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1 January 2007
满城尽是小粉丝
这些年轻人坐在IMM地下层的空地的地板上,被黄色的栏杆围起来。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我在星期天为了办一些事,到IMM,看到了这样的场面。
第一张照片,是在旁边走道上的情况,第二张则是在主要的大厅里。场面非常安静,她们绝大多数是女生,偶尔可以见到一两个男生,非常少。这么多人,可是非常安静。要不是乖乖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看着前方发呆,要不聚精会神地在纸张上涂涂写写。非常安静,真的。
原来她们都是流行小组“飞轮海”的粉丝。我拍照的时候是下午4点半,飞轮海的签唱会则是在6点才举行的呢。后来看到媒体上的报道,前一天晚上就已经有人来占位子了。照片上看到的粉丝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旁边的走道上,商店外面一直到厕所外面,二楼的栏杆旁,还有IMM建筑外面(当时还在下着毛毛细雨呢),都满满坐着站着粉丝呢。
我看着这些粉丝那么专心那么安静的在等待着偶像的出现,突然很努力的想要回忆起当我少年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为了某一个偶像那么疯狂。好像并没有呢。是我缺乏那种热情吗?还是我不懂得欣赏偶像?对于少年来说,有一个偶像让他疯狂的追求,是那么美好动人的一件事啊。
也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不相信有一个完美的终极对象可以让我追求了。我好像也没有崇拜过作家诗人或者哲学家之类的偶像。我的神殿里没有神明——这是我在《如果岛国,一个离人》的最后一篇里说过的。
不过,我还是蛮佩服那些心里有偶像或神明的人的。就好像这些粉丝。
Labels:
如果岛国
Thursday, 25 January 2007
Thumb Drive
上个星期换了一个 1 GB 的 thumb drive, 之前我用的是 486MB 的。昨天晚上,当我回到家里将 thumb drive 插进电脑准备继续工作时,赫然发现有一个最主要的 folder 不见了,一个装了这个学期上课材料的 folder 无法打开,还有一些零散的各种文件也消失了!
后来,在 B 的协助之下,终于将这些原本消失的 files 找回来,不过,file extensions were all corupted, file names were gone. all i got was more than 2000 data files which were numerically named. what i could do was to try changing the extension to .doc, .pdf, .jpg, etc. when i got the correct file extension, it will open nicely. but there were more than 2000 files! 我不可能一个一个尝试,我会发疯的!
还好,我是曾经活过80和90年代的,用电脑是从 DOS 开始,噢,不,说来会泄漏我的年龄,不过,我第一次用电脑,是用 punch card 的呢!那是当我读初级学院的时候,我是全新加坡电脑课程第一次介绍到 JC 时的第一批读 A level Computer Science 的学生。hehe. 哪一年啊?猜中没有奖。
所以,我一直都有存 backup copy 的习惯,即使今天的电脑已经看来那么 reliable 的时代。真的那么 reliable 吗?我就那么 suay, 碰上 thumb drive 里的文件 corupted! 不过,想到我前两天还做了 backup, 心里就踏实多了。而今天上讲堂课的 ppt 也在我办公室电脑的 desktop 上存了一份。要不然,我连课都不必上了!heng ah! 不过,我的学生可能就觉得 buay heng ah!
今天,我找回那支原本准备淘汰的 486 thumb drive, 重新使用。经过这场虚惊,看来我会更勤于存后备档案了。
后来,在 B 的协助之下,终于将这些原本消失的 files 找回来,不过,file extensions were all corupted, file names were gone. all i got was more than 2000 data files which were numerically named. what i could do was to try changing the extension to .doc, .pdf, .jpg, etc. when i got the correct file extension, it will open nicely. but there were more than 2000 files! 我不可能一个一个尝试,我会发疯的!
还好,我是曾经活过80和90年代的,用电脑是从 DOS 开始,噢,不,说来会泄漏我的年龄,不过,我第一次用电脑,是用 punch card 的呢!那是当我读初级学院的时候,我是全新加坡电脑课程第一次介绍到 JC 时的第一批读 A level Computer Science 的学生。hehe. 哪一年啊?猜中没有奖。
所以,我一直都有存 backup copy 的习惯,即使今天的电脑已经看来那么 reliable 的时代。真的那么 reliable 吗?我就那么 suay, 碰上 thumb drive 里的文件 corupted! 不过,想到我前两天还做了 backup, 心里就踏实多了。而今天上讲堂课的 ppt 也在我办公室电脑的 desktop 上存了一份。要不然,我连课都不必上了!heng ah! 不过,我的学生可能就觉得 buay heng ah!
今天,我找回那支原本准备淘汰的 486 thumb drive, 重新使用。经过这场虚惊,看来我会更勤于存后备档案了。
Monday, 22 January 2007
圆切线论坛 The Tangent Forum
双语论坛 A Forum in Mandarin and English
逍遥游: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1945-1965
Education at Large: Student Activities & Activism in Singapore, 1945-1965
主讲人:
许黛安(南洋理工大学英文系教授)
韩山元(文史研究者与退休报人)
主席:黄浩威(本地文化人)
Speakers:
Koh Tai Ann (Professor, Division of English,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Han Tan Juan (History Researcher/ Retired Journalist)
Chaired by: Ng How Wee, Cultural Researcher, Tangent
2007年2月3日(星期六)下午2-5时
3 February 2007, Saturday 2-5 pm
The Pod, Level 16, Lee Kong Chian Reference Library
National Library Board, 100 Victoria Street, Singapore 188064
入场免费 Free Admission
逍遥的学生生活总令人缅怀。如果让时光倒流,回返二战后到独立之前的新加坡,中学生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校园内外,他们参与了那些活动?他们如何面对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他们是否也曾是“追星族”?岛国的哪些角落让他们流连忘返?曾经走过那一段岁月的许黛安教授以及韩山元先生将与您分享当年中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The aftermath of the World War II witnessed in Asia a surge i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desire for decolonisation. Despite confronted with the laborious tasks of tackling poverty and the rebuilding of economy and society, society at large exhibited remarkable cultural,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vibrancy. How did it feel like to be a student in this age characterised by both great uncertainty and hope? What were students preoccupied with then? What were their general concerns and interests? How did they respond to major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Did students engage in "star-gazing" then? Where were their favourite haunts? Find out more from our two speakers who have lived through that tumultuous but exciting era. Hear Professor Koh Tai Ann and heritage enthusiast Han Tan Juan recount the days of "being wild".
逍遥游: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1945-1965
Education at Large: Student Activities & Activism in Singapore, 1945-1965
主讲人:
许黛安(南洋理工大学英文系教授)
韩山元(文史研究者与退休报人)
主席:黄浩威(本地文化人)
Speakers:
Koh Tai Ann (Professor, Division of English,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Han Tan Juan (History Researcher/ Retired Journalist)
Chaired by: Ng How Wee, Cultural Researcher, Tangent
2007年2月3日(星期六)下午2-5时
3 February 2007, Saturday 2-5 pm
The Pod, Level 16, Lee Kong Chian Reference Library
National Library Board, 100 Victoria Street, Singapore 188064
入场免费 Free Admission
逍遥的学生生活总令人缅怀。如果让时光倒流,回返二战后到独立之前的新加坡,中学生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校园内外,他们参与了那些活动?他们如何面对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他们是否也曾是“追星族”?岛国的哪些角落让他们流连忘返?曾经走过那一段岁月的许黛安教授以及韩山元先生将与您分享当年中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The aftermath of the World War II witnessed in Asia a surge i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desire for decolonisation. Despite confronted with the laborious tasks of tackling poverty and the rebuilding of economy and society, society at large exhibited remarkable cultural,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vibrancy. How did it feel like to be a student in this age characterised by both great uncertainty and hope? What were students preoccupied with then? What were their general concerns and interests? How did they respond to major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Did students engage in "star-gazing" then? Where were their favourite haunts? Find out more from our two speakers who have lived through that tumultuous but exciting era. Hear Professor Koh Tai Ann and heritage enthusiast Han Tan Juan recount the days of "being wild".
Sunday, 14 January 2007
周杰伦上“综艺大哥大”
星期五晚上看台湾综艺节目“综艺大哥大”,看到三个主持人访问周杰伦的一段,蛮感动的。
张菲一开始就说,周杰伦是华人之光,还颁了一个水晶奖座给他。周杰伦虽然 as usual 冷冷酷酷的没有什么表情的样子,作为目前最红的巨星,却也表现适当的谦虚。
最感人的地方,是制作人对于周杰伦上节目的部分的设计。首先,周杰伦表演《爸我回来了》rap 了一段。接着,张菲和聂云也各秀了一段 rap, 分别从爸爸和妈妈的观点说出他们的故事。满搞笑的,却也看得出在写这两段歌词时(无论是主持人自己写的或是撰稿写的),颇有一些心思。
接下来,作为国际巨星的周杰伦,让我有点意外的是,竟然唱了一首黄品源创作的在8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曲,然后还为张菲唱歌做了钢琴伴奏。愿意以巨星的身份在节目中表现对主持人的尊重与欣赏,主持人与来宾惺惺相惜,很令人感动。
主持综艺节目耍嘴皮弄小聪明,要做得好也要一些创意与机灵,否则就变成尖酸刻薄、让人觉得讨厌了。别看吴宗宪总是油腔滑调的,最近看他的一个节目,以成语作为游戏的题材,节目中用的成语比本地的所谓“益智节目”还要深,而且吴兄吊起书袋来,头头是道。
像周杰伦上“综艺大哥大”的这个 episode, 让观众看到,综艺主持巨星碰流行乐坛巨星,也都花时间做足了功课,在言语来往之间,以及施展才华之时,表现得谑而不虐,也创意十足。
张菲一开始就说,周杰伦是华人之光,还颁了一个水晶奖座给他。周杰伦虽然 as usual 冷冷酷酷的没有什么表情的样子,作为目前最红的巨星,却也表现适当的谦虚。
最感人的地方,是制作人对于周杰伦上节目的部分的设计。首先,周杰伦表演《爸我回来了》rap 了一段。接着,张菲和聂云也各秀了一段 rap, 分别从爸爸和妈妈的观点说出他们的故事。满搞笑的,却也看得出在写这两段歌词时(无论是主持人自己写的或是撰稿写的),颇有一些心思。
接下来,作为国际巨星的周杰伦,让我有点意外的是,竟然唱了一首黄品源创作的在8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曲,然后还为张菲唱歌做了钢琴伴奏。愿意以巨星的身份在节目中表现对主持人的尊重与欣赏,主持人与来宾惺惺相惜,很令人感动。
主持综艺节目耍嘴皮弄小聪明,要做得好也要一些创意与机灵,否则就变成尖酸刻薄、让人觉得讨厌了。别看吴宗宪总是油腔滑调的,最近看他的一个节目,以成语作为游戏的题材,节目中用的成语比本地的所谓“益智节目”还要深,而且吴兄吊起书袋来,头头是道。
像周杰伦上“综艺大哥大”的这个 episode, 让观众看到,综艺主持巨星碰流行乐坛巨星,也都花时间做足了功课,在言语来往之间,以及施展才华之时,表现得谑而不虐,也创意十足。
Labels:
流行文化
Sunday, 7 January 2007
台北的“禁止”
说新加坡是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的城市?旅游 T-shirt 都把那些标志印在上面呢,还说 Singapore is a FINE city. 在台北的总统府附近,有一个公园叫做介寿公园,看到这么一个标志,上面的“禁止”之多样化,看来不逊于新加坡,而且,上面某些禁止做的事,还颇能显示出台北的城市性格呢。和新加坡的类似标志比起来,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没有说如果做了这些事,要 fine 多少钱,或者是不是需要 fine 呢?不知道这个标志,是哪一任市政府所设立的,是陈水扁吗?是马英九吗?还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听说陈水扁和马英九都蛮哈新加坡的法制的,是他们其中一个也不奇怪呢。只是,在公民意识比新加坡人高的台北人眼中看来,这样的标志是不是会让他们觉得市政府的做法过于小题大做,或者多此一举?
“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
《联合早报》 2007年1月7日
《满城尽带黄金甲》不好看,可是,已经成为国际话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张艺谋惯常的宣传策略,在制造话题与刺激票房上,完全取得预期效果。是不是能够有效进军奥斯卡是美国人的事,倒是电影中的隐喻,颇值得玩味。
电影最奢华壮观的场面,是杰王子带领千万名身穿黄金盔甲的将兵,奔越一片鲜黄色菊花铺成的宫廷广场,与黑色装束的御卫军士厮杀的战役。历时不短的电影画面上,大多数时候只见金色和黑色的交织对比,长矛短箭纷纷如雨下,除了杰王子没有什么表情的脸孔,却几乎没有看到有情绪有感受的人的刻画。
我想起好莱坞的史诗巨片,远的如《宾赫传》,近的如《亚历山大大帝》,战争场面的出现,都是在人物经历强烈心理交战,在命运式反讽的悲剧情绪中发生。即使刀光剑影的厮杀场面,也往往不缺乏细部描写兵士在战斗中的挣扎和悲痛。这些电影,即使是好莱坞的工厂模式中制造出来,也都不忘个人血肉的刻画——渺小的如马前卒,伟大的如英雄人物。
是的,人。《黄金甲》是一部没有人也没有人性的电影,除了张艺谋惯常的强烈色彩对比与豪奢的排场,故事里的皇帝王后王子等等,都是扑克牌里刻板的人物造型,穿上了华丽炫目的黄金衣袍,而只有僵化的脸孔和抽象的关系。据说电影是以20世纪初的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剧本《雷雨》为蓝本,不过,后者的人物关系的细腻铺展与伦理命运的矛盾冲突,却像血水一样被抽干,只留下干瘪的面孔。
很多时候,人们看中国往往看到的是如《黄金甲》一样的壮观而无人的场面,而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现的也是如此华丽而没有表情的物质建设。无论是对于沿海城市的易容变性般的快速发展,持续不断的两位数的经济成长,北京筹备奥运的万钧决心与恢弘魄力,或是国防力量的毫不羞涩的展示,在各地媒体上每天霸占着最显著的版面,像黄金盔甲一样炫耀着国力的昌盛,预告着中国世纪的即将降临。
去年九月在北京开会,连续几天的天空都是少见的一片明晰的蔚蓝。北京朋友说这是“政治蓝天”,是中国领导人为了迎接奥运而下令要天色晴朗,于是北京的天空就变蓝色了。这当然是戏谑之词。不过,似乎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可以办得到她想要办到的任何事情。
星期三的《海峡时报》有一篇英国学者所写的评论,说西方人常采用二元模式来分析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威胁还是机会;中国将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成员,还是漠视她的国际责任等等。不过,评论者说,随着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国际关系有更具体的分析而减少采用二元模式,对于中国国内事务却仍然无法摆脱二元思维。显然的,用模式来分析一个由许许多多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一开始就掉入学术的陷阱之中。
中国人不是没有个人独特的面孔,而是在强国话语和集体意识的驱使下,个人的特性往往不在宣传辞令之中得到突出的位置。如果外人愿意花点时间在网路上细读各种各样的评论留言,或者在城市乡镇的横街窄巷里游走观察,很容易会发现中国人的样子并不是如媒体中所展现的只有扑克面孔。
《时代》周刊不是将“你”评选为去年的年度人物吗? 向来崇尚大美国主义的美国媒体,即使是人道精神或者个人英雄,也都是归属于这种国家至上的感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时代》周刊的食指直接指向的“你”,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见解,不受任何主义所指使,也不受任何领导所操纵。就像是流行歌手吴克群在《将军令》中自信的唱词:“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我知道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我知道对或错我自己能分辨,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张艺谋电影中的隐喻方式其实一点都不是“非中国式”的,而是中国本身与国际媒体都惯常采用的扑克化模式——虽然二者的动机与目的各有不同。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你”,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许更应该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认识中国的方式,就像吴克群的歌词里说的:“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而不是听到将军的一声令下,就不分是非不管死活地向前猛冲,成了一堆用来强化场面壮观和色彩对比的模糊血肉。
《满城尽带黄金甲》不好看,可是,已经成为国际话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张艺谋惯常的宣传策略,在制造话题与刺激票房上,完全取得预期效果。是不是能够有效进军奥斯卡是美国人的事,倒是电影中的隐喻,颇值得玩味。
电影最奢华壮观的场面,是杰王子带领千万名身穿黄金盔甲的将兵,奔越一片鲜黄色菊花铺成的宫廷广场,与黑色装束的御卫军士厮杀的战役。历时不短的电影画面上,大多数时候只见金色和黑色的交织对比,长矛短箭纷纷如雨下,除了杰王子没有什么表情的脸孔,却几乎没有看到有情绪有感受的人的刻画。
我想起好莱坞的史诗巨片,远的如《宾赫传》,近的如《亚历山大大帝》,战争场面的出现,都是在人物经历强烈心理交战,在命运式反讽的悲剧情绪中发生。即使刀光剑影的厮杀场面,也往往不缺乏细部描写兵士在战斗中的挣扎和悲痛。这些电影,即使是好莱坞的工厂模式中制造出来,也都不忘个人血肉的刻画——渺小的如马前卒,伟大的如英雄人物。
是的,人。《黄金甲》是一部没有人也没有人性的电影,除了张艺谋惯常的强烈色彩对比与豪奢的排场,故事里的皇帝王后王子等等,都是扑克牌里刻板的人物造型,穿上了华丽炫目的黄金衣袍,而只有僵化的脸孔和抽象的关系。据说电影是以20世纪初的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剧本《雷雨》为蓝本,不过,后者的人物关系的细腻铺展与伦理命运的矛盾冲突,却像血水一样被抽干,只留下干瘪的面孔。
很多时候,人们看中国往往看到的是如《黄金甲》一样的壮观而无人的场面,而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现的也是如此华丽而没有表情的物质建设。无论是对于沿海城市的易容变性般的快速发展,持续不断的两位数的经济成长,北京筹备奥运的万钧决心与恢弘魄力,或是国防力量的毫不羞涩的展示,在各地媒体上每天霸占着最显著的版面,像黄金盔甲一样炫耀着国力的昌盛,预告着中国世纪的即将降临。
去年九月在北京开会,连续几天的天空都是少见的一片明晰的蔚蓝。北京朋友说这是“政治蓝天”,是中国领导人为了迎接奥运而下令要天色晴朗,于是北京的天空就变蓝色了。这当然是戏谑之词。不过,似乎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可以办得到她想要办到的任何事情。
星期三的《海峡时报》有一篇英国学者所写的评论,说西方人常采用二元模式来分析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威胁还是机会;中国将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成员,还是漠视她的国际责任等等。不过,评论者说,随着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国际关系有更具体的分析而减少采用二元模式,对于中国国内事务却仍然无法摆脱二元思维。显然的,用模式来分析一个由许许多多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一开始就掉入学术的陷阱之中。
中国人不是没有个人独特的面孔,而是在强国话语和集体意识的驱使下,个人的特性往往不在宣传辞令之中得到突出的位置。如果外人愿意花点时间在网路上细读各种各样的评论留言,或者在城市乡镇的横街窄巷里游走观察,很容易会发现中国人的样子并不是如媒体中所展现的只有扑克面孔。
《时代》周刊不是将“你”评选为去年的年度人物吗? 向来崇尚大美国主义的美国媒体,即使是人道精神或者个人英雄,也都是归属于这种国家至上的感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时代》周刊的食指直接指向的“你”,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见解,不受任何主义所指使,也不受任何领导所操纵。就像是流行歌手吴克群在《将军令》中自信的唱词:“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我知道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我知道对或错我自己能分辨,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张艺谋电影中的隐喻方式其实一点都不是“非中国式”的,而是中国本身与国际媒体都惯常采用的扑克化模式——虽然二者的动机与目的各有不同。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你”,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许更应该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认识中国的方式,就像吴克群的歌词里说的:“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而不是听到将军的一声令下,就不分是非不管死活地向前猛冲,成了一堆用来强化场面壮观和色彩对比的模糊血肉。
Labels:
早报评论
超神奇手链
昨晚整晚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不通为什么。以往的经验,只有下午四、五点过后喝了浓咖啡,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不过,最多到半夜三、四点还是会累,最终也能够睡得着。
想来想去,哦,是了。
昨天买了一条手链,注明适合佩戴的人是:喜好运动者,需要集中精神及保持最佳状态者,压力过大者,长期使用电子用品者。我看了就想,好像自己相当符合这个名单(除了第一项),蛮需要这样的东西的,就买了一条,戴在手腕上大半天。晚上准备睡觉时,就把它脱下来。就这样,整晚不用睡了。还好脱了,如果戴着上床,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个神奇的东西内含是:
1. 99.99% 纯锗 Germanium
2. 两颗各1500高斯的磁石 2 enlarged 1500 gauss magnets
3. 10.3w% 电气石 tourmaline
4. 2.06w% 钛 titanium
是因为这个东西吗?哪一位科学家可以告诉我?
想来想去,哦,是了。
昨天买了一条手链,注明适合佩戴的人是:喜好运动者,需要集中精神及保持最佳状态者,压力过大者,长期使用电子用品者。我看了就想,好像自己相当符合这个名单(除了第一项),蛮需要这样的东西的,就买了一条,戴在手腕上大半天。晚上准备睡觉时,就把它脱下来。就这样,整晚不用睡了。还好脱了,如果戴着上床,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个神奇的东西内含是:
1. 99.99% 纯锗 Germanium
2. 两颗各1500高斯的磁石 2 enlarged 1500 gauss magnets
3. 10.3w% 电气石 tourmaline
4. 2.06w% 钛 titanium
是因为这个东西吗?哪一位科学家可以告诉我?
Labels:
都市聊斋
Saturday, 6 January 2007
《早报》专栏
今年开始,又要给《早报》写评论专栏。第一篇将在这个星期天见报。不过,这回不是我自己的专栏,而是和几个大学同事轮流写。万事起头难,为了写这第一篇,我大略在电脑档案中翻查之前所写的以“边界思维”为题的专栏。从2000年7月开始,写一阵停一阵,停的时候比写的时候多。深江和我同时开始写“深呼吸”专栏,而且每个星期一篇(我是每两个星期才一篇),从来没有停过,转眼已经七年了。这回不知道我又会维持多久。
回想起来,断断续续的写一些评论,把一些想法记录下来,也是不错的。有一个专栏,算是练笔的一种动机吧。否则可能渐渐的就不想动笔了。就像上个月写的文章《我的咖啡史》,要不是编辑余云给我电邮要我供稿,我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把文章写出来呢。去年中开始写部落格,也算是一种推动力吧,尤其是直接知道有读者在看,而且还有立即的反应,写的人的确很受到鼓舞。这就是互动的重要吧。
教学是互动,剧场是互动,写作也是互动。我以为自己做的都是一些寂寞的事,却在充满互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大满足。
回想起来,断断续续的写一些评论,把一些想法记录下来,也是不错的。有一个专栏,算是练笔的一种动机吧。否则可能渐渐的就不想动笔了。就像上个月写的文章《我的咖啡史》,要不是编辑余云给我电邮要我供稿,我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把文章写出来呢。去年中开始写部落格,也算是一种推动力吧,尤其是直接知道有读者在看,而且还有立即的反应,写的人的确很受到鼓舞。这就是互动的重要吧。
教学是互动,剧场是互动,写作也是互动。我以为自己做的都是一些寂寞的事,却在充满互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大满足。
Labels:
边界思维
Friday, 5 January 2007
Wednesday, 3 January 2007
吴克群《将军令》
“讲华语运动”这两年想要跟上年轻人的潮流,以“华语cool”作为口号,还在各种宣传品上打出电影、流行歌曲。什么叫做cool?倒真应该请吴克群当代言人,最近看了他的《将军令》MV,歌词简直就是为“讲华语运动”量身订造的呢。连歌词中那种强烈霸气的民族意识,都像是“讲华语运动”会有的语气。
吴克群《将军令》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
我知道对或错我自己能分辨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外国的月亮没比较圆
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语言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是个小兵我绷紧了神经
在战场上拼命听谁在发号施令
将军在微醺他方向分不清
西方人念经他全都听
不同的肤色说不同的话语
相同的节奏有不同的旋律
自己的文化要自己来说明
自己的舞台有我们自己顶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
我知道对或错我自己能分辨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外国的月亮没比较圆
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语言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将军追流行他全身都bling bling
学西方人念经忘了自己先生贵姓
他们满口 check out 想叫他 get out
我是个小兵却乐天知命
在你的世界学你说abcd
在我的土地对不起请说华语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
我知道对或错我自己能分辨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外国的月亮没比较圆
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语言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知道对我们有种
我知道对我们敢冲
我知道对骄傲的龙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
我知道对或错我自己能分辨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外国的月亮没比较圆
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语言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吴克群《将军令》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
我知道对或错我自己能分辨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外国的月亮没比较圆
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语言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是个小兵我绷紧了神经
在战场上拼命听谁在发号施令
将军在微醺他方向分不清
西方人念经他全都听
不同的肤色说不同的话语
相同的节奏有不同的旋律
自己的文化要自己来说明
自己的舞台有我们自己顶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
我知道对或错我自己能分辨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外国的月亮没比较圆
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语言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将军追流行他全身都bling bling
学西方人念经忘了自己先生贵姓
他们满口 check out 想叫他 get out
我是个小兵却乐天知命
在你的世界学你说abcd
在我的土地对不起请说华语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
我知道对或错我自己能分辨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外国的月亮没比较圆
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语言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知道对我们有种
我知道对我们敢冲
我知道对骄傲的龙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将军说的话不一定对
我知道对或错我自己能分辨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我知道对有什么不对
我知道外国的月亮没比较圆
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语言
请你安静点请你安静点
Labels:
边界思维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