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和SH说要来英格兰度假,在伦敦的日子是5月6日和7日。我不由得不怀疑,她们选择这两个日子,是特地要撞上英国的大选。6日是大选的投票日,7日是大选结果的公布日。怎么有那么巧的?
我们在伦敦碰面的时候,当然免不了要谈起大选。这也是我这一阵子以来关心的事件之一。我虽然不是英国公民,刚好这段时间在伦敦,遇上大选,每天的报纸、网络都在讨论。况且,今年的大选,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工党执政13年,虽然有许多不错的政绩,但是,参加伊拉克战争与两年前的经济危机,加上首相 Gordon Brown 的不讨好,看来政府要换党做了。另外,自由民主党的党魁 Nick Clegg 在第一次电视辩论之后,人气大增,增加了一个新变数。原本的两大党之争,好像变成三党鼎立。
当晚10点一过,BBC 的 exit poll 结果公布,保守党可得306席,工党255席,自民党57席。这样的结果,和 Cleggmania 发生之前,好像没有太大的差别。英国的 exit poll 其准无比。2005年的那一次,百分之百测中。我看了一下网络,就去睡觉了。
Cleggmania 发生的时候,我是挺兴奋的。自民党象征着一种批判性的自由主义。事实上是否如此,政治的场域总是有许多其他因素,我也不是那么天真。至少是一种象征意义。传统上支持工党的报纸 The Guardian 也在选举前的星期六全版社论表态支持自民党,也让我感到欣慰。那篇社论,以及其他的评论,立场鲜明,不假装客观(如果真有客观这回事!),立论也都很有理据和说服力。
结果,第二天醒来,看到的一个 hung parliament. 就如许多人预测的一般。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倒不像有些人担忧的那样,或者像选举前保守党的 David Cameron 所恐吓的那样,会产生不稳定的局面,经济会崩溃。这种情况,意味着大家熟悉的现状已经改变,而大家思考与运作的方式,也都需要改变。现在,大选已经过了四天,三党之间的谈判还在进行。会有怎样的结果,没有人能够预料得到,不过,人们也提出各种可能性的结果。
就在这两天,岛国也在发生一个令人关注的事情,那就是呼吁教育部不要减少母语在小六会考中的比重的请愿活动。我们人在伦敦,手机分别都响起,收到的是同样的简讯,叫我们星期天到芳林公园参加签名请愿。我们当然都无法出席。如果我可以的话,是一定会出席的。
后来,看到网络和部落格上报道的各种发展,知道签名活动获得热烈的反应。我想,这整个事件说明的一个情况,是关心母语的人不仅仅是传统上认知的那些老华校生,许多不同世代、背景的人,也都在关心。而且,人们的言论和行动,通过一些从前没有运用过的媒介,不断在发挥作用。当然也看到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关注,也有不同的利害关系。
事情发展的情况,是各种声音与意见,在互相尊重与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与协商,平静而理智,但是充满热情。这些多元的意见与群体之中,谁都不能够以权威的姿态,或者压迫的势力,告诉某一个群体,必须要接受某种安排。
如果要从事件中得到更多的意义,需要有更多更深入的讨论。可惜的是,岛国并没有像 The Guardian 那样有知识分子素质的报纸。
你觉得新加坡报章不够知识份子素质吗?例如《海峡时报》,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呢?
ReplyDelete我们在新加坡也都在想:
ReplyDelete怎么思仁啊浩威啊慧玲啊,这个时候都不在岛国⋯⋯ :)
想你咧!
Ming: 这个问题,要写一本书来讨论啊。
ReplyDeleteJW: 也想你哦,呵呵。
柯老师,
ReplyDelete您好。请问您的facebook account是什么呢?能不能把您加入好友名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