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9 April 2009

起点与终点

第二次看《天冷就回来》。整体而言,相当喜欢这次的制作,更成熟,更流畅,很专业的音乐剧演出,能够扣住观众的激情,也能够同时满足他们的怀旧心情与对现实的期盼。要嫌的话,就是谢幕可以更认真一点彩排多几次。

也许是因为第二次看,某些情节场景看得更仔细,也想得比较多。这是一个关于新加坡人的故事,有意思的是,整个戏发生的地点,是在美国的纽约。纽约的唐人街,纽约的酒吧,纽约的街头,纽约的高楼大厦。突然发现,在戏里找不到实实在在的新加坡。只有一个 scene 是新加坡,那就是坟场。作为人生终点站的坟场,对照于剧名《天冷就回来》中的“回来”,颇引诱人作联想解读呢。以人生的终点站作为戏剧的起点,又以这个终点作为回来的依据,再从这个终点重新出发。新加坡不再是一个过客暂驻的所在,相反的,是一个起点和终点,而这两个点之间的线和面,却是在他乡,一个几乎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逐梦之地象征的纽约。

3 comments:

  1. 尽管不是一个过站,而是起点和终点,但是也就被缩略到“点”,而无线和面的具体实在。坟场作为新加坡的“象征”,哈哈,这是不是一个香港人对新加坡的想像。作为一个香港人。或许新加坡不是杜国威能把握的,“只得”把故事安放在一个全世界逐梦之地的纽约。所以到头来,一个关于新加坡人的故事,却是由一个“外人”来书写的。那么所谓的新加坡人的梦想、记忆、期盼、激情……这些东西是剧作者能够深刻体会和描述的吗?当剧作者说“回来”的时候,又没有实际的新加坡经验和情感作为参照,怎么能“回得来”呢?顶多是“回去”罢了。

    ReplyDelete
  2. 说得好。剧中有关新加坡的指涉,都是由文福的词曲建构出来的啊,杜国威的剧本只不过是提供一个框架罢了。从制作的角度来说,这样也好,文福的词曲仍然是重点,如果剧本太强,反而会抢光呢。

    ReplyDelete
  3. 嗯你说得对。于是我在脑袋里,把歌曲抽掉之后过了一遍,发现这个戏就没太多可取之处了。如果事情真是像我说的这么“偏激”,那么是不是观众去欣赏一个演唱会就好了呢?文福的词曲通过剧本的诠释,是不是真能被赋予新的生命?如果不能给予新的生命,那么有没有必要用这样的形式来展现呢?

    ReplyDelete