量的地方:作为教师的你,如果能够把教育戏剧带进课室,你会发现,那个把课室变成奇境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正是创造这个奇境的魔术师。
Labels:
阅读
Wednesday, 2 September 2009
嘿!这里有戏——华文教学里的戏剧应用
一说到用“戏”来活化教学,有些语文老师就存有戒心。因为他们想到的大概是:游戏、享乐、随机和冒险。或者用“戏”教学对有些老师来说,等于在语文课里教学生如何“演戏”。那些希望尝试的老师又因为预想到课室管理问题而裹足不前。
在华文的教室里使用戏剧技巧来引导学习意味着什么?这样的课程取向究竟和演艺课程(Speech and Drama)有什么区别?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具体要如何操作?
为解答这些问题,布兰雅坡小学的两位老师,联同新加坡教育部的课程规划员和特级教师,以及华语专业剧团戏剧盒的艺术总监郭庆亮,利用2007年小学华文课程推展单元模式教学的时机,进行了校本的创新实践,考量校本课程在应用了戏剧技巧来活化和深化华文教学之后,它与中央课程能够如何相辅相成,共同达致学习目标。
《嘿!这里有戏》正是这段探索的记录。通过结合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理念与技巧的解说,并收录经过课堂实践、效果理想的可行教案,《嘿!这里有戏》希望开展岛国华文学习的全新想象!
《嘿!这里有戏》零售价: S$18.00;教师优惠价:S$16.00
代理: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 LINGZI MEDIA PTE LTD
48 Toh Guan Road East #06-106 S(608586)
Tel: 62935677 Fax: 62933575 Email: info@lingzi.com.sg
联系人:文旭 96195407 / 敏蓉 96557191 / 思齐 96340047
Labels:
阅读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